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79641  379649  379655  379659  379665  379667  379671  379677  379679  379685  379691  379695  379697  379701  379707  379709  379715  379719  379721  379725  379727  379731  379733  379735  379736  379737  379739  379740  379741  379743  379745  379749  379751  379755  379757  379761  379767  379769  379775  379779  379781  379785  379791  379797  379799  379805  379809  379811  379817  379821  379827  379835  447090 

5.下列对氯气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在标准状况下,氯气的密度是3.17g·L-1

B.实验室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氯气

C.液氯不导电,是非电解质;氯水能导电,是电

解质

D.不干燥的氯气遇二氧化硫,其漂白性能增强

试题详情

4.aL标准状况下的H2、Cl2混合气体经光照,充分反应后,所得气体恰好使溶液中bmolNaOH完全转变为盐,则a、b的关系不可能           (   )

 

A.       B.    

 

C.      D.  

试题详情

3.将0.2molMn02和50mLl2mol·L-1盐酸混合后缓缓加热,反应完全后向留下的溶液中加入足量AgNO3溶液,生成AgCl沉淀物质的量为(不考虑盐酸的挥发)

                    (   )

   A.等于0.3 mol

B.小于0.3mol

C.大于0.3mol、小于0.6mol

D.以上结论都不正确

试题详情

2.下列关于漂白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10)2和CaCl2

B.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后能变质

C.漂白粉的溶液呈碱性

D.在使用漂白粉时应用浓盐酸

试题详情

1.市场上销售的“84”消毒液,其商品标识上有如下叙述:①本品为无色液体,呈碱性  ②使用时加水稀释③可对餐具、衣物进行消毒,可漂白浅色衣物。其有效成分可能是              (   )

A.Cl2      B.SO2

C.NaClO     D.KMn04

试题详情

3.现有用浓盐酸、MnO2共热制Cl2,并用Cl2和Ca(0H)2反应制少量漂白粉,现已知反应:

2Cl2+2Ca(OH)2=Ca(C10)2 +CaCl2+2H20(该反应放热)温度稍高即发生副反应:

6C12+6 Ca(OH)2=5CaCl2+Ca(Cl03)2+6H2O。甲、乙、丙三人分别设计三个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请从,a不容易控制反应速率;  b容易控制反应率; c有副反应发生;d可防止副反应发生; e污染环

境; f可防止污染环境;几个方面对上述甲、乙、丙三套装置的优缺点作出评析,并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填在空格内。

 
优点
缺点
甲装置
 
 
乙装置
 
 
丙装置
 
 

(2)上图中甲由A、B两部分组成,乙由C、D、E三部分组成,丙由F、G组成,从上述甲、乙、丙三套装置中选出合理的部分(按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组装一套较完善的实验装置(填所选部分的编号)       。

(3)实验中若用1L12mol•l-1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最终生成Ca(ClO)2的物质的量总小于0.15mol,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                 

                     。(假定各步反应均无反应损耗且无副反应发生)。

检测提高

试题详情

2.1.8g某金属在氯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加了7.1g,该金属是               (    )

   A.Ag         B. Fe

   C.Al         D. Na

试题详情

1.用1molMnO2和含HCl为4mol的浓盐酸充分反应(共热),在不考虑HCl挥发的情况下,得到的氯气

                  (    )

A.等于2mol     B.等于1mol

C.小于1mol     D.大于2mol

试题详情

4.不能充分、灵活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纠错训练

试题详情

3.对实验装置不够重视,没有环境保护意识,容易将装置错误连接,没有尾气吸收装置。实验室制氯气,往往混有HCl和H2O(气)等杂质,必须除去它们(先除HCl再干燥),氯气有剧毒,最后多余的氯气应用烧碱溶液吸收。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