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23  231  237  241  247  249  253  259  261  267  273  277  279  283  289  291  297  301  303  307  309  313  315  317  318  319  321  322  323  325  327  331  333  337  339  343  349  351  357  361  363  367  373  379  381  387  391  393  399  403  409  417  3002 

2008届高三调研考试数学试题(理科)

 

本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校用蓝、黑墨水钢笔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

2. 选择题、填空题每小题得出答案后,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相应指定位置上。答在试题卷上不得分;

3. 考试结束,考生只需将答题案交回。

参考公式:锥体的体积公式,其中是锥体的底面积,是锥体的高.

如果事件互斥,那么

如果事件相互独立,那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40分)

 

试题详情

2009年高考文综火热专题(7)

 

中国古代文化史

 

【学习目标】

本专题包括各历史时期的科技、思想、史学、教育、宗教、体育、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及影响。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不同时期文化的不同特征,以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内容是本专题的重点。

(1)考查的内容:主要考查了某时期文化的基本特征、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知识;而宗教、文学、艺术等考查较少。(2)考查的侧重点。A.考查文化现象与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的关系。B.考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3)题型和能力要求上,主要有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中外历史比较的能力和运用有关原理深入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文化史在古代史中考查的面广,思维空间大,有许多重要知识点已进行过反复的、多角度的测试。命题视角将侧重于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因此不能放松了对文化史的重视。

 

【学法建议】

1.对文化史的复习提倡多记、多联系、多归纳,使各项知识都形成网络,便于记忆和提取。复习的重点应放在中国古代六个时期文化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繁荣原因的分析上。如按不同历史时期,以科技、思想、教育、文学、艺术等分类方法画出中国古代文化史网络图或简表,便于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或以更细化的小专题形式,摘取某一方面的文化成就展开分析,把握其发展过程、突出贡献,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如科技史按“古代史上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列表;或制作《古代科技成就简表》从类别、名称、时间、人物、成就等方面总结。

2.古代思想史、教育史内容和古代政治发展关系密切,要掌握其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实践及影响。如秦用法、汉用儒的原因。

3.认识特定时期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如通过对程朱理学思想产生的背景、概念、性质、对两宋及后世的影响,理解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演变。

4.学会多角度分析、掌握历史事件。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中外历史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鲁迅话),这是由于中国的封建制度阻碍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见,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潜能开发】

例1唐诗兴盛的原因有    (    )

①社会经济的繁荣  ②普通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③科举取士和帝王提倡  ④民族融合和频繁的中外交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思路分析

“唐诗兴盛的原因”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解此题时必须以这一原理为指南。①是诗兴盛的物质基础,②是诗兴盛的阶级基础,③是诗兴盛的特殊历史条件,因为帝王以诗赋取士,知识分子以诗赋作跻身仕途的敲门砖,由此造成唐诗的空前兴盛,④是为诗兴盛提供了比以往更丰富的素材和营养。①、②、③、④四点从不同方面为唐诗的兴盛创造了条件,所以,A项为正确选项。

答案A

 

思维诊断

此题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是:不能把文化现象和政治经济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故少选其中的①、②项;不能把唐诗繁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其他朝代相比较,故漏选③;不能把文化现象和民族融合、中外交往联系起来,不选④。排除思维障碍的方法是:准确把握唐朝历史发展的轨迹,把握唐诗繁荣的时代条件;学会把文化现象和政治、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即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思考问题。故选A。

 

例2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两种现象的社会原因。

 

思路分析

本题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佳作之一。考查方面既有识记能力,又有历史阐释表达能力,同时对审题能力的要求也很高。(1)审题时要注意,题目的设问中,已寓含了命题者对明清科技文化特点的观点,即“明清时期,我国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要根据题目所示观点,先概述“表现”,后归纳“特征”,再分析原因。(2)对原因的分析,要依据“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映”的观点,结合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具体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回答。同时,在表达上要注意史论结合,要按照题目的设问,分层次回答。

