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4924  244932  244938  244942  244948  244950  244954  244960  244962  244968  244974  244978  244980  244984  244990  244992  244998  245002  245004  245008  245010  245014  245016  245018  245019  245020  245022  245023  245024  245026  245028  245032  245034  245038  245040  245044  245050  245052  245058  245062  245064  245068  245074  245080  245082  245088  245092  245094  245100  245104  245110  245118  447090 

(三)文言文之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1.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每天

2. 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小练习]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① 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 ② 沛公欲王关中  王:统治 ③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④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国贼戾之士哉  仇:报复 ⑤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笼:用笼子装 ⑥ 大楚兴,陈胜王  王:称王 ⑦ 日将暮,取儿稿葬  暮:落山 ⑧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 ⑨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3. 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 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②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4.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 鱼肉缙绅   鱼肉:以……为鱼肉 ③ 孟尝君客我  客:把……当作门客 ④ 君子病无能焉  病:以……为病 ⑤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5.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①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入:产品、收入 ②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收获、心得 ③ 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   作、制:措施、制度 ④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⑤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 ⑥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⑦ 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饮料、汤食

6.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① 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 ②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屈:使……弯腰 ③ 以夭梅病梅为业  夭、病:使……弯曲,使……生病 ④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发出声音 ⑤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⑥ 中军置酒饮归客  饮:使……饮酒

7.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①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③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 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哀:为……哀叹

8.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①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固:坚固的地势 ② 晓看红湿处  红:红花 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红:绿叶、红花。 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⑤ 险以远,则至者少    “险”“远”:险峻、距离远的地方 ⑥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天下的人。

⑦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高:高处

9.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② 恐事穷且得罪,乃再诣相府  穷:揭穿 ③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 ④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 ⑤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削弱 ②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高:使……高,抬高 ③ 昂其直,居为奇货  昂:使……高昂 ④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弱:使……削弱 ⑤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愚笨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①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认为……小 ② 予怪而问之  怪:认为……怪 ③ 渔人甚异之  异:认为……奇怪 ④ 贵货而易土  易:认为……容易 ⑤ 患志之不立  患:以……为忧患

12.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① 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全、满 ②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专一 ③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背离 ④ 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不忠诚

试题详情

(二)高考文言虚词释义 而 [词义例释] 1.蟹六跪而二螯。 ★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军惊而坏都舍。 ★通"如",好像,如同。 7.吾恂恂而起。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8.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9.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10.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乎 [词义例释] 1、儿寒乎?欲食乎? ★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2.孰为汝多知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3.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4.胡为乎遑遑何之? ★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5.生乎吾前……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6.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作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7、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 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其 [词义例释]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2.秦王恐其破壁。("其破壁"作宾语。)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 4.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5.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7.则或咎其欲出者。 8.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 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10.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 11.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 12.汝其勿悲!(表婉商。) 1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亦作祈使语气) ★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1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表假设。) ★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且 [词义例释] 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2.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3.河水清且涟漪。 4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况且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7.不出,火且尽。 8.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 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11四体康且直。 ★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 12且战且退 ★可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1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14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 ★「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 15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就像 所 [词义例释] 1.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4.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5.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6.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7.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 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 10.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示手段或凭借。 12.夜以火指鼓所 ★处所,地方。 1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所谓,所说的。 14.父去里所,复还。 ★表示大概的数目 为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吾见其难为)。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2.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3.公为我献之。 ★ 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4.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6.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7.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10.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作为,当作 /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11.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成为,变成。 12.孰为(赵)盾而忍弑其君者乎! ★以为,认为。 13.善为国者 ★治理。 14.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为了。 15.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给,替。 焉 词义例释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2、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焉:从别人那里。) 4、永之人争奔走焉。 5、然力足以至焉。 6、始而惭焉,久而安焉。(焉:对此)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从这里。) 8、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在这件事情上。) 9、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焉:从这里面。) ★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10、且焉置土石? 11、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12、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哪里,怎么。 1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5、今其室十无一焉。 16、虽鸡狗十无一焉。 17、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18、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9、悲予志焉。 20、则牛羊何择焉? 21、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22、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23、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24、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 25、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26、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他们,指五人。) 27、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焉:他们,指五人。) 28、非曰能之,愿学焉。(焉:它,指作小相的事。 ★相当于"之"。 2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也 [词义例释] 1.死生,昼夜事也。 2.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3.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4.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 表示判断语气。 5.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 6.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7.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 表示肯定语气。 8.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9.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表示疑问语气。 10.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1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表示感叹语气。"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1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1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14.岂独伶人也哉!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15.是复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也者,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 16.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 以 1.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乃入见。问:"何以战?" 4.余船以次俱进。 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6.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用作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7.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8.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 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10.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 用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11.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12.(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15.作《师说》以贻之。 16.剑赀财以送其行。 ★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 1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1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19.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0.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1.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22.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23得而腊之以为饵。 24.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2、认为。3、把......制成。 因 词义例析 1.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因其无备,猝然击之。 ★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3.因拔刀斫前奏案…… 4.相如因持璧却立…… ★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于 [词义例析]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 4.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 5.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到) 6.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从、自) 7.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 9.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给)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10.良曰:“长于臣。” 1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12.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13.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1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在这种情况下)/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 (三)表时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四)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 (五)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六)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则 [词义例释] ★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4.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8.入则孝,出则弟。 ★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0.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死则徙尔。 ★则则,赞叹的声音。例:连呼则则。

