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43350  443358  443364  443368  443374  443376  443380  443386  443388  443394  443400  443404  443406  443410  443416  443418  443424  443428  443430  443434  443436  443440  443442  443444  443445  443446  443448  443449  443450  443452  443454  443458  443460  443464  443466  443470  443476  443478  443484  443488  443490  443494  443500  443506  443508  443514  443518  443520  443526  443530  443536  443544  447090 

1.地带性规律的比较:

分异规律
定   义
主要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的特点
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主
低纬地区和北半球高纬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沿着从滨海向内陆方向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的特点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条件为主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
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试题详情

关于水循环概念及过程,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

①分析清楚水循环的三层含义:

一是水循环是在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四大圈层范围内进行的。

二是水循环通过降水、蒸发、水汽输送、径流输送等许多环节使四大圈层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同时使物质发生迁移。

三是水循环是永不间断的连续运动,水循环可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使水资源不断更新。

②重点理解海陆间循环: 

海陆间水循环发生在整个海洋(包括海洋和海洋上空)和整个陆地(包括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的水的连续运动过程。海洋表面的海水受太阳辐射给予的热量而蒸发成为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大气运动(风)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部分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形成降水。降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面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二者经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由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海洋是参与海陆间水循环的水的源地(出发点)和归宿,太阳辐射能是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其次是重力能。海陆间水循环的领域(空间范围)为三种类型水循环之最,且其对陆地淡水资源的更新和补充意义重大,故又称为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最多(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入渗、地下径流等),联系的水体也最多(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等),因而其与人类的关系也最密切。

试题详情

2.洋流的分布

结合洋流分布模式图以及世界洋流分布图来理解洋流的成因。赤道南北海域受信风带的影响,形成由东向西流的南赤道暖流和北赤道暖流,为风海流。南北半球的中纬度海域受西风的影响形成南半球上的西风漂流和北半球上的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为风海流。在该环流系统的东西两侧形成以补偿因风海流流出海域的海水为主的补偿流,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赤道地区形成因南北两侧西流的赤道暖流,受陆地阻挡而回流,补偿流出海区的海水,为补偿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北印度洋海区,因受强劲的季风影响形成独特的季风洋流。冬季为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为顺时针方向流动。

试题详情

1.洋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按其形成的原因可分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三大类型。

试题详情

3.结合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图理解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时,应注意理解以下几点:

①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天气稳定而干燥,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而海洋表面盐度最高

②赤道地区,虽然气温较高,蒸发量也不小,但由于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

③自回归线向高纬度,气温降低,蒸发量逐渐减小,盐度逐渐降低。高纬度海区蒸发量降低,又有一定量的降水,加上融冰的影响,盐度最低。

④南北纬40-60附件海域盐度的比较,北纬40-60海域附近度的海域盐度低,主要是由于北纬40度附近的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广阔,有较多的陆地淡水汇入海洋,因而盐度较低。

⑤在赤道附近,盐度最低的海区位于赤道偏北,这是因为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带不在赤道上,而位于赤道偏北。

试题详情

2.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 

(1)按纬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呈马鞍形曲线)。

试题详情

通过理清概念了解地球的物质组成。

地壳中的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了地壳。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和化合物,就是矿物。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叫岩石。

按成因岩石可分为岩浆岩(又叫火成岩)、沉积岩(又叫水成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在岩石的形成过程中,一些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的要求(即具备自然属性的同时,又具备经济属性),就是矿产。

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矿产的富集地段,称为矿床。

矿床按成因与岩石的成因对应,依次分为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和变质矿床。下图中对元素、矿物、岩石、矿产、矿床等概念和相互联系进行了归纳和整理:

掌握地壳的物质循环应注意从掌握地壳物质运动过程: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喷出地表,或侵入到岩石中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分别称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岩浆岩受到外力--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这些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融化,又形成新的岩浆。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各类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就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但此图实际上较为繁杂,将课本上的图简化为:

图中突出了地壳物质循环运动过程之中每一环节的地质作用应注意掌握。图中①一④分别代表: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高温融化

试题详情

10.(06盐城二调)读我国东部某地二分二至日时日落位置及北京时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日落位置中,A点表示     (节气)时的日落位置,B点表示     (节气)时的日落位置。

⑵在图中方框内标出南北方向。

⑶该地的经度为      ,一年中昼最长达         分,由此推断该地可能位于(   ) 

A.江汉平原        B.成都平原     

C.华北平原        D.三江平原

试题详情

读某日150°E经线上日出时刻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回答7-9题。

7.太阳直射点位于

A.0°   B.20°N   C.20°S    D.23°26′N

8.甲地昼长时间为

A.8小时  B.10小时  C.14小时      D.16小时

9.若甲、乙两地同时迎来日出,但乙地夜长时间比甲地略短,则乙地位于甲地的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选择题答题表

1
2
3
4
5
6
7
8
9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