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43421  443429  443435  443439  443445  443447  443451  443457  443459  443465  443471  443475  443477  443481  443487  443489  443495  443499  443501  443505  443507  443511  443513  443515  443516  443517  443519  443520  443521  443523  443525  443529  443531  443535  443537  443541  443547  443549  443555  443559  443561  443565  443571  443577  443579  443585  443589  443591  443597  443601  443607  443615  447090 

3.装置(Ⅰ)中E右边连有盛浓H2SO4的洗气瓶,而装置(Ⅱ)中没有。浓H2SO4在此起什么作用呢?根据题目所给信息,三氯化铁易潮解,要制得无水三氯化铁,必须在制取三氯化铁装置前后都要设计干燥装置(这点原题D管前已经设计出此信息)。装置(Ⅱ)未这样设计即为缺点,需在E、F之间连接干燥装置。

答案:(1)4HCl+MnO2   MnO2+Cl2↑+2H2O;(2)B中的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看到黄绿色气体充满装置,再开始加热D;(3)2Fe+3Cl2   2FeCl3;4)导管易被新产品堵塞,尾气排入空气,易造成环境污染;(5)产品易受潮解,在E和F之间连接装有干燥剂的装置(其他既能防止产品潮解又能防止尾气污染环境的合理答案均给分)

解题要领:本题考查了氯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性质、干燥方法,尾气处理及FeCl3制备和潮解等问题,只有全面地掌握了有关知识点,才能准确作答。

本题的侧重点在于考查考生对实验装置的评价与改进的能力。要评价和改进,就应从实验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性能出发。本题制取的FeCl3在100℃升华,易潮解,故必须考虑FeCl3凝结会堵塞导管的可能性和外部空气侵入使FeCl3潮解的问题。此外,尾气(特别是有毒的气体)处理是应当特别注意的问题。

试题详情

2.装置(Ⅱ)中E下边有一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呢?联想到氯气是有毒气体,实验时的尾气排入空气前必须用NaOH溶液来吸收,而装置(Ⅰ)中没有,此为装置(Ⅰ)的缺点之二。

试题详情

1.装置(Ⅰ)中三氯化铁由D进入E是通过细玻璃管,而装置(Ⅱ)D直接插入E中,此二法那一种更好呢?根据题给信息,三氯化铁在100℃左右升华,D管生成的三氯化铁已是蒸气,温度降低即凝结成固体颗粒,细玻璃管就会被堵塞,此为装置(Ⅰ)的缺点之一。

试题详情

2.区分清楚萃取和分液的原理、仪器、操作以及适用范围与其他物质分离方法不同。

萃取和分液是物质分离的众多方法之一。每一种方法适用于一定的前提。分液适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而萃取是根据一种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性有很大差异从而达到提取的目的。一般萃取和分液结合使用。其中萃取剂的合理选择、分液漏斗的正确使用、与过滤或蒸馏等分离方法的明确区分等是此类命题的重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命题以选择何种合适的萃取剂、萃取后呈何现象、上下层如何分离等形式出现。解题关键是抓住适宜萃取剂的条件、液体是否分层及分层后上下层位置的决定因素。分液操作时注意“先下后上、下流上倒”的顺序。为确保液体顺利流出,一定要打开上部塞子或使瓶塞与瓶颈处的小孔或小槽对齐,与大气相通。

[典型例题评析]

例1  氯化碘(ICl)的化学性质跟氯气相似,预计它跟水反应的生成物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

A.HI和HClO     B.HCl和HIO     C.HClO3和HIO     D.HClO和HIO

思路分析:题目以考生未学过的卤素互化物为素材,让考生对不同卤素的非金属性相对强弱作出判断。这种判断是以卤素跟氢、氧相互结合以及形成正负化合价的能力来实现的。

先联想Cl2+H2O=HCl+HClO,推断ICl与H2O反应有两种可能:ICl+H2O=HI+HClO,ICl+H2O=HCl+HIO。问题是I、Cl两元素何者形成氢卤酸,何者形成次卤酸。与I相比,氯的非金属性比碘强,更易形成负化合价;与Cl相比,I的金属性较强,较易形成正化合价,即产物不能是HI和HClO。

答案:B

方法要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抓住代表物的性质,并结合元素周期律知识,来指导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学习。在ICl中I为+1价,Cl为-1价与水反应后其产物的化合价均不发生改变,防止受Cl2+H2O=HCl+HClO影响,认为ICl与H2O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而误选A。

