0  244922  244930  244936  244940  244946  244948  244952  244958  244960  244966  244972  244976  244978  244982  244988  244990  244996  245000  245002  245006  245008  245012  245014  245016  245017  245018  245020  245021  245022  245024  245026  245030  245032  245036  245038  245042  245048  245050  245056  245060  245062  245066  245072  245078  245080  245086  245090  245092  245098  245102  245108  245116  447090 

(二)标点符号的位置  标点符号除了要用得正确外,还应注意书写的位置。  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这七种点号在书写时都要紧挨着文字,放在文字的右边偏下,并占一个字格。    引号、括号、书名号都用在文字前后,并占一个字格。这三种标号的前半边,可以出现在一行的开头,不能放在一行的末尾;后半边,可以出现在一行的未尾,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  省略号和破折号书写时都放在字格中部,占两个字格。它们可以出现在一行的开头,也可以出现在一行的末尾,但不能拆散使用,即不能出现前行未尾占一格,后行开头占一格的情况。  间隔号和连接号均放在被间隔或连接的字词中间,书写时占一字格,处于格中部。连接号在连接汉语拼音时占半个字的位置,而在铁路、公路等交通部门标时运行起迄点时,占两个字格。  着重号和专名号都放在文字的下边,不单独占格。

试题详情

考点分解释要  本考点要求学生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及标号与点号的连用;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高考关于标点符号使用的测试,一般都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分值在2-5分之间。近几年来,考试频率最高的知识点有:①问号的使用。②引号与相关点号的位置关系。③用句号、冒号、分号、逗号、顿号显示文章的层次。1987年以来,本考点的命题形式有两种,一是单项选择题,一是综合语用题中的改错题。

 知识要点梳理 (一)标点符号的种类和用法  标点符号16种,这是1990年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重新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的最新数字。包括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接号、书名号、专名号。 标点符号分点号和标号两类。下面分别叙述

[点号]  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语句的停顿、结构关系的语气。按照使用的不同位置,点号可分为句末点号和句中点号两种。

1. 句末点号 包括句号、问号、感叹号三种,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一个较大的停顿。 (1) 句号(。) 句号用在陈述句的末尾,表示陈述句完了之后的停顿。 例如: ① 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都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祖国的历史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历史。 ② 请把门关上。 ③ 今天我们必须回去。 ④下课了。 句子无论长短,只要结构完整,意思独立的陈述句,句后都应用句号停顿。语气舒缓的析使句(如例②),有强调意味的陈述句(如例③),有时独词句元主句(如例④)表示陈述语气时也用句号。

(2) 问号(?) 问号用在一句话未尾,表示疑问的语气。 例如: 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 他是谁?从什么地方来?

使用问号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反问句和设问句都是无疑而问。前者只问不答,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后者自问自答,以期引起读者注意,但二者均是疑问语气,因而句末都用问号。

例如: 在战争激烈的时候,我们不是曾经来回走在田野里寻觅野草来么?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②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因而只在句未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用逗号;但有时为了强调各选项的独立性,也可以在各项之后都用问号。例如: 她是从四叔家里出去就成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 明天是你去监考呢,还是我去监考呢? 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人们的对立面反对他们呢?

③有些表示委婉语气的析使句,句末也可用问号。 例如: 请你稍微挪一下凳子好吗? 你来一下好不好?

④ 有的问句,主语和谓语倒置,应注意把问号放在句未。 例如: 怎么啦,你?

⑤ 有的句子里虽含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样等),但并非真正发问,而是表达一个陈述语气,因而应用句号。 例如: 我不知道他去车站接谁。 我没什么,可不知道人家怎么想。

(3) 感叹号(!) 感叹号表示感情强烈的句子末了的停顿。 ① 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 例如: 一旦扎下根,不怕遭践踏被蹂躏,还是一回回地爬起来,开出小小花朵来的蒲公英! 歌唱吧,为迎接香港回归!

② 语气很重,很强烈的析使句也用叹号。 例如: 祥林嫂,你放着罢!

