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91866  291874  291880  291884  291890  291892  291896  291902  291904  291910  291916  291920  291922  291926  291932  291934  291940  291944  291946  291950  291952  291956  291958  291960  291961  291962  291964  291965  291966  291968  291970  291974  291976  291980  291982  291986  291992  291994  292000  292004  292006  292010  292016  292022  292024  292030  292034  292036  292042  292046  292052  292060  447090 

1.人口再生产类型不是由下列内容决定的是: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死亡率  C.人口生育率  D.人口自然增长率

试题详情

29.(14分)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了很多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请把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的序号填在括号内。(4分)

   修身:(   )      齐家:(    )

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供养、赡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2)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4分)

社会思潮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2分)
主要原因(2分)
洋务思潮
“中体西用”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维新思潮
 
 
新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
 
 

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中后期,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翻译、出版了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岳麓版必修III《文化发展历程》

(3)试概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所产生的重大影响。(3分)

(4)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针对如何建设新文化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传播文化为基础”;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现代西方文明为基础”。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3分)

试题详情

28.(12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主题。

材料一: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就堕入了灾难的深渊。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各种办法拯救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但都没有成功。

(1)试分别举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拯救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但最终失败的事例。(2分)他们失败的共同根源是什么?(2分)

材料二:毛泽东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奋斗进程概括为两步:一是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二是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强起来。

(2)请问,毛泽东同志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这两步上的最大贡献分别是什么?(4分)

材料三:十七大代表们认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构成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

(3)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实现了哪两次历史性飞跃?(2分)这两项重大理论的共同精髓是什么?(2分)

试题详情

26.(12分)材料一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引自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使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引自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引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四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末也。民本也。----引自《谭嗣同全集》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1分)材料一的主张是什么?(1分)

(2)材料二反对哪些观点?(1分)实质何在?(1分)

(3)材料三驳斥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1分)他的论证依据是什么?(2分)

(4)材料三中何处体现了康有为的阶级局限性?(1分)表明了什么实质?(2分)

(5)材料三和材料四是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1分)论证的实质是什么?(1分)

试题详情

25.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是:(   )

①进步知识分子起了推动作用  ②马克思主义宣传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③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展开斗争  ④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试题详情

24.小说是社会的缩影。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给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有(   )

①封建礼教遭到猛烈抨击  ②近代文学发生重大变化 ③先进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民主  ④初步认识到劳工的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试题详情

23.以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的刊物有 (   )

①《民报》 ②《新民丛报》 ③《新青年》 ④《共产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试题详情

22.下列文章与介绍马克思主义无关的是(   )

A.《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B.《新青年》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敬告青年》

试题详情

21.十月革命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根本原因(   )

A.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思想解放

B.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C.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

D.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由理想变成现实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