者 [词义例释] ★者,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1.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2.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者”常见的意项 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⑵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⑶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⑷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⑸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⑺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⑻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⑼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⑽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之 [词义例释]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1. 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 2.輮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 3.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4.均之二策。 ★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5.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7.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8.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0.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1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12.顷之,烟炎张天。 13.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试题详情

(七)怀古诗之怀古伤情、怀古讽今、怀古论世

(1)

[年代]:唐五代[作者]:李商隐[作品]:贾生

[内容]: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简析]:[1]贾生,指贾谊;宣室,未央宫的正殿。贾谊在汉文帝时担任朝官还很年轻,因一些建议触犯权臣,被放逐。文帝在宣室祭神后接见了他,问鬼神的本源,贾谊说得头头是道。此事在《史记》和《汉书》的贾谊传中有记载。

[2]“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矛头直指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的封建统治者,有讽有慨,寓慨于讽,并发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叹。

(2)

[年代]:北宋[作者]:李清照[作品]:夏日绝句

[内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这两句说:(一个人要奋发有为,)活着应当是人中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

[2]思:追思,怀念。项羽:即楚霸王。秦朝末年他率领民众起义,曾摧毁秦朝主力军。秦亡后他和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在乌江自刎。

[3]江东:指江南沿海一带。项羽原是跟随叔父项梁在吴地(今江苏省苏州市)起义的。自刎前表示没颜面再见江东父老。这两句说:到今天我们特别怀念项羽,因为他死得悲壮,不肯回江东,屈辱偷生。

[简析]:这首诗赞美了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本色。活着要做人中的豪杰,死要死得悲壮,做鬼中的英雄。今天的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因崇敬他当年宁死不屈、不肯忍辱回江东的英雄气概 。

(3)

[年代]:唐五代[作者]:杜牧[作品]:题乌江亭

[内容]: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4)

[年代]:宋代[作者]:王安石[作品]:乌江亭

[内容]:百战疲劳战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Ⅱ]、展示释放能力--言之成理

掌握诗词鉴赏的一些名词术语

分析鉴赏评价方面的语言样式:

1、这首诗的    字(句),(语言技巧)

  通过描写    的景象(事物),(形象)

  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    句,

  描绘    的景象,塑造了    形象,

表现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试题详情

(六)边塞诗之塞外风光、为国豪情、征战之苦

(1)

[年代]:唐五代[作者]:岑参[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内容]: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2)

[年代]:唐五代[作者]:李白[作品]:塞下曲

[内容]: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

[年代]:唐五代[作者]:高适[作品]:燕歌行

[内容]:(节选)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作者小传]: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沧县)人。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有《高常待集》。

试题详情

(五)秀美河山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

(1)[年代]:唐代[作者]:李白[作品]: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

[内容]: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叠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

(2)

[年代]:唐五代[作者]:王昌龄[作品]:芙蓉楼送辛渐

[内容]: 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试题详情

(四)建功立业只豪迈,自由闲适之恬淡

(1)

[年代]:宋代[作者]:陆游[作品]:老马行

[内容]: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2)

[年代]:北宋[作者]:程颢[作品]:春日

[内容]: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试题详情

(三)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

(1)

[年代]:唐五代[作者]:孟浩然[作品]:与诸子登岘山

[内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2)

[年代]:南宋[作者]:辛弃疾[作品]:水龙吟

[内容]: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注释]:

注一:音吻(wen3),擦拭的意思。

试题详情

(二)游子逐客之悲戚,征夫思妇之幽怨

(1)

[年代]:北宋[作者]:苏轼[作品]:临江仙

[内容]: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2)

[年代]:唐五代[作者]:金昌绪[作品]:春怨

[内容]: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