③ 语气强烈的反问句后也用叹号。 例如: 世界上哪有不包含矛盾的事物!

④ 语气强烈的独词句、非主谓句和带有强烈感情的感叹词,都可用叹号。 例如: 长途! 飞机! 啊呀!你走错了。

⑤ 在称呼语、应答词和象声词后面,以及标语口号的末尾,如果带有强烈感情,也都用感叹号。

2. 句中点号 包括逗号、分号、顿号和冒号四种,表示句中的停顿和结构关系。

(1)         逗号(,)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① 复句中,分句内部或分句之间,经常用逗号。 例如: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② 句子主语(复杂短语作主语)较长,或主语虽短,但需强调时,或主语后带有语气词时,主语后面要用逗号。 例如: 这巨大的打击和难言的悲痛,几乎把吴吉昌击倒了。 他,就是我们班主任刘老师。 你啊,真不争气。

③ 句子谓语是主谓短语,主语话面有时要停顿,就用逗号。 例如: 这洋八股,鲁迅早就反对过的。

④ 句子宾语较长时,前面用逗号。 例如: 我记得,她那时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姑娘。

⑤ 状语在句首,状语之后用逗号。 例如: 眨眼间,岗尖岗尖的四大堆柴草已经准备好!

⑥ 用在倒装句子成分之间。 例如: 出来吧,你们!(主谓倒装)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菇奋郁郁的。(定语后置) 我们的祖国正高速度地向前跃进,沿着胜利的道路。(状语后置)

⑦ 用在并列词组之间。 例如: 桐木岭,黄洋界,朱砂冲,八面山及双马石,是井冈山五大哨口。 铅笔,橡皮,电子计算器,各式圆规,大大小小的塑料三角尺,占据了半张办公桌。(因并列的各个成分有的较长,停顿大) 水稻、小麦、棉花,化肥、石油、煤炭,这些都是国家统购统销的物资。(因各项之间有不同的层次分别,逗号用来区分不同的并列层次,顿号用来表示同一层次中各个成分的并列)

⑧ 用在关联词之后。 例如: 他现在还不十分努力,但是,和以前相比,已经有相当大的进步了。

⑨ 句子中的某些特殊成分,一般要用逗号把他们和别的成分隔开。 例如: 老李,我们的班长,昨天进京受奖去了。.......(同位词) 什么样的阶级,更确切地说,站在什么样的阶级立场上,就有什么样的理想。(插入语)

(2)分号。 ① 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间的停顿。 例如: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② 有时在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内也用分号。 例如: 我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转折关系) 这个句子如果改用逗号便不易分辨前后两层意思,如果改用句号,又会把前后连贯的意思割断,所以用分号。 例如: 早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用在因果关系句中表示两层意思)

使用分号应注意的几点: ①单句排比,要求气势贯通,一般用逗号,不用分号。

例如: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②并列关系句,分句较短的用逗号不用分号。 例如: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平考进了中等技术学校。

(3) 顿号(、) 顿号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 例如: (场长)介绍给我们看董昆他们打的野物皮子:狐狸、箱子、耀、水赖、野猫......种类实在不少。 ① 并列词语中如果有连词“和”,“与”,“及”“或”,“或者”,等,就不必再用顿号。(“和”,类连词一般用在只有两项的并列词语之间或多项并列词语的最后两项之间。)

② 如果并列词语中还有并列词语,大的并列词语要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要用顿号。 例如: 原子弹、氢弹的爆炸,人造卫星的发射、回收,标志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平。

③ 并列作谓语、作补语,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例如: 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④ 有的并列词语读起来并不停顿或停顿较小,又不会产生歧义,这时,中间就不必加顿号。 例如: 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

(4) 冒号(:) ① 用在书信、发言稿开头的称呼语后面,有引起他人注意的意思;用在“某某说,”之后,表示下面是引用的话。

② 用在总括的话后面,表示后面要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而的话。 例如: 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的站着纺。

③ 用在提示的话的末尾,表示后面有要说的话、所想的内容或所作的分析。 例如: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④ 用在解释说明性的话之前。 例如: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

