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248  1256  1262  1266  1272  1274  1278  1284  1286  1292  1298  1302  1304  1308  1314  1316  1322  1326  1328  1332  1334  1338  1340  1342  1343  1344  1346  1347  1348  1350  1352  1356  1358  1362  1364  1368  1374  1376  1382  1386  1388  1392  1398  1404  1406  1412  1416  1418  1424  1428  1434  1442  3002 

                    高考政治60天60题(12)

试题详情

                    高考政治60天60题(11)

试题详情

                        高考政治60天60题(9)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分析为什么说“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w.w.w.k.s.5.u.c.o.mwww.ks5u.com

 

       【提示】

       2003年4月,胡锦涛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系统阐释了科学发展观内涵、要求和历史地位,并作出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战略部署。依据十七大精神,200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用一年半左右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自2003年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高考试题中针对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命制过大分值的分析题。时值全党全国掀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高潮之际,必须对与科学发展观相关的重点命题角度给予充分关注,主要包括:

       (1)结合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2)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及其地位。

       (3)分析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4)分析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点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而“四个必须”考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考生稍作了解即可)。

 

       相关知识点1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确的理论指导能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实践活动顺利进行。(2)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及其探索和改造的对象相符合,不是抽象的统一。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相符合,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真理是具体的。(1)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2)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真理是历史的,真理是有条件的。(3)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必须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根据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与时俱进。(3)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体现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凝聚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与时俱进的过程。

 

       相关知识点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科学发展观

       1.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共产党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他们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集中全党智慧,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一科学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4.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w.w.w.k.s.5.u.c.o.mwww.ks5u.com

 

       相关知识点3  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3.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⑴科学发展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了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⑵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试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说明应当如何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是一贯的。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江泽民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在“如何发展”这一问题上,我们党的认识则随着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提升。新世纪以来,尤其是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我们面临愈发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在国内,主要是资源环境越来成为硬约束;国际上,则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的需求减少。与此相对应,我们的应对方法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扩大内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结合近年来的命题特点和规律,2009年考生需要注意的几个命题角度分别是:

       (1)结合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分析生产力标准的内涵及其意义。

       (2)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类似的问题是:科学确立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的依据和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3)如何正确处理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关系?

       (4)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应如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2007年第37题考查过经济发展(增长)方式转变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2009年不可能对同一角度命题。因此,经济结构调整的相关内容中,考生关注的重点应该是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及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关系。

       w.w.w.k.s.5.u.c.o.mwww.ks5u.com

 

       相关知识点1  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1.生产力标准。(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其中,生产里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生产力标准有三个含义:是否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判断一切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是否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否认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判断一切制度进步、优越与否的根本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社会主义的本质。(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本质论,为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辟了正确的道路,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指明了方向。

       3.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之所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因为:(1)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中国发展了才能对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只有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2)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相关知识点2  正确处理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关系,反对“唯GDP论英雄”   

       1.正确处理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关系。(1)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中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率,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2)在经济发展中,速度和效益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经济发展要以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经济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之路。比例协调、结构合理是保证经济发展速度的条件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良好的经济效益本身就是国民经济比例协调、结构合理的一种反映。(3)速度、结构、效益、质量辩证统一。发展才是硬道理,结构合理是手段,效益是保证,质量是体现。   

       2.科学发展反对“唯GDP论英雄”。(1)强调经济发展,并不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是目前世界通用的重要宏观经济指标,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但是,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不能全面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2)要以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看待国内生产总值,防止任何片面化和绝对化。要把加快经济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

       w.w.w.k.s.5.u.c.o.mwww.ks5u.com

 

       相关知识点3  努力扩大内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1)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作用。对外开放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要求。(2)坚持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方针。中国的发展主要靠自己的努力,靠广阔的国内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靠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矛盾。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4)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有机统一的。

       2.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扩散和蔓延,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更趋复杂。在一个时期内,我们将突出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压力,突出面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我国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压力,突出面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的压力。 

