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723  731  737  741  747  749  753  759  761  767  773  777  779  783  789  791  797  801  803  807  809  813  815  817  818  819  821  822  823  825  827  831  833  837  839  843  849  851  857  861  863  867  873  879  881  887  891  893  899  903  909  917  3002 

第9课    等级与阶级

上海市大同中学  邵清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等级的起源与发展

中产阶级的起源与发展

阶级的产生与斗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提问,使学生能够自己归纳概括并提取有效历史信息。

初步学习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考察社会结构

通过对等级向阶级演变的过程的分析,认识其中体现出来的历史进步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废除等级制度的漫长历史,认识等级制度已经为人类文明的进程所淘汰,使学生树立公民的政治权力意识、否定和拒绝政治特权的意识。

了解当代社会中产阶级主体成分的变化趋势,认识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对个人前途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形成勤奋学习的动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级制度发展历程

中产阶级的演化

难点:等级与阶级的区别

说明:

1. 等级是指在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地位上和法律地位上不平等的社会集团,偏重于政治与法律地位。对于政治特权的制约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程度。等级的消除,特别是特权等级的消灭,是文明进步的表现。因此,理解等级制的产生、发展与消亡史,即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一个侧面的把握。

关于“中产阶级”的概念,目前使用十分混乱,学术界尚无定论,但普遍认为中产阶级产生于中世纪后期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中。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与国家中,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而中产阶级构成的历史演变,勾勒出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课文截选了中产阶级作为典型,充分展示其孕育、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预示社会发展的前景。

2. “等级”和“阶级”,这是两个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阶级的概念偏重于人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而等级则偏重于政治与法律地位。从本质上讲,阶级更体现出文明的进步性。由于等级和阶级的概念相对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比较抽象,所以如何结合具体史实让学生从结构上理解文明的演变,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展示两段材料:

“上帝塑造了三种生命,它们是农民、骑士和僧侣。”( 欧洲曾经流行得到俗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在起义前呼喊的口号)。

提问:这两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从欧洲和中国古代关于出身决定“等级”的传统引入本课内容。

2、教师讲述“等级”与“阶级”概念。

社会不平等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是以“等级”形式存在的,偏重于政治与法律地位。而阶级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偏重于人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两个概念存在交错的现象:一个阶级中可存在若干等级,西欧封建等级制中,国王之下,有公、侯、伯、子、男、骑士、绅士等多个等级,形成金字塔状,他们都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一个等级中,也可有多个阶级与阶层,法国大革命前,被压迫的第三等级中,包括资产阶级、农民、城市手工业者……等各个阶级与阶层。(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在讲述的时候要向学生强调:“等级”与“阶级”并不是从来就有,而是伴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而产生的。

奴隶社会的等级主要分为平民和贵族,广大的奴隶被排除在等级之外,无任何政治权利。

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归纳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特点:贵族世袭,拥有经济、政治特权,形成金字塔状的等级制;层层封授,有“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之说,导致国家四分五裂;贵族队伍相对封闭、腐败,激起大多数人反抗等。这一切都是欧洲封建社会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的重要原因。

到19世纪,人民广泛地使用“阶级”、“阶层”概念来描述社会中人们的地位等级,反映出时代的进步。

可适当讲解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中国历史上的等级制度分为爵制和秩品两种。爵制:西周春秋时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个等级,可以世袭。进入封建制以后,特别是秦统一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爵制只是用来划分皇亲与极少数重臣的政治等级。秩品:秦以后,大部分官员实行秩品制。秩为奉禄,品为等级。曹魏时设官品九品之制,后来沿用。所有官员都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袭。隋唐以后,实行科举考试,官员队伍呈开放流动型。)

这部分内容相对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师可联系奴隶社会(如印度种姓制度)与资本主义阶级关系作一比较,从中引出等级制度的不可变更性及固态化,而阶级则可通过一定的方式变化及流动,更突出人的能动性,从而显示出阶级比等级的进步性。

总结:随着资产阶级革命与思想启蒙、宗教改革的进行,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等级制度最终被埋进历史的垃圾堆,阶级占据了主导地位。

3 中产阶级

过渡: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的话:“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可以看到社会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领主、陪臣、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都有各种独特的等第。”;“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的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提问:和之前的社会相比,资产阶级社会从阶级关系上看有什么明显特征?

过去时代存在的复杂的等级、阶层……都最终消失,阶级关系简单,清晰,并被凸显在阶级关系简单化之后,中产阶级异军突起,成为社会结构中的重要成分。

提问:“中产阶级的主体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哪些变化?中产阶级在中世纪、在资本主义时代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发挥什么作用?产生什么影响?”