⑤ 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 例如: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冲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冒号用在总括性话语之前) ⑥冒号的提示作用要发挥到句子未尾,也就是说,冒号要管到句末,不能只管到句中。如果要管几句话或一段话,一般要用序次语或引号标明。 例如: ......必须重申党的纪律:(一)个人服从集体;(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 他接着说:“最近这儿连降暴雨。老妈已到北京去了。小红上了高中。” 使用冒号应注意: 使用“xx说,”之类放在引用话之前,用冒号;放在引用话之间,用逗号;放在引用话后面用句号。

例如: 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同志们!”区委书记说,“这张全区党员登记表上的34个人,除去老赵和黄淑英同志以外,除去叛徒黄有才以外,其余的都在这里。” “真不凑巧,店里已经坐满了。”老板娘面带着歉意说。

[标号] 标号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破折号、括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连接号和专用号九种。

(1) 引号(“”,‘’) ① 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例如: 它一下就令人记起杜甫的诗:“群山万整赴刑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② 表示突出强调。 例如: 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③ 表示讽刺和否定。 例如: “还要让它留芳百世吗?”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④ 表示特定称谓。 例如:“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子里的稀饭烧滚。

⑤ 有时用来引用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例如: “如浴春风”,唔,让人开怀令人奋发的春风啊!

使用引号应注意: ① 引文之内又有引文时,外边的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倘若单引号之内又有引文,那又要用双引号,依次类推。 例如: (一位大娘)接着解释:"收豆子、红薯的时候,灌正肥哩。肉香、油多。俗话说'八斤灌肉七斤油,啊。"

② 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 例如: 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③ 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点号(问号感叹除外)放在后引号的外面。 例如: 写文章要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④ 如果引文连着有好几段,每段开头都应用一个前引号,直到最后一段的末了才用一个后引号。

⑤ 如果只把别人的话的大意说出,不照原样引述,这时,不用引号。

(2) 破折号(--) ① 表示破折号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 例如: 带工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名册,懒散地站在正门口--好像火车站剪票处一般的木栅子前面。

② 表示意思的递进。 例如: 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③ 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例如: “好香的干莱--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子的对面说。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④ 表示语音的延长。 例如: 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⑤ 表示语音较大的停顿或中断。 例如: 鲁待萍:亲戚?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⑥ 表示总结上文。 例如: 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

⑦ 用在副标题前。 例如: 火刑--纪念乔尔丹诺.布鲁诺

⑧ 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 例如: 五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总的形势是很好的。 --国家经济实力继续得到显著增强 --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进一步趋于协调,宏观经济效益有了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3) 括号(()[]) 括号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括号里的注释是比较宽泛的,没有具体限制,一般不需要读出来。 例如: ① 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② 他培育了许多香花,喂养和训练了许多小动物。(他后来还曾照顾动物园里一条没有|母虎的乳虎,每天一匙一匙地用牛奶喂它。)

③ 有人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得5克铜,求有多少克氢气参加了反应,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氢气的密度是0.09克/升)

注意: 括号里只是注释应当紧挨着正文。 括号里的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句中一部分词语,这叫句内括号。注释语如果有标点,那么最末一个标点(问号、感叹号除外)应省去,(如例①);括号是注释或补充说明全句内容的,这叫句外括号,注释若有标点,可照样不动(如例|②),也可不用(如例③)。 括号和破折号都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但二者的用法是不同的。当解释说明性的词语比较|重要,是正文的一部分,对文章有较大影响,必须读出时,就用破折号;否则,就用括号。

(4) 省略号(......) ① 表示引文或引述的话里有所省略。 例如: 就在那样不平凡的时刻,在那个可纪念的地方,我第一次听见唱:二月里来,好风光,家家户户种田忙。...... 听筒里传来十分响亮而焦灼的声音:“时间来不及了,请马上设法空运......空运!”