答案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繁荣,出现了《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佳作。戏曲丰富多彩,《牡丹亭》等名剧先后问世,地方戏曲繁荣,京剧形成。“吴派”画家、“扬州八怪”开创了一代新的画风。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揭露封建制度,要求个性解放的特征。

明清时,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分别写成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三部科技巨著,以后科技方面就没有重大的进展和创新。其特征是总结传统科学技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明朝中期以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成长。另一方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封建制度日益腐朽,统治者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上述文化现象正是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思维诊断

解答该题存在的思维障碍主要是:缺乏一定的审题能力,不能从题目中透视材料提示的观点;缺乏正确的解题思路,不能按照题目要求分层次作答;缺乏必要的综合概括能力,单纯罗列明清时期的文化成果,不能概括分析其基本特征和社会根源。排除思维障碍的方法是:认真审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把握材料的观点“明清时期,我国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而后围绕观点组织内容;分析问题时,要把文化现象和政治、经济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依据题目设问的逻辑顺序,依次从“现象”、“特征”,“原因”分析归纳。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知能达标训练】

试题详情

2009海淀区高三历史查漏补缺试题

 

说明:查漏补缺题是在海淀的五次统练基础上的补充,绝非猜题押宝,每道题的选择都有其选题意图,有的侧重知识、有的侧重题型、有的侧重选题内容,请老师根据选题意图,有所侧重地训练学生。

最后阶段的复习,应是梳理知识、梳理解题方法的基础上查漏补缺。

特别提示:因为今年文综第一次使用答题卡,采取网上阅卷,请老师提示学生:

1.一定在题号的指定范围内作答案,答题框线以外的范围答案无效。

2.不能将小题的答案顺序用箭头作变动,也不能在答案中提示:如“见背面”、“见右侧”之类的注释,因为这意味着考生还是没按要求答在相应的位置做答,造成无效答案。

3.答题卡设计答案的空当应该是足够的,有时由于排版的原因,可能造成某题答案区域留空较大,所以提示学生不一定都要把所留空格完全填满,造成后面的题没有时间作答。一般来讲,要根据设问分数来决定答案的详略。

4.要合理分配时间,每道题都要做答,不要空题。要镇静作答,每一道题都能有自己的得分点。尤其最后的39、40题,题目不一定很难,要留出相应时间做答。

 

第Ⅰ卷(选择题)

 

1-4题选题意图:与新课标教材接轨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据此回答1―4题

1.下列内容属于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是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

C.“政在得民”                       D.“制天命而用之”

2.对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表述不准确的是

A.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儒学

B.荀子发展了唯物主义哲学理论

C.董仲舒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神化皇权

D.顾炎武继承“仁、义”观念,提倡经世致用

3.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最主要是由于(    )

A.孔子具有进步的改革思想         B.要利用孔子的重大影响来论述变法合理

C.维新派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       D.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有接受西方思想

4.近代儒家思想被比较彻底批判开始于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长江流域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据此回答5―6题 第6题渗透新课标

5.水利工程的兴修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下列水利工程属于长江流域的有                (    )

    ①都江堰          ②芍陂              ③邗沟            ④广通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④

6.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二”甚至“棉九稻一”的农业经营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说明                                                    (    )

    ①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兴起

③松江地区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④农村专业生产区逐渐形成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②④

制度的调整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据此回答7―13题:重点推荐9-13题

7.下列制度中,不属于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是                                            (    )

A.“蕃汉分治”制度    B.土司制度    C.猛安谋克制     D.八旗制度

8. 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

A.重用名臣、虚怀纳谏              

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              

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9.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三权分立原则的相似之处是         (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强化君主的统治权力

C.具有分权与制衡的特点              

D.形成严密的官僚机构体系

10.现代政治制度起源于英国,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的直接影响是          (    )

A.国王丧失了随意征税的特权             B.国王有干涉臣民财产的权利

C.国王的行为受法律的约束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1.中国近代史上,在追求经济近代化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政治近代化的过程。要求政治近化代的主张最早出现于                                                                      (    )

A.鸦片战争之后的新思潮               B.早期维新思想主张

C.戊戌变法中的《定国是诏》            D.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12.孙中山认为:“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段话强调                    (    )

