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85938  285946  285952  285956  285962  285964  285968  285974  285976  285982  285988  285992  285994  285998  286004  286006  286012  286016  286018  286022  286024  286028  286030  286032  286033  286034  286036  286037  286038  286040  286042  286046  286048  286052  286054  286058  286064  286066  286072  286076  286078  286082  286088  286094  286096  286102  286106  286108  286114  286118  286124  286132  447090 

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图上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1-2题

1.甲市可能是

A. 西宁  B.延安 C.上海 D. 广州

2.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A.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信息归纳(1)文字信息:出生率0.699%、死亡率0.773%得出该地人口负增长,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该市的人口数1384万;该地自然增长率持续14年,说明该城市城市化水平高且起步较早。第一题西宁和延安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未出现负增长,广州人口不足1300万, 故选上海。

(2)图示信息:①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 ② ③ ④为过渡型 ,第二题选①

第二组 难度中等,重视读图能力

试题详情

第一组:难度低,主要考查人口再生产类型和空间分布

试题详情

本套试卷中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到自然地理:天气系统、风向、地形剖面图、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状况,河流的水文特征,洋流和气候特征,分值为74分;人文地理:人口再生产类型及空间分布,河谷和三角洲农业,分值为22分;国土整治4分。宇宙环境、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工业、文化、旅游等知识点没有涉及,难度降低。试卷总体符合考纲规定,没有超纲、偏怪试题;重视基础、突出主干,凸显图表类型,重视考查学生能力。

试题详情

这样的命题方式也对以后的备考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做好课本基础知识复习的同时,多补充一些历史材料。不管怎样出题,都不能离开基础知识,尽管出题形式各种各样,但题目必然与某一知识点有关,在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变换花样。所谓“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起点是教材,离开教材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先把知识点全部进行仔细复习,然后尽量多找一些与这些知识点相关材料,特别是以前没见识过的,让学生见多识广,扩大知识面,提高应对各种材料的能力。

同时,教学当中,多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培养,历史这门学科对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价值取向要求稍高一些,通过古今中外历史的学习,学生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进而要有高尚的人生观,否则将对国家不利,对社会无益。平时训练时,多涉及有关方面的题目,训练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新课程改革后高考必考的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就明确要求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应该结合时代背景和特定的情景进行客观地分析,这是复习之中所不能忽视的。

u     地理教师   郭丽华

2009年高考全国Ⅰ卷

      文科综合地理试题分析

2009年全国卷(Ⅰ)试卷的总长度与08年模式相同,显性分数为100分,另38题第(2)问属于政治和地理的结合题目,分值6分。

试题详情

今年选择题的有两大亮点。

µ亮点一:

新旧交替,继往开来,平稳过渡。2009年全国卷1文科综合试题来看,选择题面目可爱,难度适中,而且很好地体现了新旧交替的特征。旧是指有意控制难度系数,考的都是些大纲问题,体现了国家级考试的公信度与诚信,也很好地解决了去年高考的纷争;新是指12道选择题一开始就以12题“姓氏”、13题“典故”问题、14题“文化”差异问题等3个文化类的问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的历史文化常识与人文素养,也体现了新课程时代淡化学科知识而更加强调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也体现了新课程时代历史学科无法替代的独特借鉴启智作用。

µ亮点二:

情景型选择题大幅增加。15、17、18、19、20、21、22、23题等8道题均属于此类题目。这类题目的最大特点就是:新材料,新情境,新设问,体现了新课程旨在引领学生掌握“论从史出”与“史料证据说话”的等基本史学方法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意在抛弃旧课程时代的定势思维和惯性思维,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从考查角度来讲,注重基础的同时,对能力的要求提高。今年历史卷除了少数题如选择题14题、16题属于死记硬背型外,其他基本上采取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出题。这一特点尤其体现在选择题部分,基本都是用材料创设出情境后,再让学生去分析。这些材料都相当新,考生基本上都没见过。其实去年的历史卷已经开始体现这一特点。由于材料是“新面孔”,以前基本没见过,所以对学生能力的反映会比较真实、准确。不过,这些材料的呈现方式比较常规化,主要是文字、图片及表格三种形式,都是平时出题时常用的。从试题分布来看,今年试卷在传承2008年试题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选择题均为考查相对独立的基础知识,注重考查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只要根据题意,认真分析材料或选项,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认识,调动所学知识来思考便可以正确判断,较好地实现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功能,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即使12题考查的是官职的确定,在历史教学中涉及较少,但语文教学多次涉及,13题考查西汉建立背景,属于教材小字部分,但楚汉之争也为大家所熟悉,与2007年的“谥号”题2008年阴阳界定考查具有传承性,考查历史基本功和历史素养,这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的。

主观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表述。如37题以不同时期农业税变化来综合考查,检验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种能力,突出了试题的选拔性,充分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要求学生看懂材料、理解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然后提取有效信息,最后在分析归纳综合的基础上,解决历史问题,对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都相当高。这与2008年中外文官制度考查有异曲同工之妙。

试题详情

200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选择题分布如下:古代史5个,分别为12题、13题、14题、15题,中国近现代史3个,分别为17题、18题、19题,世界史4个分别为20题、21题、22题。主观题37题考查经济史之税收制度沿革,从唐朝两税法谈起以及建国后农业税变化。39题考查世界史中三角贸易及其影响。从分值来看,古代史部分所占比重较大,然后是世界史部分。总体而言,基本沿袭了2008年高考。同时,这样的分布对来年的备考不无借鉴意义。

试题详情

4.加强学法指导,培养思维方法,提高答题技巧,增强表达能力。

在加强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培养能力和强化能力训练是关键。首先要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养成动笔答题前反复研读试题设问指向的习惯。其次,养成看到材料、看到事例就联想、思考理论的习惯。再次,对每一道练习题都要按照高考要求答卷,做到严谨、精练、准确。写意思完整的话、写有条理的话、写有专业术语的话、写有逻辑性的话,尽最大可能地减少错别字、减少不通顺的句子、杜绝卷面脏、乱、差现象。只有从这些最基础性的工作做起,才能逐步提高表达能力。

u     历史教师   何方波

试题详情

3.关注政治学科内的联系以及政治与其他学科尤其是历史学科的联系。

试题详情

2。关注时政及生活热点。

在平时的复习中注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是联系教材中的事例,不能满足于对教材黑体字的掌握,要处理好黑体字与楷书、小体字部分的关系。二是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来分析。三是联系国内外重大时事,把社会热点与高考考点有机结合起来。要把以知识复习带动社会热点的学习和以分析社会热点带动知识复习结合起来。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