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4926  244934  244940  244944  244950  244952  244956  244962  244964  244970  244976  244980  244982  244986  244992  244994  245000  245004  245006  245010  245012  245016  245018  245020  245021  245022  245024  245025  245026  245028  245030  245034  245036  245040  245042  245046  245052  245054  245060  245064  245066  245070  245076  245082  245084  245090  245094  245096  245102  245106  245112  245120  447090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老虎 皮服装 挥斥方

B.腿子 心斗角 延残喘

C.奈何 名其妙 含情

D.肪酸 书达理 迷不悟

试题详情

3、偏离话题 造成“偏离话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①. 转移话题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有人说:“世界上的问题很多,一个问题的答案也不止一个。”我原先并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专心去解决问题。可是当我看到一篇文章过后,我的想法有了变化。   那篇文章这样写道:有一幅漫画《水开了》,说的是一个女孩面对水开了的场面不知所措,竟然叫道:“妈妈,水开了,你快来呀!”很多人分析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人说,这是女儿的错,那么大的人不会烧开水,将来可怎么办呀。我一开始也认为这种分析对,可是有人说,错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一个父亲不严格管教孩子,一个母亲不教孩子干家务活,这孩子能成长吗?   时下,很多父母一贯溺爱孩子,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最后导致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使孩子在将来的生活路上遇到麻烦。这使我想起《动物世界》里的一组镜头:母狮子捉到一只小羊,但它没有把羊放到小狮子身边,而是让小狮子自己去捉。可是小狮子只会在母狮身边躺着,根本不听妈妈的话。没想到母狮不但不去帮助小狮子,反而去咬它,小狮争不过妈妈,乖乖地去捉小羊,最后终于把小羊捉到手。试想,如果母狮不严格训练小狮,那么小狮如何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 我希望父母们借鉴一下母狮的方法,平时管教孩子严一些,这样才是真正帮助他们。当然,孩子也不能一味地靠父母管教,自己也要主动的学习,就像魏征所说的:“若木之硬者,必固其根;若水之长者,必浚其源。”只有从小打好基础,将来才能成材。   《水开了》虽然只是一幅画,却发人深省。由此可见,教育孩子是国家的长远大计,切不可当作小事来看。

[话题作文虽然写作范围相当宽泛,但把握话题却是基本要求。把握话题必须做到从头至尾牢牢把握,不能开篇尚能把握话题,而在行文当中逐渐偏离话题,横生枝杈,然后沿着枝杈斜着生长,最后反偏为主,造成转移话题甚至严重偏离题意。]

[分析]:上面所举病文,开始说“想法有了变化”,可以说是切合题意的。但在具体述说变化的过程时,没能仅仅扣住“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而是偏到“对孩子溺爱是害不是爱”的话题上去,把原话题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②.穿靴戴帽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生活中,看问题》    在生活中,我们肯定会遇到种种的问题,在回答这些问题时,答案也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    记得在一次政治课时,老师问什么是货币,这时大家都笑了。有个同学说;“老师连这个问题都要问我们,连货币都不知道是什么。”有的同学说:“货币就是一张纸,长方形的。”有的同学说:“货币是硬币,有正面反面。”有的同学说:“货币是生活消费的需要。”老师听完了我们的回答笑了:“大家说得对,也有错的。大家回答的只是货币的外形,这是从表面说的。我的意思是让大家从本质上,从含义上,从作用上说。”这时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货币就是物与物交换中的媒介。”老师说这位同学有点意思了,“货币真正的含义是在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值”,老师说。这时,大家才明白,这才是本质的,的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们去自然博物馆参观,当我们看到地球仪时,讲解员问我们:“地球为什么是圆的?”旁边看上去像小学生的同学说:“因为圆的比较好看。”还有的说:“因为它在地球仪上,比较好转。”也有的说:“为了使人看得清楚。”各种回答,千变万化,最后讲解员说有位航海家在大海中一直向西行,最终达到了他的出发点,所以证明地球是圆的。    接着讲解员又问:“星星为什么看上去那么小?”有一位小同学非常天真的说:”因为天空是有限的,要是星星太大了就放不下了。“有的说:“因为星星本来就那么小。”讲解员很耐心的给大家讲了星星看上去那么小的原因,听后大家感到顿开茅塞。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也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一个问题会有多种解答,这就是解答的妙处。(选自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