师生共同完成下列表格,以此对中产阶级在不同时代的变化及影响有宏观认识。

历史时期

中产阶级成分

作用

影响

中世纪后期(11世纪后)

城市市民的主体,包括商人、作坊主、店主、银行家和教师、律师、医生、建筑师等专业人士。

与封建领主斗争,争取城市自治和市民权利

 

资产阶级革命前后

握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为主体

与无产阶级联合,反对封建主君主专制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工业革命后

同上

与无产阶级斗争

1.中、俄等国,资产阶级统治被推翻,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西方大国采取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加强社会福利。

20世纪70年代后,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

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

靠知识和科学技术发明而发家致富的知识型人才

 

 

总结:

(1)中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2)中产阶级是相对富有的、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高质量的群体,对社会主流价值和现存秩序有较强的认同感,他们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和精神文明的水平。

(3)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中产阶级成分发生变化,这种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5、全课总结:

(1)人类社会的社会结构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虽然,历史在不断进步,等级虽然已在法律上消失,但阶级依然存在。

(2)由于等级特权的历史十分悠久,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会顽强地表现出来。因此,对于政治特权的制约能力,反映了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程度。

(3)据社会学学者研究,中产阶级居多的纺锤形社会结构是稳定的社会结构。

(4)人类追求平等、幸福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而平等的实现程度则折射出文明的进步程度。

[资料附录]

1、欧洲中世纪的贵族

所谓贵族,是指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中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的阶层,是具有世袭爵位和领地的各级封建主的统称。根据朱孝远的观点:“中世纪欧洲封建贵族制度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8-11世纪的欧洲贵族可以称为‘封建贵族’,具有以采邑制为基础,贵族谱系不明确,土地继承有困难等特点;12-14世纪的欧洲贵族可以称为‘等级贵族’,具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性,贵族成为一种等级分明和表现出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特权的特点;15-16世纪的欧洲贵族可以称为‘权贵贵族’或‘贵族统治者’,其特点是等级原则为阶级原则所取代,贵族不再是一个具有严格等级规定的集团,而是有权、有势的富人阶级的统称。”

“封建贵族”时期,贵族们主要是以成就、财产而不是以血统、封号来衡量贵族身份。贵族体系呈开放性,变动过于频繁。进入12世纪,欧洲贵族进入了一个以其严格的等级体制为特征的历史阶段。如:注重贵族等级封号、家族血统、职业、财产世袭、声望和特权等。社会统治阶层由开放走向封闭。到了欧洲封建社会后期,由于贵族阶层的内部分化和新兴贵族的崛起,人们开始超越血统、特定的职业和生活方式,而用权势、财富和地位来重新确认贵族。特别是原来没有贵族血统的人,可以因其权势和财富而被社会承认为贵族并取得国王的贵族封号。来自社会下层的中产阶级和封建地主已开始进入社会上层的统治领域。

2、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是指介于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之间的中间阶层。这一阶层是在市场的资源配置与社会纵向流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中,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当代中国所出现的中产阶级人群,主要为知识型企业家与知识型人才,如建筑师、律师、商业营销人员、经理、影视工作者、教授、医生、股票经纪人及自由职业者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受教育程度高,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与知识技能,成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换取各种稀缺资源(财富、地位、名望与权力)的“资本”。中产阶级是相对富有的,有较高文明修养和高生活质量的群体,对社会主流价值和现存秩序有较强的认同感,他们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1991年版

 [板书设计]

 

[训练设计]

 

材料一  我国春秋时期,鲁昭公7年(公元前535年)楚芋尹对楚王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在此之后的中国历史中,还有极其严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

材料二: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后,国王把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把土地分封给小封建主。逐级分封的结果,形成了以国王或皇帝为首,贵族依公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之次序……小封建主从大封建主那里接受封地,并要履行隆重的敕封式。“他要跪在领主的膝下,宣誓效忠;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一生侍奉他的主人。”

1、归纳上述材料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这一特点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答案:

1、严格的等级制度;下一等级对上一等级负责。

2、中国:形成了严格的封建专制制度,最高统治者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利;中国古代是宗族为基础的大一统社会。

西欧:层层受封制度,导致西欧中世纪“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王权并非至高无上;封建割据严重,社会动荡;契约思想对近代欧洲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试题详情

 

2009年5月高考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

(非选择题)

 