无机信息题在考卷中经常出现,在做这类题目时,必须对信息理解透彻,活学活用,这样才能保证答题的准确性。

水解产物的判断可根据电荷相互吸收的原则去思考,因化学作用也是电性作用。此类化学方程式可按下列“模式”书写:

A+B-+H+-OH-=A+OH-+H+B-

除ICl外,Mg3N2、CaC2、NaH、Al2S3、CH3COONa等水解均遵循该“规律”。

例2  下列物质在空气中久置变质,在变质过程中,既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又有非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是(1997年高考化学试测题)

    A.食盐        B.漂白粉        C.氯水       D.硫酸亚铁溶液

思路分析:食盐在空气中不变质;漂白粉在空气中发生如下反应:Ca(ClO)2+CO2+H2O=2HClO

+CaCO3↓、2HClO2HCl+O2↑;氯水中只是2HClO2HCl+O2↑;硫酸亚铁溶液中只是Fe2+被氧化为Fe3+

答案:B

方法要领:掌握各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反应中元素的价态变化。

例3  将1体积选项中的一种气体与10体积O2混合后,依次通过盛有足量浓NaOH溶液的洗气瓶和盛有足量的热铜屑的管子(假设反应都进行完全),最后得到的尾气可以是(1996年全国高考题)

A.Cl2         B.CO         C.CO2           D.N2

思路分析:假如“1体积为A中Cl2,则当通过足量浓碱液时,因Cl2+2NaOH=NaCl+NaClO+H2O而被完全吸收,而10体积O2在通过铜屑时被完全吸收,故无尾气产生;若为B中CO,则在通过碱液时无变化;而通过铜屑时,因O2过量而生成CO2故选C;若分别为C中CO2或D中N2,当依次通过时C中无气体剩余,D中仍然保留了原来的N2

答案:C、D

方法要领:该题要答正确,必须审明题意:即反应物需从四个选项中选,产物也要从四个选项中选。防止漏选C。

例4  为实现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卫生部规定食盐必须加碘,,其中的碘以碘酸钾(KIO3)形式存在。已知在溶液中IO3-可和I-发生反应:IO3-+5I-+6H+=3I2+2H2O。根据此反应,可用试纸和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实验,证明在食盐中存在IO3-。可供选用的物质有:①自来水;②蓝色石蕊试纸;③碘化钾淀粉试纸;④淀粉;⑤食糖;⑥食醋;⑦白酒。进行上述实验时必须使用的物质是(1997年全国高考题)

A.①③       B.③⑥       C.②④⑥        D.①②④⑤⑦

思路分析:依题给信息要检验NaCl中含有IO3-,宜使其变成有特殊颜色的物质才好识别。因此,应加含有I-和H+的物质使其变成I2,而且存在着能I2与结合成蓝色物质的淀粉。因而,③中含有I-和淀粉,⑥中含有H+(由CH3COOH溶液电离而得)。

答案:B

方法要领:题中向考生传达了我国在2000年消灭碘缺乏症的目标和达到此目标的办法。解题关键是:抓住IO3-+5I-+6H+=3I2+2H2O,可知所给物质要提供I-和H+

本题属于原理型信息给予题,它给出两条反应原理的新信息:一是食盐中的碘是以碘酸钾(KIO3)的形式存在;二是给出了IO3-、I-、H+3种离子共同存在时发生的生成I2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信息,此反应原理成为实现问题解决的根本依据。为此,应能提取出I2和淀粉互检的已有知识,并把IO3-被I-在H+存在下还原为I2的反应和I2的常规检验联系起来,从而完成对问题的解答。

如果能深入把握KI淀粉试纸检验出氧化性物质(如Cl2、O3等)的反应原理,将已有知识迁移运用到IO3-氧化I-(H+存在)的新情境中,则不难找出用碘化钾淀粉试纸(H+存在)检出IO3-的方法。可见,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对形成知识的类比与迁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例5  甲、乙、丙三种溶液各含有一种X--(X--为Cl-、Br-、I-)离子。向甲中加淀粉溶液和氯水,则溶液变橙色,再加丙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依次含有(1991年全国高考题)

A.Br-、Cl-、I-      B.Br-、I-、Cl-         C.I-、Br-、Cl-         D.Cl-、I-、Br-

思路分析:在甲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和氯水,淀粉不显蓝色,证明甲中不含I-离子,溶液显橙色,证明甲中含Br-离子(溴水显橙色);再加丙溶液,无明显变化,表明丙中不含I-离子。综上所述,甲中含Br-离子,乙中含I-离子,丙中含Cl-离子。