A.社会变革应该以欧美为榜样            

B.通过二次革命完善民主政治

C.中国应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吸取欧美社会发展中的教训

13.与苏联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突出特点是                            (    )

A.采取赎买私营工商业的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共同繁荣

C.制定五年发展计划                   D.实行农业集体化方针

加强党的建设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利保障。据此回答14―18题

14.八七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新的出路”主要体现在           (    )

A.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的总方针

C.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15.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主要还有              (    )

①在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           ②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倾错误

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④使党内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A.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 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一个在徘徊中前进的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理论上取得的重要成就有                                                                (    )

①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④正确的评价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17.1957年中共中央在全党进行了一次普遍的整风运动,其根本目的是                 (    )

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C.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             D.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8.下列关于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评价了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③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④提出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在当今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历史时期,只有世界各国紧密团结起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据此回答19―21题   21题选做

19.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初期均保持中立,其根本出发点是                                   (    )

A.大发战争财                                    B.保存军事实力   

C.维护国家利益                                 D.发展国内经济

 

20.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构建和平友好的国际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下列各项中具有这样影响政策有                                                     (    )

①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

21.导致目前中东局势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                                                            (    )

①领土争端       ②资源争夺          ③宗教冲突          ④霸权主义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了重要作用。据此回答22―26题  与新课标教材接轨

22.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将中国称为“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春秋》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B.张衡制作的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预测地震的仪器

C.毕升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D.《本草纲目》阐述了生物进化和遗传变异的理论

23.有人说,科学过去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已经开始。下列与之叙述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24.中国的近代科技发展最早开始于                                                                      (    )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六七十年代 

C.20世纪中期                                D.20世纪七八十年代

25.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是                                                                             (    )

    A.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B.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开辟了人类能源的新时代

    c.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学说的创立是对生物学的一次伟大综合

    D.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

26.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为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分别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    )

A.牛顿,史蒂芬孙                            B.法拉第,西门子

C.门捷列夫,马可                            D.巴斯德,卡尔?本茨

  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回答27-29题

 

 

 

 

27.1943年11月,英美等国分别与国民政府签订协议,取消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下列各项是对新约签订做作的评价                                                        (    )

①“中国人民多年来牺牲奋斗的光辉代价”

②“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伟大成绩”

③“鼓舞了中国的抗战,同时也加强了同盟国的团结”

④“有利于反侵略、反法西斯战争”

A.以上各项都正确                        B.以上各项都不正确

C.①③正确,②④不正确                  D.②④正确,①③不正确

28.中国以大国身份签字的重要国际文献不包括                                                     (    )

A.1941年《大西洋宪章》                 B.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

C.1943年《开罗宣言》                   D.1945年《联合国宪章》

29. 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的外交政策由建国初期的“一边倒”方针转变为与更多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的“一大片”方针,这一转变对当时中国外交格局产生的影响是                            (    )

A.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B.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加强了与亚非国家间的交往与团结     

D.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据此回答30―32题:

30.因大运河的开凿而促进其工商业繁荣的城市是                                                 (    )

A.扬州             B.益州                 C.刘家港               D.泉州

31.《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命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消除对明成祖帝位的潜在威胁         

       B.宣扬国威,显示明朝的富强

C.开通了中国与印度洋地区的交通       

20090521

32.下列交通干线对于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是                  (    )

 ①宝成铁路          ②鹰厦铁路         ③包兰铁路         ④兰新铁路

A.①②③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城市是社会的中心,商业繁荣总是与城市发展联系在一起。据此回答33―34题:

33.《唐六典》记载:“凡市,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与会;日入前三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                                                                   (    )

A.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B.商业交往形式多样

C.经商的人很多                          D.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

 

 

34.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下列史实与明清时期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现象不符合的是                                                     (    )

A.纺织业手工工场出现                 

B.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

C.在东南沿海出现了大量外贸港口城市   

D.江浙地区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人类文化是多元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自然环境的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以及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频繁交往,不断地引起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互相取长补短,融汇创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此回答35―36题:

35.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逐渐影响世界,外来文化成就也逐渐传入中国。下列文化成就中,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有                                          (    )

①营造洛阳白马寺                            ②修建敦煌莫高窟

③张衡制造地动仪                            ④徐光启编写《农政全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36.孟德斯鸠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为此,他提出了“三权分立”的主张。辛亥革命发生后,对这一思想主张进行了运用,下列文献中体现这一思想主张的是                                          (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告各友邦书》                         D.《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对自然界进行着改造,但也不断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系统。据此回答37―40题   重点推荐

37. 在下列各时代中,金属工具已经基本上取代了非金属工具的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38.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的主要原因是    (    )

A.政府注重环境保护                      B.民族融合推动

C.北方战乱北民南迁                      D.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

39.唐人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对这

段材料中的现象的阐释和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人口增长逐渐导致耕地不足            

B.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C.唐朝工具落后生产效率很低            

D.过度开垦对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

40.确立环境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                  (    )

A.1954年日内瓦国际和平会议上

B.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宣言中

C.1996年联合国裁军和军控大会上

D.1998年英国发布的《发展知识经济》白皮书中

第Ⅱ卷(非选择题)

 

41.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在旧的聚落地方住过一段时间以后,土地和生产力便逐年衰退,收获年复一年地在递减之中,致使原来的经济生活已经越来越不易维持了。根据长期以来生产和生活实践,知道每当出现这个苗头时,就必须早作长远打算,及时迁到一个新地方去,去重建家园,绝不可以在旧的地方勉强住下去,绝不可以留恋故居,苟且偷安。

                 摘自傅筑夫《殷代的游农及殷人的迁居》

材料二 首先应该注意的是,盘庚迁殷,只不过是都城的迁徙,并不是全民族的大转移。就整个社会来讲,当时的劳动者并没有因此改变其生产环境和居住地区。因此,迁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没有多大的影响。也可以说,与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其次,如果说盘庚迁殷是表明当时社会经济已从游牧经济变成农业经济,或者说从粗耕农业变为精耕农业的话,那么,由于这类原因所进行的迁徙都是有规律性的,即每隔几年或几十年必定迁都一次。

                 摘自孙淼《夏商史稿》

材料三 自中丁(即仲丁)以来,废适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达到)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摘自《史记?殷本纪》

材料四

 

国王名号

都城所在地

定都于该地的延续时间

汤至大戊

约150年

仲丁(即中丁)外壬

19年

河澶甲

9年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46年

南庚 阳甲

10年

盘庚至纣

约250年以上

 

回答:

   (1)材料一是如何解释商朝前期频繁迁都的原因的?(4分)

 

 

 

 

 

   (2)结合有关材料分析这种解释是否有缺陷?为什么?(6分)

 

 

 

 

   (3)在材料中还提供了关于商代前期迁都原因的什么解释?结合有关材料支持或反驳这种解释。(6分)

 

 

 

 

 

4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清政府的财政,由于支付镇压人民起义的巨额军费和对外战争赔款,十分竭蹶,负担已经兴办的近代军事工业深感力绌不支,更何况还要筹备海防事宜。……而且,军事工业制造船炮机器,也是“非铁不成,非煤不济”,于是就有兴办民用工矿交通企业的打算。……但是开办民用工矿交通企业需要相当数量的资本,清政府根本无法筹拨这笔款项。……乃采取官督商办的形式以便吸收私人资本,并把它控制在自己手里,使之不超越于封建统治利益范围之外。

                  摘自黄逸平《官督商办与中国资本主义》

  材料二 在中国早期的工矿企业中,官督商办是一种普遍的形式,官和商的这种特殊结合表明了中国工业发展道路上的严重困难。在那时,一系列障碍摆在每一个创业者面前:帝国主义的竞争,厘金剥削,封建习惯势力的阻挠,官吏豪绅的勒索。仅仅靠单个企业自身的力量,不可能抵抗这些强大的阻力,处在襁褓时代的闭幕式企业必须从企业外部寻找奥援和靠山。在封建专制主义长期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政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工业襁褓儿除了匍匐在封建专制政权脚下,乞求它的荫庇之外,就没有更好的出路……。