[2000年高考中,出现了不少这类“穿靴戴帽”式的作文。上面的病文不但没有扣紧“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反而去论证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内容上与原话题背道而驰,仅仅摘了原话题的一些语句生硬地给自己的文章“穿靴戴帽“而已。究其原因,虽和试题的提示语较多而限制性要求不足有关,但主要原因是这些考生没能把握原话题的涵义,或缺乏牢牢把握原话题本意的意识,把自己宿构的文章或材料往上硬搬。有的考生自己也觉得所写内容与原话题“风马牛不相及”,于是只好“沐猴而冠”,穿靴戴帽打扮一番。尽管作者用心良苦,但这类文章的毛病是逃不过阅卷教师的眼睛的,我们把这样的病文类型称之为“穿靴戴帽式”。] ③. 另起炉灶 例如下面这篇考生作文(节选):心灵悟语    “心,我的心不要悲哀,你要忍受命运的安排。严冬掠走的一切,新春会给你带回来。心,我的心,只要是你情之所钟,你都可以尽量去爱。”    合上我的日记本,体味着这一段话的含义。是呀,只要是你情之所钟,你都可以尽量去爱。    平淡,不是与世无争,也不是无所谓,而是平常与淡然。用一颗平常而且淡然的心去面对社会的艰难和压力,就不会过于烦恼和紧张了。就像面对高考,我从小学到初中真是12年寒窗苦,为的就是在这人生的转折点上有一个好的开始,但这一路上却充满了艰辛与痛苦,即将要到达终点时,还要考虑万一没有考上大学怎么办,这时我的平常心和淡然的心对我说话了,他告诉我不要太多顾虑,在这12年里流的汗水会化作春雨毫不吝啬的浇在你身上,严冬夺取的一切,新春会给你夺回来。……(2000年高考考生作文节选)

[这种“另起炉灶式”病文的病症和病因都摆在明处:不是按试题规定的命题或话题写,而是把试题抛到一边,自己“自由式作文”,在内容上和试题没有关系。这种现象的产生多半由于考生事先“死背”下了一篇文章,而看到考题后已经感到“不合辙不押韵”,但又不愿或无力按试题写出新作来,于是照搬原先背好的文章,造成“另起炉灶”;还有一个原因是考生对试题没仔细看明白或看不明白,写出的文章自然“驴唇不对马嘴”。]

④、一般来说,话题提供的是写作范围,并没有规定写作的主旨。所以,在话题规定的范围内,还要“炼意”,也就是提炼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在这一环节下功夫不够,没有考虑好自己究竟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意思,就匆匆忙忙下笔,就有可能东拉西扯,多头指向,文意散漫,不知所云。

试题详情

1、写好话题作文要以“导引”为基础,紧扣题意,然后较自由地选取角度和文体,有理有据地展开,不必像材料作文那样从材料中提取论点,也不必把材料用于作文中去。但高考作文也有不少的考生未把握这些特点,拘泥于材料,犯偏离题意的毛病

①看清限制条件,切莫偏离话题 

②精心设计,拟好标题和开头     ③情感真实,不可无病呻吟

④字迹工整,切忌涂抹乱画 2、作文考查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高考年年考,但每年都有许多考生因为答题时的一些小失误、小疏忽,而导致失分、丢分,甚至因此痛失“上榜”的机会。