答案:B

方法要领:利用非金属置换反应规律进行逻辑分析。非金属性较强的单质能从盐溶液(或酸溶液)中把非金属性弱的非金属置换出来。

本题考查了对卤素离子还原性强弱的理解及卤素置换实验现象的分析,它运用的知识有:Cl2+2Br-=2Cl-+Br2,Cl2+2I-=2Br-+I2和Br2+2I-=2Br-+I2,I2遇淀粉变蓝色。

例6  冰箱致冷剂氟氯甲烷在高空中受紫外线辐射产生Cl原子,并进行下列反应:Cl+O3→ClO+O2,ClO+O→Cl+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1998年上海高考题)

A.反应后将O3转化为O2           B.Cl原子是总反应的催化剂

C.氟氯甲烷是总反应催化剂          D.Cl原子反复起分解O3的作用

思路分析:可将两个分反应合并得总反应2O3→3O2,催化剂应是Cl而不是氟氯甲烷,由于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物质的量保持不变,故Cl反复起分解O3的作用。

答案:C

方法要领:这是一道与环境化学相关的题目,也属信息给予题。中间产物和催化剂有相同点:①均参与了反应过程;②当分反应合并成总反应时两者均可消去,即生成量等于消耗的量。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催化剂先消耗后生成,而中间产物则先生成后消耗。据此可判断出Cl在上述过程中是催化剂。平时要善于比较一些相关的概念,找出它们的本质区别。

例7  某温度下,将Cl2通入NaOH溶液中,反应得到NaCl、NaClO、NaClO3的混合液,经测定ClO-和ClO3-的浓度之比为1:3,则Cl2与NaOH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物质的量之比为(1999年全国高考题)

A.21:5         B.11:3        C.3:1         D.4:1

思路分析:Cl2与NaOH溶液反应,Cl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从电子得失角度分析,被氧化的Cl分别从0→+1、0→+5,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得ClO-和ClO3-的个数之比为1:3,则被氧化的一方4个0价Cl共失电子1+3×5=16;被还原Cl从0→-1,欲使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则需16个0价Cl。所以,被还原的氯元素与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6:4=4:1。    答案:D

方法要领:本题考查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应变的灵活性。Cl2与NaOH溶液反应,本身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氧化产物为NaClO、NaClO3,还原产物为NaCl,通过电子守恒原理快解。

例8  KClO3和浓盐酸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会生成绿黄色的易爆物二氧化氯.其变化可表述为:  KClO3+  HCl(浓)==  KCl+  ClO2↑+  Cl2↑+   

(1)请完成该化学方程式并配平(未知物化学式和化学计量数填入框内)

(2)浓盐酸在反应中显示出来的性质是     (填写编号,多选倒扣分)

①只有还原性     ②还原性和酸性      ③只有氧化性     ④氧化性和酸性

(3)ClO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因此,常被用作消毒剂,其消毒效率(以单位质量得到的电子数表示)是Cl2   倍。(2000年上海市高考题)

思路分析:(1)此题的难点是方程式的配平,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时,首先要分清氧化产物是Cl2还原产物是ClO2,KCl中的Cl-来源于盐酸,化合价没有变化,再配平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计量数,最后依据原子种类和个数守恒,配平其它物质的计量数和补加未知物。(2)由配平的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浓盐酸有一半被氧化,另一半起了酸作用。(3)消毒后,Cl元素的价态为为-1价,对ClO2单位质量得电子(1/67.5)×5;对Cl2单位质量得电子:(1/71)×2;二者的比值为2.63。

答案:(1)2 4 2 2 1 2 H2O (2) ②  (3)2.63

方法要领:此题考查了氯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和性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性还原性分析,电子转移数目的计算等知识;此题是一信息题,情境新颖,思考量大,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代表了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

例9  已知氯水中有如下平衡:Cl2+H2O   HCl+HClO。常温下,在一个体积为50mL的针筒里吸入40mL氯气后,再吸进10mL水。写出针筒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若将此针筒长时间放置,又可能看到何种变化        ;试用平衡观点加以解释  

      。(1994年上海市高考题)

