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6067  216075  216081  216085  216091  216093  216097  216103  216105  216111  216117  216121  216123  216127  216133  216135  216141  216145  216147  216151  216153  216157  216159  216161  216162  216163  216165  216166  216167  216169  216171  216175  216177  216181  216183  216187  216193  216195  216201  216205  216207  216211  216217  216223  216225  216231  216235  216237  216243  216247  216253  216261  447090 

5.(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02年)下面语段空白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   )

我曾经乘船路过三峡,也游过三峡,相当程度来讲,是奔着唐诗的意境而去的。唐诗意境的精华在哪儿?________________想想看,那时候没有机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纤绳拉着的舟,江水伴着纤夫号子,时而间几声猿啼,有如闪电划破山谷,惊心动魄,余音缭绕,那才是峡谷中强劲的音符!李白歌:“两岸猿声啼不住”,杜甫吟:“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适唱:“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在他们的诗里,三峡景物中,猿啼是最难忘的。

A.诗人笔下的“猿啼、泪尽、肠断”令人心伤。

B.唐诗中使人向往的猿啼之声。

C.我以为就是那可见可闻的猿影、啼声。

D.请领略唐代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

试题详情

4.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和本文的有关内容意境相同,请默写出这首诗。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试题详情

2.解释下列词语。

略无      襄陵      素湍      良多趣味

沿溯      属引      自非      乘奔御风

试题详情

1.填空题

①本文出自________时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________写的《________》

②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春冬之时,则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二)安徽省07年中考试题:(15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⑴以其境过清     ⑵乃记之而去     ⑶窥谷忘反  

2、       翻译下面句子:(4分)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

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①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试题详情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中家点的词。(2分)(   )

⑴水尤清洌  尤:___  ⑵往来翕忽  翕忽: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伐  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D以   以其境过清

属予作文以记之     

B去  乃记之而去。

停数日辞去

C其   不可知其源

其真无马邪?

A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第②段景物描写的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二)安徽省07年中考试题:(15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⑴以其境过清     ⑵乃记之而去     ⑶窥谷忘反  

2、       翻译下面句子:(4分)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

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①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文学常识:1.吴均,字____,吴兴故鄣人。___朝___文学家。

2.《三峡》作者___,字_,北魏范阳人,__家___家。著有《___》这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本文描绘长江上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美丽景色。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字___。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与___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被贬后,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永州十年,写了山水游记散文《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试题详情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中家点的词。(2分)(   )

⑴水尤清洌  尤:___  ⑵往来翕忽  翕忽: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伐  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D以   以其境过清

属予作文以记之     

B去  乃记之而去。

停数日辞去

C其   不可知其源

其真无马邪?

A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第②段景物描写的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3、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

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___________

《三峡》1、《三峡》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总分结合:先总写三峡的山水再分写三峡一年四季的景色,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2、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3、引用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也充分写出了三峡秋天令人伤感的独特风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