1.(32分)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朱文公文集》卷70《读大纪》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子语类》卷12中说:“明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  《周礼》是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关于首都规划的原则,如“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等原则,一直是封建社会中都城规划的指导思想。

                                            ――马正林编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

材料四  宰我(注:孔子的弟子)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材料五  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卢梭不仅抨击中国的专制制度和儒家思想,还讽刺中国人缺乏“斗争精神”。1793年罗伯斯庇尔在起草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却引用了孔子的格言: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请回答:

   (1)在材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3分)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这一主张?(4分)

 

 

 

   (2)宋代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在材料二中朱熹所说的“天理”指什么?(3分)理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营建的北京城是怎样体现材料三中所阐述的原则的?(4分)

 

   (4)材料四中孔子对我国传统的“服丧制度”进行了怎样的解释?(3分)

 

 

 

   (5)材料五中卢梭猛烈抨击中国的儒家思想,而罗伯斯庇尔却引用了孔子的格言,两人的思想矛盾吗?为什么?(6分)两人的思想对当时的法国历史进程有何影响?(2分)

 

 

 

 

 

   (6)简述从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3分)

 

 

 

 

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温家宝称不访问法国责任不在中方

材料二  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2009年1月27日报道称: 45年前的1964年1月27日,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顶住西方舆论压力,率先与中国建交,成为西方第一个与共产党中国建交的、有影响力的民主国家。如今法国与中国却在危机中迎来建交45周年,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欧洲四国却绕过法国,显示北京当局仍然因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波兰会晤达赖喇嘛而对法国不满。这次被称为“信心之旅”的温家宝欧洲之行包括瑞士、德国、西班牙和英国,也在比利时停留期间会见了欧盟领导人,但法国却不在行程安排中。

材料三  新华网英国剑桥2009年2月2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日在英国剑桥大学具有500年历史的“瑞德讲坛”发表了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指出:“中欧合作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对中欧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加充满信心。我们之间不存在历史遗留问题,也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中欧合作基础坚实,前景光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欧关系的主要特点,并简述中欧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欧洲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8分)

 

 

 

   (2)概述近代中欧关系呈现的主要特征。 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5分)

 

 

 

   (3)新中国成立后到中法建交前,中欧关系又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简析其原因。(4分)

 

 

 

20090507

 

 

 

 

3.(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学科网(Zxxk.Com)问题。

材料一  据《西安晚报》2008年11月27日报道,著名唐史学家葛承雍认为,唐朝是中国古代最强盛、对外文明最发达的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他总结出唐朝世界性的十个标志是:

 

1

允许外国人入境居住

2

允许外国人参政做官

3

重用蕃将统军

4

外国人和汉人法律地位平等

5

保护通商贸易

6

允许异族或异国居民通婚

7

文化开放、互融

8

衣食住行混杂

9

允许外国僧侣传教

10

留学人员云集

材料二  据《新唐书》统计,唐朝共有宰相369人,其中有24人为少数民族,占宰相总人数的6%左右。

 

材料三  据《全唐文》卷75介绍,唐朝政府对于外商前来贸易,委地方长官“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往来流通,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

材料四  唐代法律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工商杂类,不得预于士伍”(《旧唐书?食货志》卷18),“禁工商不得乘马”,“有市籍者不得官,父母、大父母有市籍者,亦不得官”。(《孔六贴》)地方长官“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或于津济要路及市肆间交易之处,计钱至一千以上,皆以分数税之。自是,商旅无利多失业矣”。(《通典》卷11)

(注:市籍是指经官府准许在特定“市”内营业的商人的特殊户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唐朝时期,外国人在中国可以从事哪些文化活动?(4分)这说明了唐代推行了怎样的文化政策?(4分)

 

 

试题详情

 

2009年5月高考文科综合(地理部分)试题(1)

(非选择题)

 

1.(32分)是指贴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降低到0℃以下,空气中水汽凝结而形成的一种大气现象。结合下图“某地某年1月1日无霜区的分布图”(图1)和表三“图中甲区域经济结构”,回答下列各题。

 

 

表二:  甲区域经济结构

 

 

 

 

 

 

 

 

   (1)分别说明甲、乙两区域没有霜情的主要原因。(8分)

 

   (2)指出①、⑤两地年降水量的差别并简述其成因。(6分)

 

 

   (3)简要说明城市①―②―③沿线地势变化的特点。(4分)

 

 

   (4)据表二概述甲区域经济结构的特点。(6分)

 

 

 

   (5)简要分析甲区域内两城市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8分)

 

 

 

 

 

 