失误一:审题不清,偏离话题 对策:抓住话题实质,紧扣主题   这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是在开放的前提下加大限制性,而限制主要是内容上的限制。对于开放性的话题作文,内容的选择相对自由,但绝不是无边无际、随心所欲、信口开河。考生在写作时必须紧扣话题,不可偏离文章的主旨。同时也要看到,话题作文对内容的限制只是一个松散的约束。因此,只要审题细心,看清限制条件,抓住话题材料的实质,不犯“想当然”的错误,考生完全可以避免偏离话题的“失误”。  失误二:拟题不精或干脆不拟题 对策:精心设计标题和开头

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题目是文章的眉目。一个好的标题往往是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可以总领全文,同时也可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和注意力。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少有命题作文,而多是自拟题目的作文。可是有些考生习惯作老师给的命题作文,竟不知道怎么给作文写题目。在一项对2000年高考作文近1000份的抽样调查中发现未写题目的有30多份,题目不当的有50多份,只有近100份试卷因作文题目恰当、准确得到了加分,而前两者均不同程度地失了分或影响了整篇文章的得分。 

考生在高考中怎样才能避免犯类似错误呢?

首先要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其次要掌握一项拟题的技巧。拟题要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和体裁出发,题目的含义和风格都要与正文丝丝相扣。既要注意题目的简明、突出、醒目,又要具有独创风格,力争使文题确切鲜明,生动活泼,寓意深刻。为达到这一目标,拟题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使用生动活泼的群众口语。如1992年高考的一些优秀作文题是这样拟写的:《小雨来得正是时候》、《破玻璃和污迹哪去了》、《对,就这么办!》,由于语言生动,褒贬分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如1992年高考作文中另外一项精彩命题:《心中的雨》、《呼唤晴朗的天空》、《走出乌云的太阳》、《一千个零比不上一个一》、《中国人失掉公德心了吗?》、《君子动口不动手》、《美的回归》等,运用了比喻、象征、拟人、反诘等修辞手法,题目既准确、鲜明、生动,又表达出考生的褒贬之情,很惹人喜爱。   3.恰当引用成语、名言、歌词。如《如释重负》、《将心比心》、《良剑期乎断》、《姑娘你慢些走》,群众喜闻乐见,使人倍感亲切。   4.增加命题的隐含色彩。如《0+0=7+(-3)吗》,激起阅卷人急于探究内容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一定的魅力。   除标题要拟好之外,考场作文的开头也要写好。好的开头,内容要有新意,要有悬念,能揪住读者的心,语言要有文采,能吸引读者的眼睛。

   请看两个例子:  例一《我的家在群山万壑中》一文的开头:   没见过山的朋友,请到我的家乡来。因为我的家乡在群山万壑中,保管你看得入迷,看得沉醉,看得胸生豪气,看得壮志凌云。

[这则开头开门见山,入笔即照应题目。又连用三个排比句式,富有气势。]

例二《青春》一文的开头:   青春,是三月争奇斗艳的花朵,是七月缤纷的太阳雨,是十月灼人的红叶;是喷雾的旭日,是竞发的百舸,是搏击长空的雄鹰;是弹着欢乐的琴弦,是一路坎坷,一路执著地奔向大海的小溪,是挺直了躯干,舒展了满怀的葱茏,热烈地拥抱蓝天的白杨……

[这则开头,一连串排比句式,富有气势和激情;又是喻体恰当的博喻,更显形象生动。] 

 失误三:内容虚假,胡编杜撰,骗取同情  对策:有感而发,以真情唤共鸣   作文贵在情真,真挚的感情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高考作文要写真实的“我”,让“我”的激情在文中闪光,即所谓“为情而造文”。感情真挚是抒情的生命,决不可无病呻吟,更不能杜撰父母双亡、自己双手截肢之类耸人听闻的“悲剧”,骗取阅卷老师的同情。   高考作文的思想感情必须健康向上,切不可消极颓废。例如,以“生活是老师”为话题作文,就应该从生活教我们探索求真、开拓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给我们谦虚诚实的品德、坦荡博大的胸怀、坚韧刚毅的性格等积极方面着笔,而不可写在生活中学会沉默冷漠、圆滑世故,甚至自私自利等消极内容。 