       3.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1)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中国不可能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来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中国自身的产业成长还需要有一定的环境,这就决定了中国必须掌握开放度,把内向发展与外向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2)努力扩大内需。将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放在国内需求上,改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要条件。为此,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要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稳定和增强居民消费预期。(3)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

      

 

试题详情

                        高考政治60天60题(8)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能否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能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关键在于它们能否以平等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试分析当前推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融合、平等竞争的有效途径。  

       w.w.w.k.s.5.u.c.o.mwww.ks5u.com

 

       【提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实现的。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这一点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一致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动了企业性质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有效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正常的市场秩序的前提,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基础。在企业性质和企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过程中,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是推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融合、平等竞争的有效途径。

       由于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2000年以来已经多次考查过,均就基本经济制度及其依据、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关系进行了考查),因此,2009年考生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角度:

       (1)说明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必要性,分析股份制成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重大意义。

       (2)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分析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3)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关系,分析构建现代产权制度的根本要求及其重大意义。

      

相关知识点1  企业性质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1.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体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2.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1)股份公司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出现的。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私人资本取得了社会资本的形式。(2)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股份资本和股份公司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是发展股份公司,有利于社会资本的迅速集中,迅速扩大资本规模;二是发展股份公司,有利于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促进经营效率的提高。(3)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发展股份公司,有利于政企分离,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当前,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4)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3.多种形式企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改革开放以来,在公有企业改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同时,私营企业、合伙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等多种形式的企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的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相关知识点2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

       1.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进一步明确国家和企业的权利和责任。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企业也不能不受所有者约束,损害所有者权益。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企业资本金。

       w.w.w.k.s.5.u.c.o.mwww.ks5u.com

 

相关知识点3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权制度

       1.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产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财产加以利用或处置以从中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产权的直接形式是人对物的关系,实质上是产权主体围绕各种财产客体而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2.有效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和正常的市场秩序的前提,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基础。(1)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基础,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就要建立和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建立一种有效率的产权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产权主体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谋求最大的经济利益。(2)现代产权制度保障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产权主体平等竞争,加快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3)现代产权制度优化资源配置。只有产权主体的权、责、利关系统一,产权主体才会把资源运用到更高效率的用途上。(4)现代产权制度促进市场秩序和信用制度完善。目前我国存在的市场无序和失信现象,其根源主要是由于产权不清和保护不力而造成的对各类产权的侵犯。

       3.现代产权制度的根本要求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1)在财产权利的划分上要“归属清晰”。“归属清晰”不是单指狭义的所有权归属清晰,而是指广义所有权中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归谁拥有,必须界定清晰。(2)在维护产权关系上要“保护严格”。产权关系要真正发挥作用,需要通过法律使其制度化,成为具有强制力的约束规则,这样才可以降低产权关系确立和纠纷解决中的交易成本,提高产权制度的效率和公平性。(3)在财产权利运用过程中要“权责明确”。明确的产权关系,必须是主体责任、权力和利益的统一。(4)在财产权利的配置上要“流转顺畅”。产权主体有动力并有权力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配置其权利。这种权利的只有配置是产权激励作用的要求和体现,是市场机制产生效率的条件。

      

       从“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路线,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再到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试结合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说明中国共产党确立这一宗旨的理论基础。  

      

       【提示】

       党的建设问题本身比较敏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等问题直接考查分析题的可能性非常小。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和“新的伟大工程”等已经不再是“热门”的提法,也不可能以分析题形式进行考查。但结合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和党的根本宗旨,间接考查党的作风建设,仍然是考研政治命题的一个重要方向。

       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否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仅关系到党的性质、宗旨和党的作风,而且关系到党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最终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都与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具有内在一致性。

    2009年考生需要重点准备的命题角度包括:

       (1)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

       (2)毛泽东一再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唯一宗旨。”试结合党的性质,理解上述论断。

       (3)结合唯物史观相关原理,分析坚持群众路线的意义。

       (4)分析以人为本和党的群众路线、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w.w.w.k.s.5.u.c.o.mwww.ks5u.com

 

       相关知识点1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决定的,也是现实的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选择。

 