思路分析:因Cl2与H2O反应而溶解,气体体积缩小,溶液呈浅黄绿色。若此针筒长时间放置,气体体积进一步缩小,气体和溶液均变成无色;原因是氯水中的平衡Cl2+H2O  HCl+HClO,由于HClO逐渐分解(2HClO=2HCl+O2)而不断地向右移动,最终Cl2耗尽全部转化为O2,导致气体体积缩小和黄绿色消退。

答案:气体体积缩小,溶液呈浅黄绿色。气体体积继续减小,气体和溶液均变成无色;氯水中的平衡Cl2+H2O  HCl+HClO,又由于2HClO=2HCl+O2,HClO不断分解,平衡右移,最终Cl2耗尽全部转化成O2。由总反应式2Cl2+2H2O===4HCl+O2,可知,气体体积减少。

方法要领:回答实验现象要完整并且表达确切。

例10  某化学课外小组用海带为原料制取少量碘水。现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并用分液漏斗分离两种溶液,其实验操作可分为如下几步:(1991年全国高考题)

A.         把盛有溶液的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中

B.         把50mL碘水和15mL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并盖好玻璃塞

C.         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液

D.         倒转漏斗用力振荡,并不时旋开活塞放气,最后关闭活塞,把分液漏斗放正

E.         打开活塞,用烧杯接收溶液

F.         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上层水溶液

G.         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H.         静置,分层

就此实验,完成下列填空:

(1)正确操作步骤的顺序是       A→G→  →E→F。

(2)上述E步骤的操作中应注意                      

上述G步骤操作的目的是                              

(3)能选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的原因是                   

(4)下列物质,不能作为从溴水中萃取溴的溶剂是   

A.热裂汽油        B.苯           C.酒精        D.正庚烷

思路分析:(1)检验分液漏斗活塞和上口的玻璃塞是否漏液,这当然是第一步。B、D的操作属于萃取,E、F属于分液操作,A、G、H是分液前的准备操作。(4)中的热裂汽油中,含碳碳双键,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而酒精与溴水互溶,所以两者均不适宜作萃取剂。

答案:(1)CBDH;(2)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及时关闭活塞,不要让上层液体流出;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以保证E操作时漏斗里液体能够流出;(3)四氯化碳与水不溶,I2且在四氯化碳溶解度比在水中大很多;(4)A、C

方法要领:萃取和分液操作是中学化学实验中分离物质的常用方法之一,本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的技能有:分液漏斗的作用,萃取操作步骤及每一步聚的目的,萃取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萃取剂的性质及选择原则;碘在水和CCl4等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热裂汽油的不饱和性,乙醇和水的互溶性等。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并在学生实验中注意这些问题,才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正确的推理和判断。

例11  实验室可用氯气与金属铁反应制备无水三氯化铁,该化合物呈棕红色,易潮解,100℃左右时升华,下图是两个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左边的反应装置相同,而右边的产物收集装置则不同,分别如(Ⅰ) (Ⅱ)所示:(2000年全国高考题)

(1)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D中的反应开始前,需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应采取的方法是:            

(3)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装置(Ⅰ)的主要缺点是:                  

(5)装置(Ⅱ)的主要缺点是:                   ,如果选用此装置来完成实验,则必须采取的改进措施是:              

思路方法:此题综合了氯气的性质、制法,三氯化铁的性质和制取,化学实验操作及实验装置等问题。此题中涉及的制取氯气和三氯化铁的原理比较简单,排除装置中空气的方法属常识性操作,(1)、(2)、(3)问容易作答。只要根据题给信息,对装置(Ⅰ)、(Ⅱ)的不同部分进行对比分析,答案就在(Ⅰ)、(Ⅱ)两图中,(4)、(5)问即可得解。

试题详情

1.分清氯水、溴水的成分,反应时的作用和褪色的原理。

   氯水中正因为存在可逆反应Cl2+H2O   HCl+HClO,使其成分复杂且随着条件的改变,平衡发生移动,使成分发生动态的变化。当外加不同的反应物时,要正确判断是何种成分参与了反应。氯水中的HClO能使有色物质被氧化而褪色。反之,也有许多物质能使氯水、溴水褪色,发生的变化可属物理变化(如萃取),也可属化学变化,如歧化法(加碱液)、还原法(如Mg、SO2等)、加成法(加不饱和的有机物)等。值得一提的是有时虽然发生化学变化,但仍生成有色物,如Br2与Fe或KI反应。

试题详情

5.把单词放在句子里,放在各种搭配里记。如:pronunciation可放在Your pronunciation is good. My pronunciation is poor. I must improve it.