                  摘自戴逸《洋务运动历史试论》

  材料三 官和商的合作虽然暂时缓和了外部压力,但是企业内部引进了封建势力,同样又发生了许多困难。政府的贷款利率极高,是一种饮鸩止渴的高利贷;企业得到的减税、免税、专利等特权,要以承担苛重的封建性义务作为代价;一批寄生虫官僚,硬被安插在企业各级机构里,贪污舞弊,无所不为。官督商办把官和商两种不同的力量糅和在一个企业里,两者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愈演愈烈。

                 摘自戴逸《洋务运动历史试论》

回答:

   (1)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的目的是什么?洋务派的民用工业采取了什么形式?为什么采取这种形式?(10分)

 

 

   (2)分析洋务派开办民用工业的方式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10分)

 

 

 

 

 

 

 

 

 

20090521

  材料一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立定宪法,同受治焉。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摘自康有为《请立定宪法开国会折》

  材料二 亲贵立宪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公爵载泽,有被西方报刊称为“最具自由思想的亲王”的民政部尚书善耆,有历任两江总督和直录总督的端方,……其中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后来成为摄政王的载沣……。为什么这些身居高位的亲贵人物,会成为立宪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与推动者?从一般原因而言,作为中国人,他们与国内的士绅官僚一样,深受内忧外患的刺激,……他们深信,中国只要仿效日本实行立宪政体,就可以日臻富强。从特殊原因而言,在这些满清权贵中的核心人物看来,立宪不但可以消弥革命派的威胁,而且改革一旦取得实效,将使满族人建立的王朝重新取得汉族人的信任,清王朝也就可以长治久安。

                  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三 立宪实行,越速越妙。预备两字,实在误国。……现在日日言准备,遥遥无期,臣恐革命党为患尚小,现在日法协约,日俄协约,大局甚是可危。各国视中国能否实行立宪,以定政策,愚臣以为万万不可不速立宪者,此也。

                  摘自《八月初七日张之洞入京奏对大略》

回答:

   (1)分析在清末立宪风潮中,不同政治力量倡议立宪的相同和不同目的。(10分)

 

 

 

 

 

 

 

44.美国学者托马斯?K?麦格劳在《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一书中写道:“直到大约17世纪,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似乎是自然而然的”;“工业革命的来临和现代资本主义的产生结束了经济长期停滞的局面”。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对传统中国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从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前中期,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6分)

 

 

 

 

 

   (2)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此期间,中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如何?中国是否把握住了这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分析其原因。(6分)

 

 

 

 

 

   (3)20世纪的中期和后期,进行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概述新中国工业在应对挑战和把握机遇方面的失误与成就。(8分)

 

 

 

 

 

 

45.(32分)国际经济交往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贡德?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指出:“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东亚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了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

依据材料分析我国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形势。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如何?(10分)

 

 

 

   (2)1840年以后,中国进入晚清时期。分析晚清时期的中外经济交往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12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说明当时以闽广地区作为对外开放前沿的原因。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10分)

 

 

 

 

 

46.(34分)由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是世界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回答以下问题。

   (1) 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英国完成这一转变的主要标志是什么?有哪些因素促使英国完成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8分)

 

 

 

 

   (2)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6分)

 

 

 

 

 

   (3)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自洋务运动起,开始迈出了工业化第一步。但在工业化发展道路上,步履艰难。

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中心之一,请列举19世纪60―80年代天津著名近代企业二个,并简要分析天津成为近代工业中心的原因。(6分)

 

 

 

 

 

 

   (4)有人认为在早期工业化阶段,应该牺牲农业、农村及农民的利益,以支持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8分)

 

 

 

 

 

 

   (5)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长期摸索之后,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取得了成功。国家统计局对2003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的有关材料: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6%,光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信息通信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5.9%至1.2倍。

据材料指出我国现今工业化建设有何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8分)

 

 

 

 

 

 

47.(3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刑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技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较边缘较安定的英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增加为14件。

《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期,出现了新一轮的技术革新高潮,人类进入电气时代,重工业开始主导工业,垄断组织产生。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世界经济重心开始从西欧向北美转移。此时,英国科学家虽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蒸汽时代的旧技术,轻视电力技术应用,如电灯发明后,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致使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新兴工业部门发展迟缓。

   《世界近代史》

试题详情

                                                                 

汕头市金山中学2007-2008毕业考试高考最新模拟试题.