       相关知识点2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

       1.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一再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唯一宗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措施,都应该符合人民的利益,都必须使劳动人民从中得到好处。党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就在于为人民服务,在于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如果离开这个根本宗旨,党就会变质、变色。

       3.坚持群众路线。(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实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领导方法。(2)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群众路线是对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知识点3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以人为本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

       2.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以人为本与群众路线是内在一致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求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要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4.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试题详情

                        高考政治60天60题(7)

       在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中,各种生产要素都以不同形式参与了价值分配,如资本创造利润(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也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试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原理,分析不同制度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质。   

w.w.w.k.s.5.u.c.o.mwww.ks5u.com

 

       【提示】

  在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合理性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看到现行分配制度下的收入差距问题。收入分配差距的长期化、扩大化,不但不利于社会公平,还会阻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此,采取正确措施,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是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然要求。

       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和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两大支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2009年是否会再次考查收入分配制度呢?我们拭目以待。

       依据对相关理论的全面把握和分析,2009年考生应重点掌握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及其依据,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

      

       (2)正确认识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

       (3)为什么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应如何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相关知识点1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1.必须分清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这样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的分配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2.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1)土地、设备、原材料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使用价值生产的物质要素和基础,与具体劳动一起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2)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创造新价值,它们只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和载体。(3)劳动者是商品生产中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劳动,可以生产出使用价值,同时创造价值。

       3.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劳动、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确立这一原则的意义在于:一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各种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它们在生产中的贡献决定了它们在分配中的地位和比重,这样各种生产要素就会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流动到效率最高的环节上去;三是有利于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4.对“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1)“三位一体”的公式:三种“要素”创造三种收入,即资本创造利润(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的分配理论。这一理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客观存在的假象的反映。它利用这一现象掩盖事物的本质,把按“三种要素”分配说成是三种要素共同创造价值,否认劳动是价值即上述三种收入的唯一源泉,否认利润、利息、地租是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其要害在于否认资本主义剥削。(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本质是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相关知识点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多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2.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是由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的,最终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一是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主体,但不是社会唯一的分配原则。二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可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不同企业的劳动者的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密切相关。三是按劳分配还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劳动量为尺度。四是按劳分配必须借助于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w.w.w.k.s.5.u.c.o.mwww.ks5u.com

 

相关知识点3  合理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1.收入分配差距及其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出现了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加大的趋势,这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行业之间职工收入差距过大;高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社会收入分配矛盾过于突出,影响社会公平,会挫伤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甚至破坏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

       2.造成个人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包括:①从历史方面看,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过去存在的部分行业收入分配不合理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如垄断性行业)。②从现实方面看,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必然引起收入差距的扩大。③从制度建设方面看,主要包括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与改革、市场体系与机制尚不健全、管理的疏漏和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

       3.调整个人收入分配:(1)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3)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4)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5)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相关知识点4  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用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2.先富和共富的辩证关系。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时富裕。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试分析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努力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w.w.w.k.s.5.u.c.o.mwww.ks5u.com

 

       【提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并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明确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

       十七大提出的社会建设的重点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制度、社会管理六个方面。其中,教育、收入分配另有专题深入阐述,就业和社会保障已经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以分析题的形式考查过,社会管理与高考政治知识点相距太远、考查可能性很小。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关系人们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医疗体制改革进入关键阶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2009年考生必须高度关注这一命题点。与此相关的命题角度主要包括:

       (1)结合当前形势,分析为什么说“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2)结合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说明“和谐社会建设也要以人为本”;

       (3)结合医疗体制改革的争论,说明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目标、途径及其重大意义。

       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目标、任务等相关内容,不可能作为分析题的考查对象,考生稍作了解即可。

      

       相关知识点1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1.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将“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扩展为四位一体。(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3.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矛盾普遍性原理,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并努力解决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腐败问题等。(矛盾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4.我国具备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利条件:(1)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将带动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城镇化加快发展,市场潜力巨大;(2)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教育具有较好基础,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3)改革向纵深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将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和发展动力;(4)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

       w.w.w.k.s.5.u.c.o.mwww.ks5u.com

 

