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7177  217185  217191  217195  217201  217203  217207  217213  217215  217221  217227  217231  217233  217237  217243  217245  217251  217255  217257  217261  217263  217267  217269  217271  217272  217273  217275  217276  217277  217279  217281  217285  217287  217291  217293  217297  217303  217305  217311  217315  217317  217321  217327  217333  217335  217341  217345  217347  217353  217357  217363  217371  447348 

季节
分布特点
形成原因
重点点线
冬季
南北气温相差很大(等温线密集,东西延伸)
①纬度位置影响: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比南方短,得到的太阳光热少
②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
①1月0℃等温线大体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②极端最低温出现在漠河
夏季
南北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等温线稀疏)
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南北光热差异小
最低温在青藏高原,最热的地方在吐鲁番

我国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
特征
季风气候显著
雨热同期
气候复杂多样
表现
①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②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季气温偏低,夏季气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③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都较大
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
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和干湿地区(4类干湿区)
成因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盛行
①跨纬度广;②东西距海洋远近不同;③地形复杂多样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因素
①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使喜温作物--水稻、玉米等种植地区大大向北扩展;②雨热季节配合好,有利于树木、牧草、农作物生长
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不利影响
①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②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③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试题详情

1)中国的人口分布

中国是一个地大人多的国家,1990年,平均人口密度为120人/km2,是世界人口密度的3倍多,东部人口密度大,特别是沿海各省的平原地区,每平方千米达500~600人,西部人口密度小,每平方千米在50人以下,中国的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大体可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到云南省的腾冲县画一条直线,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面积仅占全国的43%,人口却占全国的94%;西北部人口稀疏,面积占全国的57%,人口只占全国的6%。

2)我国人口密度存在差异的原因: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东部耕地多、气候好,生产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运输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人口密度小;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如何合理分布我国的人口,对于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地区人口过密,劳动力过剩,就业发生问题;有些地区人口过稀,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影响经济发展。这些问题就涉及人口分布的问题。因此,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人口的发展和人口的分布能够与之相适应,这是一个需要逐步解决的问题。

3)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

(1)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资源和环境承受沉重压力、影响积累与生产力发展。

(2)人口年龄构成较轻,劳动就业压力大;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出现。

(3)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城市人口压力沉重。

(4)人口文化素质较低。

试题详情

(1)中国三大气候区: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内陆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青藏高原气候区。

(2)季风对中国降水量和旱涝灾害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①中国降水量主要由湿热的  10  带来。

②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由  11    12  递减。

③降水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集中夏秋季节(5~10月)南方地区雨带到达早,退出迟,雨季长;北方地区雨事到达迟,退出早,雨季短。

④夏季风的强弱、迟早的不稳定性,决定了我国多旱涝灾害。夏季风强的年份,易出现  13  的灾情;夏季风弱的年份,易出现  14  的灾情。为此,在农业生产时需抓好水利工程建设。

(3)三大气候区的人类活动的差异

 
主要地形
主要气候特征
农业活动
人口、城市分布
东部季风
气候区
平原、
丘陵
冬季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15  为主,北方  16  耕作(小麦),南方水田耕作(水稻)。
人口、城市分布密集。第二、三产业发达
西北干旱
半干旱气候区
高原、
盆地
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
  17  为主,   18  为种植业的制约因素,可发展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质优)
人口、城市稀少,沿河、沿交通线和绿洲分布
青藏高原
高寒气候区
高原、
山地
太阳辐射强、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降水稀少
高寒农牧业农畜产品耐旱耐寒(如青稞、牦牛等),河谷农业
人口、城市最少,主要沿  19    20  分布

试题详情

(2)气候界线

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4  -阴山-贺兰山-  5  -冈底斯山。

②降水量与干温区界线:A.800mm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界线):青藏高原东南缘-  6  。B.4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界线):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C.200mm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分界线):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③热量界线:1月0℃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青藏高原区分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7 

(3)内外流区域分界线:北段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8  东端,南端接近200mm年降水量线。

(4)人口分布界线:  9  一线。

试题详情

(1)地势三级阶梯界线

试题详情

辽中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区内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为发展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的工业部门是钢铁、煤炭、机械和化工;主要的工业城市有:沈阳、大连、鞍山、本溪等。

京津唐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区内丰富的铁、石油、海盐等资源,便利的交通,紧靠能源基地的优越区位,为轻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主要的工业部门有钢铁、化工、机械、纺织、食品、采煤、冶金等,主要的工业城市有北京、天津、唐山等。