② 表示重复词语的省略。 例如: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脸色,很象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③ 表示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

例如: (场长)介绍给我们看董昆他们打的野物皮子:狐狸、貉子、獾、水獭、野猫......种类实在不少。

④ 表示静默或思考。 例如: 何为:不行!梅伯母的身体已经经不起路上的颠簸了! 欧阳平:......

⑤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例如: 他......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⑥ 表示语言的中断。 例如: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⑦ 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例如: 这么多年他老人家没有来得及听我一次汇报,总理呀总理,现在我到哪里去向您汇报呢?...... 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使用省略号应注意: ① 省略号就表示“等”,“等等”,所以省略号后面不必再用“等”,“等等”。 ②省略号占两个字的位置,一共六个圆点。如果省略的是一大段或儿段文字或诗行,可以用十二个圆点表示,单独成行,不顶格。

(5) 书名号(《》〈〉) 书名号表示书籍、篇章、报刊、剧作、歌曲等的名称, 例如: a.《中学生》b.《语文报》c.《涛声依旧》 使用书名号应注意: ① 书名内还有书名时,外面用双书名号,内用单书名号。 例如: 《读〈石钟山记〉有感》。

② 书名与篇名连用时,先写书名,后写篇名,中间用间隔号,然后加上书名号。 例如: 《苟子·劝学》。

试题详情

(三) 结构图表概括题: 此类题采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要求答题者根据这种结构关系,特别是要注意箭头方向所表达的意思,用语言将所示内容表现出来

7、用简洁语言说明下面两示意图的内容:

(1)人    从  众        (2)众  从  人

   利    利   利           利     利  利 

       用    用   用           用     用     用 

森  林     木          木   林    森   

[分析]:这个示意图利用汉字的结构变化,揭示了人口与资源的相互关系。“人”到“众”反映了人口的增加,由“森”到“木”反映了自然资源的减少,而中间的“利用”将人口和资源联系了起来。做这类题可结合所学有关地理知识答题。

[参考答案](1)、随着人口的无限制的增加,自然资源将减少;(2)随着人口得到合理的控制,自然资源将得到合理的利用。

试题详情

考点分析:    图文转换是高考中一种偶现题,是将图表信息转换成陈述性语言或将语言数据转换成图表形式直观地显示具体情况。这种题型目前为止只考查了前一种情况。图文转换是一种小综合题,也属于压缩语句形式中的一种。一般而言,答案的表述相对比较统一,当然文字上可以允许使用自己习惯的表达方式。下面讲解常见的图表转换题:

试题详情

句子的长短是相对而言的,并没有截然的界限。长句和短句只是就单句而说的。一般的单句中结构复杂、用词较多的句子就是长句,否则是短句。    长句一般有三个特点:一是修饰语(定语、状语)较为复杂;二是并列成分用得较多;三是某一成分结构比较复杂。长句容量大,能使表达严密准确、细致,使条理贯通。政论文和科学论文、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景色或人的内心活动、思想变化的句子多用长句。    短句短小精悍、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

  把一个长句改换成几个短句,方法如下:首先,用“提取主干法”把长句的主干成分提取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短句;其次,将复杂的修饰语根据表达的意思化成几个短句。

例如:把下面这段文字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内容不能删减,原意不能改动。    地方法院今天掀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分析] 这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宾语之前有复杂的定语,可以将长定语抽取出来,使主干成分成为一个句子,再将长定语分拆开来,组成三个短句。①某市市长发出了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剧场的指示。②但警方却接到了严禁执行市长这一指示的禁令。③今天地方法院又推翻了这一禁令。

  这几个短句变成一个长句,方法与上正好相反:首先,以其中一个主要句为主干;其次,把剩余短句作主要句的定语或状语。 例如:将下面这段话改写成一个单句(内容不得有删削)

里克特是德国著名作家。他出生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与歌德生活在同一时代。作为“穷人的歌者”,他的散文《两条路》向人们展示了人生道路上惊心动魄的选择。 [分析]这是几个短句,围绕“里克特”展开话题,选择最后一句作为主干而将其他短句化为“里克特”的定语。改写如下:出生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与歌德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德国著名作家,“穷人的歌者”里克特的散文《两条路》向人们展示了人生道路上惊心动魄的选择。   