       相关知识点2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1.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1)人的发展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来衡量人的发展。(2)人的发展不是脱离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也离不开社会关系。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自由性和充分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本身的发展。(3)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1)以人为本包括丰富的内涵:作为历史观,它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作为价值观,它强调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要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也要确立和运用人的尺度,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2)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的。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的程度最终是通过人的发展程度来衡量的。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统一于社会主义社会。(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它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宗旨,表达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我们要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关知识点3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1.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老病死,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2.近年来。我国卫生改革不断深化、发展逐步加快。但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医疗卫生服务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矛盾还比较严重。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医患矛盾突出,医疗纠纷增多;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健全;等。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上,就是要坚持卫生事业维护公众利益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特别要注重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的公共卫生需求。

       4.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药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试题详情

                        高考政治60天60题(6)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国家。在中国,既存在民族自治区域,还存在香港特区、澳门特区,乃至尚未实现统一的台湾地区。试结合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原理,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践意义。     

w.w.w.k.s.5.u.c.o.mwww.ks5u.com

 

       【提示】

       台湾和西藏,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08年以来,随着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新一届领导人,海协会和海基会复谈,海峡两岸关系出现了积极变化。与此同时,达赖集团却蠢蠢欲动,精心策划和煽动了一系列干扰北京奥运会和破坏民族团结的暴力犯罪活动。在此背景下,结合相关原理,全面深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方针无疑十分必要。

       区域协调发展,对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具有重大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

       2009年考生应从以下角度把握这一问题:

       (1)分析物质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其认识论意义。

       (2)结合海峡两岸关系现状和“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分析当前对台政策。

       (3)结合当前形势,分析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

       (4)结合我国的民族政策,分析区域协调发展对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意义。

       (5)分析转移支付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知识点1  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2.理论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3.实践意义:(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反对僵化和无序。

 

相关知识点2  坚持“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1.“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内涵。(1)一个国家原则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坚持“一个中国”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只有一个最高权力机关,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坚持国家主权的不可分割性和中华民族的统一性。(2)两种制度。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而在恢复行使我国主权的香港、澳门与统一后的台湾,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理论和实践意义。“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1)理论意义主要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发展了我们党的统一战线理论;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2)实践意义: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祖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为解决国际上的争端提供了一个范例、一种模式,对世界和平解决争端作出了贡献。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是解决港澳台问题的理论基础。(1)由于历史原因,香港、台湾问题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它们与大陆在政治体制、经济文化发展方面有着许多不同,这一多样性我们必须承认。(2)我们还必须坚持一个统一性原则,即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它们又都是中华民族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统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的,任何以其多样性来否定其统一性的观点和行动都是极端错误的,最终必然损害统一性。

       4.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1)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地位是确定的、不能改变的,不存在什么“自决”的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2)大陆同胞和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

w.w.w.k.s.5.u.c.o.mwww.ks5u.com

 

相关知识点3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宪法的明确规定,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政策是符合中国实际的。

       2.西藏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人想搞“西藏独立”都不可能成功。(1)西藏自治区成立40多年来,西藏各族人民充分行使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当家作主权利,改变了西藏贫穷落后的面貌,提高了自身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2)“藏独”分子鼓吹的“西藏文化灭绝论”毫无依据,纯属无中生有。达赖所谓的“人权”和“人性”是障人耳目的伪装和借口。(3)坚决打击分裂分子的各种暴行,既是保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的需要。事实证明,破坏西藏和其他藏区社会安定的企图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3.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事务纯属中国的内政。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人利用达赖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巴黎市议会授予达赖“巴黎荣誉市民”称号、萨科齐会见达赖,只会被认为是再次向包括西藏人民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进行严重挑衅。

      

相关知识点4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两个大局。“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逐步缩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系到不同区域间城乡居民能否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局,既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全局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2)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是中央充分考虑了各地区的经济基础、发展优势、地理位置以及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战略地位所作出的重大决策。