 

 

 

 

 

 

 

 

2.(60分)读下图“甲.乙两地区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1)甲、乙两图所示主要地形区的名称是什么?它们在地形上有哪些相似之处?(6分)

 

 

 

   (2)甲图半岛西侧近海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分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优势。(8分)。

 

 

 

 

   (3)乙图所在国能源资源中较为丰富的是      ,试分析此类资源丰富的原因。(4分)

 

 

 

 

 

   (4)甲、乙两图所示主要国家均为我国重要的              (矿产)进口地区,请分别写出该种矿产海运至我国的最近线路必须经过的“咽喉要地”名称。(6分)

 

 

 

 

 

 

 

 

 

 

 

3.(36分)右图是“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气温年较差△T为          ℃,

影响A地等值线发生弯曲的主要因素

            。(4分)

   (2)图示地区气温年较差最大值出现的省   

区有(填简称)                   

                。(4分)

   (3)简述图示地区气温年较差的分布规律,

        并分析其形成原因。(10分)

 

 

 

   (4)图中B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学科网(Zxxk.Com)基地,

改革开放30年来,B地区经济发展又上了

一个新的台阶。请说明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并提出解决该

   问题的具体措施。(8分)

 

 

   (5)C地最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试说明该地黑土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措施。(10分)

 

 

20090507

 

 

 

 

 

 

 

 

               图2                              图3

   (1)下列工业类型中适合在该地区布局的是               (填数字)

①原料指向型工业②市场指向型工业  ③动力指向型  ④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⑤技术指向型

 

   (2)ABC所在的三国已成为国际旅游热线之一,这三国的名称是:A              ,

        B           ,C           ;其中符合第二幅图所示气候的是      国(填字母);

在A国家中看不到的旅游景观是              

           a.吴哥窟            b.橡胶林                  c.热带雨林景观        d.热带季雨林景观

   (3)C所在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图4是“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分析后回答以下有关问题:(23分)

   (1)区位指数大于40的省级行政区

有北京、上海、台湾、        、

          、           

其中甲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表

现在                                          图4

                                                                               

                                                                            。

   (2)区位指数小于10的省级行政区有             、             、            

甘肃等。图中乙所处的地形区是              ,这里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

                                                                             

                                                                             

        这里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                                            

   (3)我国区位指数在地区分布上有何特点                                      

        应如何改变这一分布特点                                               

 

 

 

 

 

 

 

 

 

 

 

 

 

 

 

 

 

试题详情

第8课    种族与人口

 

上海市大同中学  韩春玲

 

[教学目标]

1. 知道三大人种的形成原因、主要分布区域及其特征;知道生产力发展是世界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理解人口激增是当今世界的严重问题;知道古代、近代和现代人群迁徒的主要原因与表现,理解人群迁移对社会的双重影响。

2. 通过地理环境的介绍和比较,认识生存环境对人种差异所起的决定作用,理解人种差异只是人类的外部体质特征;认识生产力的决定性与相对性,给人类带来了不同时期、不同表现的人口问题;

3. 理解三大人种形成的原因,形成反对种族歧视,提倡民族平等的观念;通过对生产力发展与人口增长关系的分析,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理解计划生育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现实意义;在了解人群迁移原因的同时,产生对自己的家乡――上海作为移民城市而形成的文化特质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人种的形成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人口增长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难点:人群迁徙所带来的两方面影响

说明:

1.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早期文明产生深刻影响。人种的形成,正是自然条件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强调这一点,不仅是对科学研究的肯定,更是对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的种族歧视的有力驳斥。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发展是推动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反之,人口增长对生产力发展也具有重大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影响。认清生产力发展和人口增长的辨证关系,是我们研究人口增长原因和控制人口增长的前提条件。这个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人群迁徙在各历史时期都存在,迁徙的原因各有不同,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在使学生理解人口迁徙对社会的不同影响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用PPT显示几张图片:美国黑社会组织三K党在进行种族屠杀前的恐怖仪式的照片(如有条件,可以播放3K党的影像资料)、世界人口增长数据表……让学生观察后分析,图片提供了什么信息?(世界上存在种族歧视;世界人口激增……)引出当今世界的种族问题和人口问题。然后导入新课。

这样导入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对现存的种族问题有个直观的印象;二是强化学生的读图能力。

 

2.三大人种

(1)教师出示一些不同人种的照片,或请学生列举所知道的人种,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描述各人种的体貌特征。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对人种各自的肤色、眼色、发型、面型、鼻型等特征进行总结。

