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62360  262368  262374  262378  262384  262386  262390  262396  262398  262404  262410  262414  262416  262420  262426  262428  262434  262438  262440  262444  262446  262450  262452  262454  262455  262456  262458  262459  262460  262462  262464  262468  262470  262474  262476  262480  262486  262488  262494  262498  262500  262504  262510  262516  262518  262524  262528  262530  262536  262540  262546  262554  447090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 识.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7)=W/W进行有关计算.

难点: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试题详情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参与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试题详情

动能--势能

势能--动能

第四节  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含义,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及没有单位的原因.

   ●会利用公式7)=W有/W总进行有关计算.

试题详情

(四)浮力的应用

   轮船     空心

   潜水艇    改变重力

   气球、飞艇  改变浮力

第十五章  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  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讽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难点:势能的概念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新课教学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第二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动手设计实验,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量守恒的理解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实验1:滚摆实验。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实验2:单摆实验。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顺便指出像单摆这种往复的运动,在物理学中叫做振动。

综述实验1、2,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3: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课本图1-7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实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然后,依据课本图1-7,甲→乙图和乙→丙图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有些事例比较复杂,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板画足球轨迹,依图分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足球离地面的高度的变化,这是判断足球重力势能变化的依据。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人造地球卫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围绕人造卫星,同学们还有许多的谜没有揭开。例如:人造卫星为什么能绕地球运转而不落下来?在人造卫星内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只讨论卫星运行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人造卫星绕地球沿椭圆轨道运行,它的位置离地球有时近、有时远。(出示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轨道图)现以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例,它离地球最近时(此处叫近地点)离地面439公里,离地球最远时(此处叫远地点)离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114分钟。它在近地点时,速度最大,动能最大;此时离地面最近,重力势能最小。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最大。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小   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机械能及其转化

试题详情

(三)物体的浮沉

   (1)下沉: F<G

(2)上浮:F>G  体浸没在液体中

(3)悬浮:F=G

(4)漂浮: F=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试题详情

(二)浮力的大小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

液体受到的重力。

试题详情

(一)浮力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向上托的力叫做浮力。

   (2)一切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

   (3)浮力=物体重一物体在液体中的弹簧秤读数。F= G- F。”

方向:竖直向上

试题详情

在很多机器设备上都要使用压缩空气,矿山上用压缩空气开动风镐、风钻,电车和汽车用压缩空气开关车门;火车上用压缩空气制动等等。

小   结: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

机翼上下表面的压强差是飞机上升和升力

3.压缩空气的应用

第五节  浮力

教材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浮力的利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节“浮力”。

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完成课本12-2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挂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秤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秤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一石块受到的拉力十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一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十浮力。弹簧秤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一石块重一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力分析图,弹箧秤的读数(F)=重力(G)-浮力(F)
 
   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静止不支时受力分析图
 
 

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

2.阿基米德原理

   ①引导学生用实验说明:

   a.金属块的部分体积与全部体积浸入水中时,所受浮力的情况.

   b.金属块浸入其他液体(盐水)中时,所受浮力的情况.

   ②根据以上实验结论,对第一个实验结论加以修改,归纳出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实验规律--阿基米德原理.

   ③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写出其数学表达式:F=G

单位:F-牛顿、ρ液-千克/米3、g-牛顿/千克、V-米3

④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解答简单问题: VA=VB,pA=pB,ρρ,比较 A、B物体受到的浮力.

板书设计

第五节  浮力

试题详情

定量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还应用在打气筒、抽气机、空气压缩机和喷洒农药的喷雾器上。

这是一个打气筒,将它拆开,我们发现它的构造很简单(边讲边拆)。在金属圆筒中有一个活塞,活塞上安装一个橡皮圆盘,俗称皮钱。它和金属筒之间有空隙。活塞下压时,活塞下的定量气体体积变小,压强增大,橡皮盘紧贴筒壁使气体不能漏出,较大的压强冲开轮胎的气门芯进入轮胎。活塞上提时,活塞下边的气体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筒外的空气顺着橡皮盘周围的缝隙进入活塞下边。这样往复运动,可以将大量的空气打进轮胎(学生叙述)

根据打气筒的原理和工作过程可知,打气筒中的关键部件是橡皮盘,它必须大小合适、且成凹形。这为我们维修打气筒提供了线索。

打气筒可以使定量气体的压强增大到三个大气压,要得到压强更大的压缩空气,应使用空气压缩机。我们这里只简单介绍压缩空气的应用。

试题详情

4.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得到应用。我们人体的呼吸就是这个道理。

人吸气时,胸部扩张,肺泡同时扩散,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体压强变小,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大气压将新鲜空气压入肺中。呼气时则相反。胸部收缩,肺容积减小,肺内气体压强增大,超过了外界大气压,肺中的一部分气体呼出体外。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胸部肌肉的力量,有利于增大肺的收缩和舒张,对增大肺活量和改善呼吸大有好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