       3.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1)转移支付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转移支付是实现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基本政策和手段。统计显示,2006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达到9571亿元,比1994年增加9021亿元,增长16.4倍,年均增长26.9%,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透明度。)(2)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大对禁止和限制开发的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支付。(3)扩大发达地区支持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资源开发的补偿机制,实现互惠互利的区域合作关系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试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评析上述论断。    

w.w.w.k.s.5.u.c.o.mwww.ks5u.com

 

       【提示】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推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两大历史事件,一是真理标准大讨论,二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思想大解放,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先导。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结合对以上论断的理解,2009年考研政治复习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结合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和哲学基础,分析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历史意义;

       (2)结合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关系,分析解放思想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

       (3)分析改革开放的目的、意义。(2000年文科第35题考查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特点及其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至于“正确认识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2000年以来已经出现过两次(2000年文科第33题要求考生用矛盾的观点分析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2005年第33题要求考生辨析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相互关系),同一角度命题的可能性很小,本专题不再涉及。

 

       相关知识点1  党的思想路线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的必要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但二者的着眼点有所不同,解放思想着眼于从主体方面,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着眼于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3.要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必须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是与时俱进的最鲜明的标志;把握规律性,是与时俱进的最本质的要求;富于创造性,是与时俱时最生动的体现。与时俱进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4.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1)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能动反映。(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和认识论,要求人们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要求人们从“客观实在”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意志出发,这是做好一切实际工作的思想保证。

 

相关知识点2  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真理标准大讨论重新恢复了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冲破了个人迷信、“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把人们从毛泽东晚年错误、从“文化大革命”的极左错误中解放出来,从而为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等一系列新政策、新主张、新思想、新办法的提出,打开了通道,提供了思想空间和条件。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成果。全会提出,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实际上就是提出了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

       w.w.w.k.s.5.u.c.o.mwww.ks5u.com

 

       相关知识点3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从不同角度规定,反映着党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方针政策。党的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没有思想理论上的高度一致,就不可能有政治上的统一和组织上的巩固。政治路线必须以正确的思想、理论作指导,来确定党的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奋斗目标和方向等问题。组织路线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是用组织统一来贯彻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保证。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拨乱反正中重新确立的,它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这条思想路线贯穿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3.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也是一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30年来,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一个思想路线问题,更是一个政治路线问题。正确的政治路线是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前提的。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中国国情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并自觉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

5.我们党80多年的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指引我们不断取得胜利的思想法宝。依靠这个法宝,就能冲破种种思想障碍,不断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工作的新局面;离开这个法宝,我们的各项工作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就会遭受挫折、遭受损失。

 

       相关知识点4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1.改革开放的目的。(1)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2)就是要推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试题详情

                        高考政治60天60题(5)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试分析我国应如何正确处理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并进一步说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w.w.w.k.s.5.u.c.o.mwww.ks5u.com

 

       【提示】

       近代中华民族对现代化的孜孜追求,充满对科学技术进步的神往。从“洋务运动”欲借科技与实业富国强兵的未果尝试,到“五四运动”尊崇“赛先生”的启蒙呐喊,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化乃至整个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被国人所认识。近年来,人们开始反复思考这样一系列问题:为什么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履维艰?为什么不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为什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多年而资源环境问题难以逆转恶化的势头?所有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科技进步不足,核心问题还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毫无疑问,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战略问题。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2005年12月30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总体部署,明确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针、目标和重点。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战略中,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以分析题的形式反复考查过(2007年考查了一道分析题,2008年也从气候变化的角度命制了一道相关的选做题)。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2000年以来却一直都未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过。作为现代化战略的一个核心问题,高考政治理论却仅仅蜻蜓点水般地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这显然是十分罕见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型国家的相关内容在过去数年内被考研政治命题忽视的不正常现象,将在未来被加倍地补偿(反复考查)。结合近年来的命题规律,预计,2009年本专题的命题将集中在以下几个角度:

       (1)结合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剖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

       (2)联系当前我国科技事业现状,分析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的辩证关系。

       (3)分析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

 

相关知识点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功能。

       (1)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与人类的思想状态、哲学思维有关,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反映客观事物和自然规律。技术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最广泛活动,其目的是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