沪宁杭地区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本区工业基础雄厚、资源丰富、技术力量强,水陆空交通便利。主要的工业部门有钢铁、化工、纺织、机械、新型材料、汽车、计算机、微电子等。主要的工业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镇江等。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本区靠近香港、东南亚,多侨乡,便于利用外资发展工业。主要工业部门有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主要的工业城市有广州、深圳、珠海等。

[思想方法]

试题详情

长江源自唐古拉山的主峰,干流流经青、藏、云、川、渝、鄂、湘、赣、皖、苏、沪,最终注入东海,是我国第一长河,也是世界第三长河。流域所在的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沿途接纳的主要支流和水系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洞庭湖水系、汉江、鄱阳湖水系等。以宜昌、湖口为界将长江分为上、中、下游。

长江主要的危害是洪水对中下游平原的危害。主要的成因在自然方面:长江洪水来源有南岸支流、北岸支流和干流本身,当流域内普降暴雨,三股洪水来自同一时期,河水猛涨,就会出现特大洪水。人为方面:一是过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近年来,长江中上游山区滥伐森林现象比较严重,植被遭到破坏,洪涝灾害不断加剧;二是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的调蓄能力减弱。

长江的综合治理。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是防洪,主要措施有:生物措施,在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保持水土。工程措施,对“九曲回肠”的荆江段裁弯取直,在中下游加固江防大堤,兴建分洪、蓄洪工程,修建水库,正在建设中的三峡工程,首选目标就是防洪。充分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疏浚航道,加强沿江港口建设,扩大沿江地区的对外开放。

黄河源自巴颜喀拉山,干流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注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流域所在的地形区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沿途接纳的主要支流有:湟水、洮河、汾河、渭河等。以河口、旧孟津为界将黄河分为上、中、下游。

黄河的主要危害是下游的“地上河”易决口改道泛滥成灾。主要成因是黄河中游流经土质疏松、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地区,这一地区降水量较少,但相对集中,每遇大雨和暴雨,泥沙和雨水一起冲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在下游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淤高,形成“地上河”。黄河上游的刘家峡至包头河段,下游的开封至入海口河段,河水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每年较高纬度的河段秋冬季节封冻早,冬春季节解冻迟,容易形成冰坝,阻塞低纬度的河道来水,造成水位急剧上升的现象,叫凌汛。有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减少,造成黄河下游多次断流,1997年黄河下游断流多达12次,共226天,断流里程长达622km,大河断流,世界罕见。

治理黄河的根本在于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主要的措施有:生物措施是植树种草,达到土不下坡,清水长流。工程措施是打坝淤地、修筑梯田,以减少泥沙入河。目前国家正在进行的黄河调水调沙试验,这是几代治黄人探寻自主调控黄河泥沙的一次伟大试验,目的在于通过调控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冲刷下游河床,以寻找黄河下游不再淤积的临界流量和临界时间,从而解决这条世界闻名的“悬河”的泥沙淤积问题。

试题详情

3.中国的降水和干湿地区

我国降水的地区(空间)差异大,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8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体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4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体经过大兴安岭-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

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四种干湿地区类型。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农牧业
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800mm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山地、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
水田耕作业为主
半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400mm降水量>蒸发量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等
森林草原
旱作农业为主
半干旱地区干
年降水量<400mm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天山山地等
草原
畜牧业、灌溉农业
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mm降水量<蒸发量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的西北部
多荒漠
畜牧业为主、绿洲农业、灌溉农业

试题详情

2.中国的气温分布和温度带

根据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一个高原气候区。

温度带
≥10℃积温
作物熟制
主要作物
寒温带
<1600℃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中温带
1600-3400℃
一年一熟
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等
暖温带
3400-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冬小麦、玉米、谷子、甘薯等
亚热带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油菜、冬小麦等
热带
>8000℃
一年三熟
水稻、热带作物等

试题详情

1.地势和地形的概况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第一阶梯平均海拔大于4000m,与第二阶梯的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阶梯平均海拔在1000m~2000m,与第三阶梯的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四大高原的特点: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高原;多大山,但相对高度较小;多冰川、多湖泊。内蒙古高原是我国第二大高原;地形坦荡。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地面崎岖不平。云贵高原地势西高东低;石灰岩广布;地面崎岖不平。

四大盆地的特点:塔里木盆地是我面积最大的盆地;四周高山环绕,内部沙漠广布。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大盆地,东部多沼泽、盐湖。准噶尔盆地是我最北的大盆地,内部沙漠广布,边缘多绿洲。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内部多低山、丘陵,西部为成都平原。

三大平原的特点: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海拔多在200m以下,地势坦荡,黑土广布,多沼泽。华北平原是我国第二大平原,海拔在50m以下,地势平坦。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第三大平原,东西狭长,沿长江呈串珠状分布;地势低平,河湖密布。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