(2)教师提问:为什么有会如此明显的体貌差异?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有的放矢地归纳、强调原因:自然条件的巨大差异使不同地域的人群形成了不同的可遗传体质特征,由此形成不同人种。(材料一)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科学证据认识到人种的不同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与智力、能力没有必然联系。而类似于美国3K党这样的种族主义组织其思想是荒谬的、不科学的,其行为理应该受到谴责,从而和导入语呼应。

3.人口增长

教师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统计表”,(材料三)并由此提问:“推动世界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提醒学生思考的时候要结合时代、生产、资源等因素进行考察)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对人口增长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引用经典话语强调:每一次壮观的人口激增都是在生产技术获得重大突破时发生的。原因很明显:技术的发展导致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使能供养的人口大大增加。(斯塔夫里阿诺斯)

 

问题:人口增长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很容易站在现在看过去,尤其是可能会以自己非常熟悉的中国人口问题为依据,得出的结论多是不利影响。此时,教师既要肯定学生关注现实的意识,并补充材料(中国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人口增长的概况――建国初4.5亿,1954年6亿,现已达13亿,并在继续增长。又如,地球可容纳的合理人口是76.89亿人,现在已达60亿,还在继续增长……――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强调“论从史出”;又要引导学生辨证看待认识人口增长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一般而言,当人的生产与物的生产相适应,就能促进社会发展;反之,则起延缓作用。这取决于人口发展是否与一定生产关系下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最后结合具体国情讨论:类似中国这样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如何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从而让学生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也为整个教材其他内容,如“人权”等问题做好铺垫。

4.人群迁移

在人口增长过程中,人口数量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是极不平衡的。除了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外,与人群的大规模迁徙活动也有必然的联系。

展示世界人口迁徙图,要求学生结合地图分析中国古代、19世纪前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三个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古代人群迁移的主要原因包括生存环境巨变,天灾、战乱、扩张等。(可以联系草原文明中讲到的南匈奴入关、北匈奴西迁的史实,可以列举中国历史上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和北宋靖康之难等三次民族大迁徙,分析具体原因)。

在近代,人群迁移主要和资本主义的殖民与帝国主义的扩张相联系(可以联系罪恶的三角贸易、纳粹迫害犹太人等史实加以分析)。

二战后,更多的是因经济、资金的需要而进行迁徙,方式也不是集体迁移,个体移民开始成为主流。

 

学生讨论:人群迁移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的习惯。

积极影响:带来了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消极影响:和血与火的战争结合在一起。(言之有理即可,但是应该要求学生,必须结合具体历史事实加以分析。)

 

[资料附录]

材料一:人种是指具有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类种群。所谓的体质特征是指肤色、鼻形、发色、发型、眼色、面型、血型和遗传病的分布等方面。世界各地的人虽然各有不同,但是,他们之间可以彼此通婚,并且产生能育的后代,因此,全世界的人在生物学上属于同一个物种――智人。
    目前,许多人类学家主张把全世界的人分为四个亚种:黄色人种(也叫蒙古人种)、白色人种(也叫欧罗巴人种)、黑色人种(也叫尼格罗人种)和棕色人种(也叫澳大利亚人种)。黄色人种的主要特征是肤色淡黄,脸扁平,颧骨突出,头发直而且较硬,眼睑有内眼褶。白色人种的皮肤白,鼻狭而高,虹膜的颜色和头发类型多种多样。黑色人种的脸色黝黑,鼻低而宽,嘴唇宽厚,头发卷曲。棕色人种的皮肤黄褐或棕黑,鼻短而宽,唇较厚,头发波形或卷曲。
    一般说来,各亚种在体质特征上的差异是由于人类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期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形成的。例如黑色人种卷曲的头发,犹如一个多孔隙的毡帽,导热性能较差,在赤道强烈的阳光下,能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又如,黑色人种短而宽的鼻腔和厚嘴唇,增加了水分散失的面积,有利于他们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生活;相反,生活在寒冷地区的白色人种,鼻子却很高,鼻黏膜面积明显增大,这样可以使吸入的冷空气在鼻腔里得到预热,起到保护肺部的作用。

资料来源于:http://www.jyw.cn/homepage/PRINTLR.ASP?ID=9417

材料二:三K党

三K党(Ku Klux Klan,缩写为KKK),是美国历史上和现在的一个奉行白人至上主义的民间组织,也是美国种族主义的代表性组织。

三K党于1866年由南北战争中被击败的南方联邦军队的退伍老兵组成。在其发展初期,三K党的目标是在美国南部恢复民主党的势力,并反对由联邦军队在南方强制实行的改善旧有黑人奴隶待遇的政策。这个组织经常通过暴力来达成目标。1871年,尤里西斯?格兰特总统签发了三K党和执行法案,强行取缔了这个政治组织。