词汇一直是令中学生头疼的问题,但只要教师教学方法得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不能生搬硬套,墨守成规,而应该灵活运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要点燃了学生求知的火花,遵循记忆词汇的规律,就能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效率低下的弊端,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就可以随时抓住并利用英语词汇内在的有机联系,有效地进行词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试题详情

4.利用联想找规律。如由tree联想到branch, leaf, green, yellow, colour, flower等。

又如在学到Hurricance(SEFCⅡUnit11)一单元时,引发学生联想有关词语,如图:

                destroy

 

weatherman

 
push over

 
break

 
 

试题详情

英语词汇量庞大,但它本身却有其内在规律可寻,掌握基本的构词方法,能很容易突破记忆单词的难关。“词根、前缀、后缀是构成单词的三个元素,在构词法上叫词素,词根是主要元素,前后缀为次要元素。”其三者是扩大词汇量的三把钥匙。  1. 词缀法是派生法的一种,英语词缀分成前缀和后缀两种,加在词根前的叫前缀,加于词要后的叫后缀。一般来说,前缀只改变词的意义,但并不改变其词类。把词缀同它前面的单词或词根联系起来考察,有助于记住单词的词类和词义。例如加前缀 dis-,in-,ir-,mis-,un-,im-,表示否定意义。如:un-unable,unimportant,un

fortunate,undress,unfit,unhappy,unknown,unfair,uninformed等;in-inability,

 incorrect,injustice,incomplete,invisible等。如教retell,rewrite,学生已掌握了tell,write,要向他们解释前缀re-的含义 是"again"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推测出retell, rewrite的意思来。教师就可以说

"Retell"comesfrom "tell". "Retell" means "to tell again"

后缀不仅改变词的意义,而且使单词由一种词类转变为另一种词类。如加后缀-ese,-or,-er,-ian,-ist,-eer等表示

人和物。如:thinker,writer,speaker,actor,inventor,sailor,Chinese,Japanese,Portuguese等。加后缀

-ful,-less,-able,-ive,-ion,-ish,-ous,-ic,-al,-y,-ant, -ary等构成形容词。如:

careful,useful,helpful,beauiful,grateful,faithful,cheerful,funny,snowy,rainy,

windy,cloudy,dirty,starry等。 在教学中,教师日常帮助学生或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扩大他们的词汇量。  2. 词根具有固定形式和一定含意,是构成单词的主要成份。一个单词最少含有一个词根(或原生词),有时也可含有两个或更多个。利用词根进行词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熟知的词有更深刻的了解,得以从许多新字里挑出整个的语族,从而使得他们更加清楚词义,更加有效地记忆单词 例如教到possibly一词时,可联系到其它新词,如图所示:

   possibly                impossibly

 

possibility    possible        impossible    impossibility

又如教到表示“远”的词根tele-时,可派生成一系列的新词,如图所示:

telelecture

telegraph        teletype

 

                     

         telegram                    telephoto

television         telephone

       telescope

因为词根是同族词的共同构件,是它们涵义相通的媒介。掌握了词根就等于掌握了打开整个英语词汇库的金钥匙!

3.还可以利用合成词. 如在学生学过wait与room的基础上,就很自然推测出waiting-room, readingroom的含义来。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又如:

sea+man→seaman(水手)

        land+owner→landowner(地主) 

main+land →mainland(大陆)

boarding+card(登机证、乘船证)

试题详情

4.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英语谚语也成了我让学生们扩大词汇量的一种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素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Pride goes before a fall.(骄傲必败。)Health is better than wealth.(健康胜过财富)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谚语的语法结构正确、规范而严谨,教师可以结合与教材相关的语法知识,每天精选几句谚语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语言知识。例如,在复习动词的-ing形式作定语修饰名词且与主语有逻辑关系时,可提供以下谚语帮助学生巩固这一知识点。

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吠叫之犬不咬人。

Let sleeping dogs lie.别弄醒睡着的狗。(意为别惹是生非。)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意为转业不聚财。)

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船沉鼠儿逃。(意为树倒猢狲散。)

又如,复习巩固who/that引导定语从句时,可借助下列谚语:

The man that suffers much knows much.磨难多,见识广。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No one is informed but he who inquires.有所问者有所得。

Heaven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感觉中领会和掌握新的词汇.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