 失误四:不注意卷面整洁 对策:书写规范、标点准确、谨慎修改   高考作文阅卷要求卷面整洁,字体美观,写字、标点、格式正确。文面文面,即文章的“脸面”。这个“脸面”明晰、美丽,就会使阅卷人“一见钟情”,自然会对你的文章产生“偏爱”。从1996年开始实行的分项评分标准将书写单独作为一项,占作文总分的10%,如果作文满分60分,则占6分。但从历年来阅卷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字体规范、端正、美观,卷面整洁的作文,阅卷者往往会不惜把这些考生送入“天堂”,所给的何止是6分。反之,对于字迹潦草、卷面肮脏,令人难认的作文,最终所扣的分数又何止6分。   要使自己的高考作文以外部形体的魅力获得阅卷人的赏识,考生除了在考场上要做到落笔无误,笔随心至外,还须做到:书写规范,不能视潦草为潇洒,视信笔为率意,不写繁体字以及已经废止了的异体字、不规范的简化字;标点运用要正确,避免“一逗到底”等错误;各种文体都有独特的款式结构,尤其是书信体和应用文,对款式的要求更为严格,所以考场写作时一定要做到行款正确、谨慎修改。修改固然可以使文章更完善,然而在考场上,过多的修改往往会影响卷面的整洁、行文的美观。为了兼顾到二者的关系,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养成列提纲,打草稿的习惯,宁可在草稿上“满纸涂鸦”,也不在卷面上随意涂划。尤其是那些无妨大局的细枝末节,更不可大肆砍伐。正像有人脸上长了个小疙瘩,本来谁也不会留意,而他非要涂上紫药水,贴上膏药,弄成个花脸。因此我们在高考写作时切不可因小失大。当然,对于那些改一字能使全文生辉,或非改不可的错别字,还是要改的,只不过要以不影响整体形式美为宜。

试题详情

5、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二个本事是“独辟蹊径,表现个性”。《考试说明》“发展等级”要求考生作文“有个性特征”,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增强“选择意识”。

要善于选择自己熟悉的、想说的(有话可说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写作内容去写。要善于选择新的切入点,也就是从新的方面认识事物、表现事物。拿2000年高考话题作文来说,可以从“认识世界的多样性”“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讲究包容性”“承认差异性”“尊重并发展个性”“增强批判性” “鼓励创新性” “反对僵死性”“提倡灵活性” 等多种角度做文章,不要简单地停留在原话题的“丰富多彩”上原地转磨盘,更不要简单地仅仅用一些事例去佐证原话题的正确性。注意:只要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相关,就都符合话题作文写作的要求,不要错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当作一成不变的命题。当然,“有个性特征”还表现在文章的构思上和表达上,但最主要的是“独具慧眼”,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角度上做到独辟蹊径,表现出文章的新颖性和作者的创造性。

话题作文常见的毛病:

试题详情

4、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那么宽泛,如果仅把话题当作一个僵死的的概念,看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个本事是“目无全牛”,善于在一个大的、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好文章。注意: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拿2000年高考作文来说,要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样一个大范围“化而小之”,变为一个具体的小范围,例如可以写“生活态度”方面的,也可以写“辨明是非”方面的,“意识转变”“思维方式”“教育改革”“道德修养”“人物评价”“历史反思”“职业选择”“个性发展”等等方面的都可以写,这样,“化大为小”,“化空为实”,文章才能“出彩”,才能出现题材多样、迭彩纷呈的好局面。再拿下面一个话题作文为例:请以“压力”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要善于“以问领写”:“什么可以构成压力?”“有没有压力?”“压力来自何方?”“压力带来什么?”“怎样对待压力?”等等,然后自己回答这些问题,从这些回答中选择一二来写文章,达到“化大为小”的目的。可以写压力来自过重负担,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责任感;可以写压力的从无到有,也可以写压力的从有到无;可以写压力来自外界,也可以写压力来自自身;可以写在重压下喘不过气来,也可以写变压力为动力;可以写要善于自我减压,也可以写“把压力放在肩上,不要放在心上”等等。要选择其中一个来写,不要贪多,否则会造成东拉西扯,空谈漫议。