第二个使用这个名称的组织是在1915年由威廉?西蒙斯在亚特兰大附近的石头山顶建立的。这是一个赢利性组织,其宗旨在于赢取白种新教徒对于黑人、罗马天主教徒、犹太人、亚裔及其他移民的相对优势地位。尽管这个组织宣扬种族主义,并且实施私刑和其他暴力行为,但是却在美国公开运作,并且在1920年代的颠峰时期拥有400万成员,其中包括在政府各级机关中的政治家。该组织的名字Ku Klux Klan也曾经被其他许多组织所使用,在当今美国和其他国家,仍有数十个组织使用全部或者部分词语作为名称。

资料来源于:http://iask.sina.com.cn/b/1712450.html

材料三:世界人口增长统计

(一)

年    份

人口(百万)

年   份

人口(百万)

公元前10000年

4

1300年

360

公元前5000年

5

1400年

350

公元前4000年

7

1500年

425

公元前3000年

14

1550年

480

公元前2000年

27

1600年

545

公元前1000年

50

1650年

545

公元前500年

100

1700年

610

公元前200年

150

1750年

720

公元1年

170

1800年

900

公元200年

190

1850年

1200

400年

190

1875年

1325

500年

190

1900年

1625

600年

200

1925年

2000

700年

210

1950年

2500

800年

220

1960年

3000

900年

240

1975年

4000

1000年

265

1987年

5000

1100年

320

1999年

6000

1200年

360

2002年

6200

据威廉?麦克高希《世界文明史》第9页,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1960年以后人口数有调整和增加。

 [板书设计]

           形成原因: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及不同的可遗传体制特征

三大人种                 黄种人(Mongoloid):亚洲

 种类及分布    白种人(Caucasoid):欧亚

                         黑种人(Negroid):亚洲

  获取更多自然资源

           原因:生产力发展     掌握更多生活技能                                               

人口增长                        科学医疗卫生进步

           表现:呈几何倍增长

          影响:人口激增已成为今世界严重问题

                   古代:生存环境巨大变化、外族入侵             

人群迁徙的原因     近代:殖民扩张、法西斯屠杀       

二战后:技术、投资、教育、就业                

                  积极影响:带来科学技术、生产力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影响 

消极影响:血与火的战争结合,造成无穷的灾难

 

[训练设计]

 

 

 

 

 

 

 

问题:中国海外移民在地域和年代上各呈现出什么特点?你认为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鸦片战争后中国向海外移民大幅度增加,主要移民地是亚洲和美洲。主要原因是:一为闭关锁国时代结束,中国人涌向国外经商;二为日本、美国等地留学,学习先进文化。

 

 

试题详情

 

20095月高考理科综合(化学部分)试题(1

(非选择题)

 

1.(12分)有四种化合物W、X、Y、Z,它们是由短周期元素A、B、C、D、E中的两种

       元素组成。已知:

   (1)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A、D同主族,C、E同主族;B、C同周期;

   (2)W由A、B组成,其分子中原子个数比为A:B=4:1,常温为气态。

   (3)X由A、C组成,其分子中原子数比为A:C=1:1

   (4)Y是C、D形成的离子化合物,且Y晶体中相应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

   (5)Z是由D、E形成的离子化合物,其中阳离子比阴离子少一个电子层,阳离子数与阴离子数之比为2:1则B为            ,W为          ,X的结构式           Y的电子式为             

2.(9分)脂肪烃CxHy分子中,碳碳原子间共用电子对数为          (用含的式子

表示)。若某脂肪烃分子中,碳碳原子间共用电子对数为26,且分子内含有一个双键和

一个叁键,则它的分子式为            。若将Cx看作烃分子中的氢原子完全失去后的

产物,则C70中碳碳原子间共用电子对数为               .

3.(12分)A、B、C、D是中学化学常见物质,甲、乙、丙为化合物,乙在常温下为无色

       无味的液体,由下图回答:

 

 

 

 

 

 

 

   (1)B单质的化学式为              丙的化学式为                .