文科数学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              正棱锥、圆锥的侧面积公式

PA+B=PA+B)                       

如果事件A、B相互独立,那么

PA?B=PA?PB          其中c表示底面周长,l表示斜高或母线长

如果事件A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   球的体积公式

P,那么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          其中R表示球的半径

试题详情

2009海淀区高三地理查漏补缺试题

 

说明:

       查漏补缺题是在海淀的五次统练基础上的补充,选题主要来自外区模拟试题,绝非猜题押宝,每道题的选择都有其选题意图,有的侧重知识、有的侧重题型、有的侧重选题内容,请老师根据选题意图,有所侧重地训练学生。因为选择题已练了很多,所以这次补充的主要是主观题。

最后阶段的复习,应是梳理知识、梳理解题方法的基础上查漏补缺。

特别提示:因为今年文综第一次使用答题卡,采取网上阅卷,请老师提示学生:

       1.一定在题号的指定范围内作答案,答题框线以外的范围答案无效。

       2.不能将小题的答案顺序用箭头作变动,也不能在答案中提示:如“见背面”、“见右侧”之类的注释,因为这意味着考生还是没按要求答在相应的位置做答,造成无效答案。

    3.答题卡设计答案的空当应该是足够的,有时由于排版的原因,可能造成某题答案区域留空较大,所以提示学生不一定都要把所留空格完全填满,造成后面的题没有时间作答。一般来讲,要根据设问分数来决定答案的详略。

       4.要合理分配时间,每道题都要做答,不要空题。要镇静作答,每一道题都能有自己的得分点。尤其最后的39、40题,题目不一定很难,要留出相应时间做答。

 

       1-3题选题意图:落实基础知识――债券

1.(朝阳2模)为弥补2009年财政减收增支形成的缺口,国务院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7500亿元,同时同意地方政府发行2000亿元债券。下列关于政府债券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政府债券具有信用度高、流通性强的特点          

       B.发行政府债券有利于平衡地方财政收支

       C.发行政府债券有利于扩大内需保增长              

       D.政府债券是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我国财政部、发改委正酝酿扩大2009年国债发行规模,其总量有望达到2000亿元。回答2-3题。

2.发行国债是                                                                                                       (    )

       A.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B.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

       C.稳健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            D.从紧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

 

 

3.当前我国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主要意义在于                                                      (    )

       ①有利于防范全面通货膨胀              ②有利于刺激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防范经济过热                  ④有利于改善民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4题选题意图:认识科学发展观与党建的关系

4.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这表明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                                                                 (    )

      ①党坚持民主执政的具体要求              ②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            ④党坚持科学执政的具体要求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6题选题意图:哲学有关矛盾的观点,我区主观题考查较少,教师带领学生对矛盾这部分知识梳理。

5.2008年10月14日,新医改方案公布,再次征求公众意见。新方案对包括运行机制、补偿机制等在内的公立医院改革尚未达成一致意见,解决办法是,地方自主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定细则进行推广。上述解决方法的哲学依据是                                       (    )

       A.整体由部分构成                     B.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C.关键部分制约甚至决定整体           D.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联结的

6.(宣武2模 )

       中美关系在建交31年的历史中,明显地存在周期性的波动。四年一度的美国大选,几乎每次都会出现一些“中国问题综合征”,中美关系总会受到政党轮替的冲击。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首次打破了这个“周期律”。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美关系在新一轮的大选和政权轮替过程中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2009年1月,刚刚宣誓就职的奥巴马总统在给胡锦涛主席的电话中明确表示:“对中美两国而言,没有比两国关系更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作为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经济体,中美两国加强合作至关重要”。

   (2)试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分析中美关系的发展状况。

 