       (2)科学技术的功能。第一,科学技术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第二,科学技术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第三,科学技术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第四,科学技术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第五,科学技术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现代化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又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变革作用。(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是主要的推动力量。(3)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w.w.w.k.s.5.u.c.o.mwww.ks5u.com

 

相关知识点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关系。(1)在对外开放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认真学习和充分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技术引进)。(2)只引进而不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势必削弱自主研究开发的能力,拉大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3)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紧迫性。(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状况,与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

       4.当前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1)国外技术储备急于获得新市场,为我国技术引进和主动选择创造了条件;(2)国内人才和科技储备已有相当基础,企业的研发能力有了明显增强;(3)巨大的内需市场将提供创新的广阔空间;(4)我国公共财政实力大大增强;(5)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建立。

 

相关知识点3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是缓解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压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唯一途径,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2.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1)科教兴国战略在本质上是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所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2)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相关知识点4  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属于创新型国家,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在30%以下。我国已经提出了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2.建设创新型国家紧迫性。(1)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特定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2)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必须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具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自己的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3)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1)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3)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试题详情

                        高考政治60天60题(4)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西方国家普遍在犹豫和争论中被动地采取了各种干预措施。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迅速而有力地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原理,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和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本质区别,并进一步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特点。      

       w.w.w.k.s.5.u.c.o.mwww.ks5u.com

 

       【提示】

       进入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风云突变。在经历了连续数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华尔街次贷危机宛如当头一棒,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的大幅下挫和作为反映经济内在增长动力的能源需求的萎缩,无疑表明了一个事实:金融危机之后的实体经济动荡已经来临。面对全球性的危机,各国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干预经济:从注入流动性,到救助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再到鼓励投资消费刺激经济增长。在法国,萨科齐甚至由于强调“即使资本主义也不能排除国家干预”,被质问为“是不是变成了社会主义者”。与此相对照的是,中国却由于采取了迅速有力措施,被国际社会普遍评价为“经济政策明智”、“抵御危机能力强于他国”。美国不会因为注资金融机构而变成社会主义国家、萨科齐也不会因为干预经济而成为“社会主义者”,但各国对经济的共同干预毕竟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政府与市场共同存在于现代社会中,两者已形成不可分离的共生关系,越发达的市场机制越要求高效率、高素质的政府调节。

       宏观调控一直是高考重点,当宏观经济出现重大转折和政府宏观调控频出“重拳”之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再次凸现出来了。依据命题规律和相关信息,2009年考生主要应关注以下几个角度: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如何正确履行国家的经济职能?

       (4)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到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再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国宏观政策调整的依据是什么?中国宏观政策调整的经验和启示有哪些?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1)理论依据: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2)现实依据:我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展的实践看,我国经济已经经历了几次波动,这表明社会主义条件下搞经济建设,同样要面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同样要应付价值规律调节的盲目性和破坏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的特点:一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基础上的宏观调控,以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二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面对困难和危机时可以动员全国力量共克时艰;三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科学制订发展规划,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加以实施,从而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预见性;四是社会主义国家具有较强的政府调控能力,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出台并实施有力措施。

      

相关知识点1  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基本理论

       1.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任务。(1)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2)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依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形势,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宏观调控的任务也会有所差异。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扩内需,保增长,促就业。

       2.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包括两个方面:(1)宏观调控手段:包括计划、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以经济手段为主;(2)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财政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发展、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货币政策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w.w.w.k.s.5.u.c.o.mwww.ks5u.com

 

相关知识点2  我国宏观调控的实践、经验和启示

       1.1996-2003年。(1)背景:1996年底我国的紧缩政策成功地将当时的高通货膨胀降了下来,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加上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整体上陷入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物价徘徊不前甚至略有下降,呈现出通货紧缩的迹象。(2)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8年启动积极财政政策(连年增发国债,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积极的货币政策(连续下调人民币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3)政策目标:促进经济增长。