   (2)判断A和C的还原性的强弱,A           C(填“>”、“<”)

   (3)写出D与烧碱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写出甲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12分)在金属锂和碘化亚铜存在的条件下,卤代烃间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新的烃:

C2H5Cl

Li

CuI

    以CaC2、苯、石油裂解气为主要原料制取高分子化合物G的过程如下:

 

 

 

 

 

 

 

 

 

 

 

 

   (1)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

        C                   ,D                   ,E              

   (3)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①A→B                                                         

②F+E→G                                                       

5.(12分)一定条件下,某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C(s)+H2O(g)          CO(g)+H2(g)

   (Ⅰ)(1)维持温度不变,向该容器中充入2molC(s)和2molH2O(g),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则M的范围为                        

   (2)在(1)中若充入的是2.5molCO(g)和4molH2(g),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若要求达到平衡后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始终大于该值,则充入的CO、H2混合气体的总质量m和总物质的量n必须满足的关系为                           

   (Ⅱ)维持温度不变,若在(1)中同时充入1mol  Br2(g),发生如下反应:

         H2(g)+Br2(g)           2HBr(g)(忽略其他反应)。

   (3)当上述体系达到平衡后,测得容器中c(H2O)=0.4mol/L,c(Br2)=0.6mol/L,则平衡时

        c(H2)=              mol/L.

   (4)当上述体系达到平衡时,欲求其混合气体的平衡组成,则至少需要知道两种气体的平衡浓度,但这两种气体不可能同时是:                     ,或        

        和                (填化学式)。

 

 

 

 

 

 

1.(每空3分,共12分)

   B:碳(C)  W:CH4  X:为              或H―O―O―H

   Y:Na+[        ]2Na+

 

2.(每空3分,共9分)   C24H44  140

3.(前3个空每空2分,后两个空每空3分,共12分)(1)O2  Al2O3  (2)>

高温

  (4)4Al+3Fe3O4      4Al2O3+9Fe

4.(前3个空每空2分,后两个空,每空3分,共12分)

(1)CH2=CHLi                            2

  (2)①CH    CH+HBr       CH2=CHBr

引发剂

②n            =CH2+nCH2 =CH―CH =CH2                 

 

   

 

 

20090507

 

试题详情

2009届皖北六校第一次联考理综试题

命题人:李国光 袁健  岳喜鹏

第Ⅰ卷(选择题,共120分)

试题详情

 

20095月高考理科综合(生物部分)试题(1

(非选择题)

 

   (1)右图示的细胞为           细胞,由该细

        胞参与的免疫为               免疫。

       (2)其抗体的合成场所是[    ]        

        对其进行加工和包装的场所是[      ]

                    和[    ]            

       (3)⑤为            ,除⑤外,参与分泌

过程的细胞结构还有细胞膜。

 

 

 

       (5)上图是细胞免疫过程示意图。图中C、D两个过程分别表示:C为      

                                         ,D为                         

       (6)在此免疫过程中,C图中的               细胞还能通过释放          

         来加强杀伤力。艾滋病病毒(HIV)正是侵染的这种细胞,当这种细胞逐渐消耗殆尽时题(1)的免疫方式会否受到深刻的影响?            

  (1)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         

形式进行物质循环的,要经过         (生理)

过程才能进入生物群落。

  (2)完成a、c两过程,生物体还需从无机环境中获

得的非生物因素依次是                  

  (3)完成a过程的生物是属于生态系统的        

(成分)。完成b、c过程的场所分别是       

                

  (4)图中“x”代表的物质是               ,当血糖浓度大于            时,主要由某种激素进行调节,加速b、c过程和x物质的合成。该激素是        

 

 

 

3.下图为艾滋病病毒(HIV)侵染人体淋巴细胞及其繁殖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9分)

 

 

 

 

 

 

 

 

 

 

 

   (1)HIV在宿主细胞内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可概括为用有关文字和箭头表示)

                                    

   (2)逆转录进行的场所是                                         

   (3)经调查已知,艾滋病在人群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            传播。

   (4)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它的主要生命活动必须在细胞内实现。病毒与细胞在起源上的关系是人们很感兴趣的问题,目前主要存在2种观点:

①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

②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

              请根据上述资料并结合你所学的相关知识,找出支持第二种观点的依据。

   (5)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青霉素通过抑制肽聚糖的合成,从而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艾滋病病人能否通过注射青霉素抑制病毒的繁殖?为什么?