提醒注意:善于“化大为小”,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小的方面”的时候,注意所选方面的“现实性、针对性、典型性”。

试题详情

3、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有那些区别呢?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主要区别:    ① 话题作文提供一个写作范围,其题仅仅是提示一下内容指向。而命题作文一般提供的是中心意思(当然命题本身是话题的除外)

   ②话题要求所写内容与之相关即可,而命题作文一般要求紧扣标题语

   ③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一般来说远远大于某些命题作文

④话题作文作者可以自拟文题,而命题作文作者当然不能另命文题。

试题详情

2、记叙类文章要注重构思。构思要“机智”。“机智”者,即王蒙先生所说的“亏他想得出来”。2000年出现的记叙类佳作,都有一两处“拿”人的地方,闪光的地方,令阅卷者拍案叫好的地方。譬如《四幕剧》、《“我爱你”》、《剃头记》、《诊断书》等篇,就不时有“火花”爆发,让我们眼睛为之一亮。

试题详情

 高考作文因要受到考试氛围、时间、字数诸多条件的限制,不可盲目地追求所谓现实、创新,必须遵循可行性原则。可行性指作者根据自身条件完成写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作者还必须注意考虑自身的长处和相对承受力。具体说来,一是立意选材应注意选取自已认识深刻、占有材料多的事物、问题,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二是文体的选择应根据个人的爱好和专长确定,不可盲目选用新文体,形象思维发达,善于记叙描写的考生可选取记叙文来写;爱好文学的可写成文学作品;逻辑思维强,善于议论说理的考生可选议论性文体去做。三是表现技法与语言运用,既要根据内容的需要,也应顾及自身因素,选择自己擅长运用的表现技法,最能展现自己个性风格的语言。

话题作文的写作旨趣是追求思维的发散性、创造性,要求大胆想象,自由发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命题方式是对束缚学生手脚的写作教条的大解放,是对僵化的“叙-议-联-结”的写作模式的大反拨。

1、“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并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的“材料”那样,是立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只是命题者所作的“作前指导”;是引发考生思考的一个“由头”,是启发考生打开思路的一个例子,是举一反三的“一”,“话题”并不是题目,它只是规定一个写作的规范,在立意、选材、文体、表达等方面留给考生自由选择、自由发挥的空间都很大。

试题详情

2、表达的新颖,主要应体现在文体、谋篇布局、表现技法上。高考话题作文对文体的限制越来越小,考生可根据自身因素,大胆采用新文体。在2000年高考中,就出现了许多新式样,有小说、散文、寓言等文学文体,有讲演稿、讨论稿、招生简章等应用文体,连一直被列为“禁区”的诗歌也出现在高考作文中。谋篇布局可根据内容需要,不囿于常规思路,不拘一格,甚至可有意识地在结构上设置波澜。表现技法上,要注意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表现手法,语言形式的去陈出新等。

试题详情

写作的灵魂就在于创新,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文章要吸引人,要给人以新鲜感,唯有创新。具体说来,新颖性应注意两个方面:

1、内容的新颖,主要应体现在立意、选材上。古人云:“文章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强调文章写作的立意、选材应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出新。的确,一篇文章观点新颖,见解独到,材料新鲜,能令人耳目一新。可见,考生在高考作文中应紧跟时代节拍,选取新鲜的材料,深入思考,写出观点新颖的文章来。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