       2.2003-0008年上半年。(1)背景:2003年至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出现了偏快甚至过热的迹象,主要表现包括:一是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如钢铁、房地产等行业;二是物价普遍上涨,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三是能源供应紧张,尤其是煤炭和电能供应紧张。(2)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宏观调控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适当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决遏制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从2004年4月至2007年12月连续10次上调存贷款利率,使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由1.98%和5.31%上升至4.14%和7.47%;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更是频繁,仅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一年半的时间内,央行就15次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使准备金率飙升至17.5%。三是财政政策:从2004年末开始,由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3)政策目标: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

       3.2008年下半年以来。(1)背景: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市场需求减少冲击,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出口加工行业的企业破产和民工返乡现象大量出现。统计显示,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五个季度减缓,今年GDP增速也从一季度的10.6%下滑到三季度的9.9%。(2)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中国政府宣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出台了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措施。二是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三是9至11月央行4次降息,其中11月26日的利率调整幅度创11年之最(降息108个基点)。此外,央行还适当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3)政策目标:促增长、保就业。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实践的经验和启示:(1)坚持把又好又快的发展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2)坚持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作为搞好宏观调控、促进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式;(3)坚持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发挥各种政策的组合效应;(4)坚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政策,注重实际效果。总之,只有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整个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相关知识点3  正确履行政府的经济职能

       1.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市场本身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引发的破坏性,又要求政府的“有形之手”的介入。政府与市场共同存在于现代社会中,两者已形成不可分离的共生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在日益加强,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定社会中共生的市场与政府,并非是一方越有效便可以简单地替代另一方,相反,越发达的市场机制越要求高效率、高素质的政府调节。

       2.政府的经济职能。(1)计划经济体制下,把政府领导和管理经济的职能混同于政府直接管理和经营企业,使企业和社会经济缺乏活力,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内容、方式和手段等方面都要转变,直接调控为主变为以间接调控为主、由管理微观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为主。(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具有的职能;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能;政府作为社会经济宏观调控者所具有的职能。

       3.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要求。(1)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2)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改善经济调节,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社会管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

 

试题详情

                    高考政治60天60题(3)

九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观念有三类: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这是按照不同来源而做出的区分,虚构的观念是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天赋的和外来的观念都是由思想以外的原因所造成的。因此上述观念可合并为两种: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和由外部原因造成的。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观念不是真实的,而在外部原因所造成的观念中,有一些是真实的,有一些不是真实的。前者指上帝造成的观念,后者指可感事物造成的观念。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2?

   心灵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感觉是观念的内在来源, 它是通过外物地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心灵不但消极的接受外物的刺激,它本身就是内部感官,有对刺激进行反作用的主动性。心灵通过感觉而对取得的观念进行反思,从而得到新观念;它还会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得到另外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多与感情有关。感觉和反省不是相互独立的活动,它们可以共同起作用,因此,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

?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3?

“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

                                            (摘自《克斯恩格斯选集》第3卷)

材料4?

   恩格斯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特征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 ”“近代工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制造成为可能”                  

   ?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

(1)材料1和材料2所反映的观点有什么区别?

(2)如何理解材料3“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

(3)根据材料3和材料4说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的区别在于:二者在认识来源的问题上观点不同,材料1认为是天赋观念,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材料2否认认识的来源是天赋观念,但是却认为认识来源有感觉和心灵自发两种,是认识问题上的二元论。

(2)“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在人类改变自然界的实践中形成的,单独的自然界并不能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认识。

(3)当资产阶级工业发展需要科学时,就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近代工业提供了观察材料,丰富了人们的认识,这表明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条件。要检验和判定某种认识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一个客观可靠的标准,这个标准也只能是实践,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总之,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实践为认识提供手段和物质条件,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十、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w.w.w.k.s.5.u.c.o.mwww.ks5u.com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摘自中共十七大报告)

材料2

胡锦涛说,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摘自胡锦涛总书记的“6.25”讲话)

材料3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

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指明了方向。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摘自新华网)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

【答案要点】

(1)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七大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是一致的。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即又好又快的发展。

试题详情

                  高考政治60天60题(1)

               (广东省电白县电海中学 陈炳东 525400)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