4.下图为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部分结构(以N表示)和几种内分泌腺(分别以甲、乙、丙、

 

 

 

 

 

 

 

 

 

 (1)当N部的        损伤时,人体出现头颈、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障碍。

   (2)饮水和食物中长期缺碘,            (用图中文字回答)可能出现增生肿大。

   (3)图中a、b、c表示甲腺体通过分泌物对其它三种内分泌腺进行调控,其中错误的是

                          

   (4)N所发出的                     神经活动加强时,会促进丁的分泌。

   (5)甲与乙所分泌的激素对生长都有促进作用,这说明                          

                                                                      

   (6)当乙出现病变时,可能出现内分泌失调,为了确诊,医生往往要求病人        

                                                   

5.(9分)糖尿病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下图是人体内的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人体内血糖平衡的调节是                  共同作用的结果。

   (2)血糖升高和血糖降低所引发产生的物质A和B分别是            。这两种生理效应说明了相关激素间的             

   (3)人过度紧张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中的一些细胞能合成并分泌

                  ,最终促使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          调节。

   (4)下丘脑分泌的        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在调节机体正常发育方面表现为      作用。

   (5)某患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图中最可能受损的部位是         

 

 

 

 

 

 

 

 

 

 

 

试题详情

安徽省黄山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

化学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答案应写在答题卷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卷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区(县)、学校、班级和姓名在答题卷上的密封栏内填写清楚。

    2.作答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Ⅱ卷直接在答题卷指定的区域作答。

第1卷(选择题,共48分)

试题详情

 

20095月高考理科综合(物理部分)试题(1

(非选择题)

 

 

1.(18分)如图所示,两木块A、B由轻弹簧连接,起初静止于光滑水平面上。某时刻一

       粒子弹以水平速度击中木块A并留在其中,子弹打入木块的过程持续时间极短,可

       不考虑此过程中木块A的移动。已知木块A的质量为(M-m),木B的质量为M,子

       弹的质量为m,弹簧原长为L0,劲度系数为k,

.如果此后运动过程中弹簧始终处于

弹性限度内,且A、B不会发生直接碰触。试求:

   (1)当弹簧压缩到最短时,B的速度大小;

   (2)运动中弹簧出现的最大长度。

 

 

 

的匀强电场和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

*轴为两种场的分界面,图中虚线为磁场

区域的右边界,现有一质量为,电荷量

为-的带电粒子从电场中坐标位置(-,0)

处,以初速度,沿轴正方向开始运动,且

已知。试求:使带电粒子能穿越磁场

区域而不再返回电场中,磁场的宽度应满足的条件.

 

 

 

 

 

 

3.(15分)甲、乙两小孩各乘一辆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相向行驶,速度均为6m/s.甲车上有质量为m=1kg的小球若干个,甲和他的车及所带小球的总质量为M1=50kg,乙和他的车总质量为M2=30kg。现为避免相撞,甲不断地将小球以相对地面16.5m/s的水平速度抛向乙,且被乙接住。假设某一次甲将小球抛出且被乙接住后刚好可保证两车不致相撞,试求此时:

   (1)两车的速度各为多少?

   (2)甲总共抛出了多少个小球?

 

 

 

 

 

 

 

 

4.(15分)初速度为零的带正电荷的粒子经AB间电场加速后,从B板的小孔射出,当带电粒子到达P点时,长方形abcd区域内立即出现磁感应强度B=4.0T,方向与纸面垂直并交替变化的磁场(时而垂直纸面向外,时而垂直纸面向内,每1.57×10-2s变化一次,粒子到达P点时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在O处有一静止中性粒子,PO垂直平分ab、cd,ab=cd=1.6m,=3.0m,带电粒子比荷q/m=50C/kg,重力不计。试求(极板A、B平行于ad,3.14)

   (1)加速电压U=100V时,带电粒子能否与中性粒子相碰,画出它的轨迹;

   (2)欲使带电粒子能与中性粒子相碰,加速电压U的最大值为多少?

 

 

 

 

 

 

 

 

 

 

 

 

 

 

 

 

 

 

 

 

 

 

 

5.(20分)如图所示,两根金属导轨与水平面成30°角平行放置,导轨间距0.5m,导轨足够长且电阻不计。两根金属棒MN、PQ垂直导轨放置,由于摩擦,MN、PQ均刚好保持静止。金属棒MN、PQ质量均为0.1kg,电阻均为0.1Ω,它们与导轨间动摩擦因数均为。空间有垂直于导轨平面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0.4T。现用沿导轨平面向上的力F=1.2N垂直作用于金属棒MN,取g=10m/s2。试求:

   (1)金属棒MN的最大速度;

20090507

 

 

 

 

 

 

 

 

 

 

 

 

 

 

 

 

 

 

 

 

 

 

 

试题详情

安徽省黄山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