2.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

在动词性谓语中,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施动者)的句子叫主动句;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用主动句还是用被动句主要受语言环境的制约。这在复句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一般来说,各分句应采用相同的叙述角度,使前后主语保持一致,使叙述的重点突出,语意连贯顺畅。因而,选用主动句或被动句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例如:像“芦柴棒”一般的包身工,每一分钟都有死的可能,可是她门还在那儿支撑,直到带工老板榨完他们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为止。 [分析]上述文字在原文中是这样说的:“直到榨完他们留在皮管里的最后一滴血汗为止。” 比较上面两种句式,在这种语境中,是强调被动者的,“他们”是被迫的,因而原文中的被动句选用恰当,使前后主语一致,语意顺畅。

再比较下面两句: ①二诸葛老婆追出门来,二诸葛把她拦回去,二诸葛老婆还骂个不休。 ②二诸葛老婆追出门来,被二诸葛拦回去,还骂个不休。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分折] 例①中三个分句有两个不同的主语,叙述角度变来变去,语气显得不顺畅,而例②则选择了被动句的形式,主语承前省略,使整个复句叙述角度统一,重点(二诸葛老婆)突出,简洁、紧凑、顺畅。    从方法上而言,主动句变被动句,只要把“把”字后的受动者,即“把”带的宾语提到主语的位置上,将“把”改为“被”即可。被动句变主动句,只要将“被”字带的宾语提放到主语位置上,将受动者放到动词后面,去掉“被”字即可。

3、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

同一个意思,可以用肯定句表达,也可用否定句表达。值得注意的是:由肯定句变成双重否定句或否定的反问句时,千万不要把意思说反了。应该明确,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三重否定则还是表达否定的意思。

下列三句就是把意思说反了的例子: ①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难道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②老一辈革命家无时无刻都在关心青年人的成长。 ③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围绕太阳转这个简单的事实。 [分析]例①中已有两重否定,再加上反问又等于一重否定,三重否定还是表示否定的意思,可去掉“不”字;例②“无时无刻”只能算一重否定,应该把“都”改成“不”,才能构成双重否定句;例③中也是三重否定,意思表达反了。由于“否认”的宾语是一个复指短语,只能去掉第三重否定“不是”。

4.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变换

反问句比陈述句更加肯定有力,既能强调,又能表达强烈的感情。陈述句改成反问句,陈述句是肯定语气,反问句应加否定词,陈述句是否定语气,反问句就可不用否定同,或用双重否定。反之,也是如此。 例如:把下面的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分析]陈述句是肯定语气,改为反问句时就应加上否定词,改为:难道他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吗?当然,现代汉语中还有其他一些句子类型,如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不同语气的句子可以表达大致相同的意思,但表达效果不同。

例如:

①你把球传给我。(祈使句)

你能把球传给我吗?(疑问句)

②他的脾气暴躁。(陈述句) 他的脾气多么暴躁啊!(感叹句)(前者平叙,后者强烈。)

5.整句和散句的变换

一个句子,句式整齐匀称,多构成排比和对偶的叫整句。其结构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渲染气氛。

散句是相对整句而言的,它是结构错落,句式长短不齐的一组句子,其形式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避免单调。    使用整句或散句,应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决定。整句、散句也是可以互换的。散句变整句,就是把长短交错的句子,改为相同的句式,或都改为长句,或都改为短句。而整句变散句就是要把“整齐”变为“错落”,改写时变换其中的句式,穿插使用长短句,就成了散句。

请看下面一例: 将下面文字中划线的句子改为整句。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花。我见过雍容华贵的牡丹,也见过高贵清雅的菊花;见过婀娜多姿的水仙,也见过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见过朴实无华的小麦花、高粱花,也见过光彩照人的英雄花。    然而,在我的记忆深处,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这样一种花;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是在花坛暖房里开放,冰天雪地才是它怒放的地方;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是人民的眼泪和心血滋育着它成长,而不是春风秋露。    它,就是献给周总理的花,那天安门广场上一望无际的花。 修改如下:

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在花坛暧房里开放,而在冰天雪地里怒放;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滋育它成长的不是春风秋露,而是人民的眼泪。

6.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的变换

经常出现在口语的句式,叫口语句式。它较为短小,结构简单,少用关联词,显得活泼而自然。经常出现在书面语里的句式,叫书面语句式,其多用长句,结构较复杂,关联词语用得较多,因而显得严谨、周密。    另外,口语句和书面句在用词上也具有明显的区别:口语句式大都使用通俗易懂的词语,书面语句则多由文雅庄重的词语组成。

例如 ①祝您身体好!(口语句) ②祝您安康!(书面句)

7.常式句和变式句的转换

常式句是正常语序的句子。变式句是句子成分倒装的句子。常见的变式句有:主谓倒装、状语后置、状语前置、定语后置四种情况。例如: ①你怎么了?(常式句) 怎么了,你?(主谓倒装) ②我们明天在会议室讨论解决这一问题。(常式句) 我们明天讨论解决这一问题在会议室。(状语后置) 明天,我们在会议室讨论解决这一问题。(状语前置) ③他打了初二(1)班的小明。(常式句) 他打了小明,初二(1)班的。(定语后置)

试题详情

8、压缩下面语段,字数在40个左右。  一到秋天,森林又换了一番景色。落叶松和各种阔叶树的叶子变成深浅不同的黄色。有些树的叶子都变得火一样红。不落叶的树显得更苍翠了。秋风摆动树林,哗哗的声音好像海边的浪涛。各种山果子都熟了:野枣、山里红、山葡萄,说也说不完。松鼠忙起来了,它不停地把山果子搬进树洞里去。东北的森林,十月就下雪了,松鼠不得不早准备,好度过漫长的寒冷的冬天。 简析:①这道题压缩量很大,该怎样抓住"归结点",根据前面讲的一般步骤,本题的答案应该怎么压缩。 ②这道题目的主旨应该是:赞美秋给森林带来的奇美,松鼠备果过冬的勤忙。表述时,还要处理好用规定的字数表达要涵盖的内容的关系。下面几处,是容易出错的地方:

(1)不能漏掉“秋到森林”的必要交代。 (2)按原文之意,森林之秋的特色,一是树叶颜色之美(黄、红、翠),二是树林摆动声之动听。限于字数要求,这两个特点,只能用词语概括。如果用“美丽”,则只能概括特色一,不能概括特色二。答案用“奇美”,就可用“奇”概括林涛声音之奇特。同样是两个字,但涵盖意义不一样。可见,做压缩情景题,用字要注意推敲。 (3)对不能必须基本保留的关键句,可用删砍枝叶、浓缩主干的办法处理,但不能漏掉主体意义的词语。如“松鼠忙起来了,它不停地把山果搬进树洞里去”就是属于这一类。答案浓缩为“松鼠忙着把果子往洞里搬”,删掉了10个字,基本义却得以保留。又如,“东北的森林,十月就下雪了,松鼠不得不早准备,好度过漫长的寒冷的冬天”。与答案相应的用语(以备度过漫长寒冷)比,删掉了26个字。其中关键义“准备过冬”要表达。此外,“漫长”和“寒”是“冬”的属性,也是松鼠忙着备粮的原因。故不能漏。如不用“寒冬”而用“冬天”同样是两个字,但涵盖义就不同,与原文有不一致的地方。 [参考答案]“秋到森林,景色奇美,各种山果成熟了。松鼠忙着把果子往洞里搬,以备度过漫长寒冬。” 9、按规定字数为下面的消息拟一个标题(不出现数字):  某报载:连日来,太平洋高气压一直停留在日本列岛上空,导致了连日的高温闷热天气。日本关东、中部、关西等地区8月4日的气温均在39.5摄氏度以上。静冈县4日正午的最高气温达39.8摄氏度以上。 [参考答案]热浪袭击日本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