 

 

 

 

       7题选题意图:对海淀一模38题的补充,如何扩大国内需求

 

       材料三: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恶化,对世界金融市场形成强烈的冲击,国际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出现增速减缓的运行态势。但是,我国经济有自身的特点,13亿人口中有8亿农民,国内市场广阔,特别是农村市场有很大潜力。同时,又有20万亿元的居民储蓄的潜在需求。城乡居民对改善住房的愿望十分强烈,对汽车等主要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还比较强劲,对满足各层次的服务需要也比较旺盛。通过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能够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应如何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8题选题意图:训练提型;补充海淀2模38题:国家角度如何解决就业。(朝阳2模)

 

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关系密切。一般而言,GDP增长每提高2%,就业率便提高1%。但在我国近年来现实的经济运行中,由于受到所有制、企业、产业和城乡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这一关系也会出现变化。

 

 

 

 

 

 

 

 

 

 

 

(2)右图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上述材料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何启示。

 

 

 

 

 

 

 

就业不仅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关系个人的生计、尊严和价值,是民生之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解决就业问题,不断创新思路,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对于近年来日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国家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就业。

   (3)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解决就业问题的理由。

 

 

 

 

 

 

 

       9题选题意图:海淀主观题没设计这部分知识,补充上。(东城2模)

 

材料三  美国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然而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2月17日奥巴马签署的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顺利放行了“购买美国货”条款。历史告诉我们,任何针对他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举措,不仅会损害对方,最终也会伤及自身。危机当头,重要的是各国携手共克时艰,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这也是4月初召开的G20伦敦金融峰会上各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

   (4)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为什么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10分)

 

 

 

 

10题选题意图:一个问题换角度考查,训练学生对熟悉问题的应变能力。海淀一模38题哲学一问的另一个角度设问。(东城2模)

材料一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矛盾的同时,以结构调整、增强发展后劲、实现产业升级为核心内容,其关键词就是“调整”。通过调整,提升和优化产业布局,为三年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使中国经济真正既大又强。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辩证法的知识,说明产业振兴规划为什么强调“结构调整”?(10分)

 

 

 

 

 

 

       11题选题意图:本题综合性较好,也是我们区没有考查的角度。(西城0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90521

面临的问题

企业采取(或应该采取)的做法

经济学道理

由于汇率变动,成本上升,利润减少

内部挖潜,采用现代管理方法,节约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产品遭遇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召回部分产品

研究国际相关的质量和产品安全认证标准,满足客户的要求。

面向市场,生产高质量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世界工厂”模式受到拷问

加大研发力度,开发自主技术品牌,停止低附加值、污染环境、资源高消耗产品的生产。

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80%以上产品主要销往欧美等市场,出口受阻

积极开拓其他海外市场,在外销的同时注重开发国内市场

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缺乏熟悉国际市场的高级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

利用国际人力资源成本下降的机会,从发达国家引进高端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企业经营者的业务素质、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对企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针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外向型生产企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简要说明“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4分)

 

 

 

 

 

   (3)企业应对问题的做法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哪些观点?(10分)

 

 

 

 

   (4)请从政治常识角度,谈谈政府应该如何为“企业在危机中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8分)

 

 

 

 

 

 

12题选题意图:本题重点梳理财政知识。(朝阳一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财政投资乘数效应是指政府财政投资支出的每1美元,通过市场可以形成大于1美元的对物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通过这一效应,适当的财政政策可以在应对短期经济波动和促进经济长期增长中发挥积极作用。

   (2)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通过财政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9分)

 

 

 

 

 

 

 

 

 

 

 

 

 

 

 

 

 

 

 

 

 

 

 

 

 

 

 

 

 

 

 

 

 

 

 

试题详情

汕头市金山中学2007-2008毕业考试高考最新模拟试题

理科数学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试题详情

2009年高考文综火热专题(5)

 

中国古代经济史

 

【学习目标】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概况,各时期的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其中经济政策、土地赋税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土地兼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缓慢发展是本专题的重点、难点。

中国古代经济史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考查视角具有综合化的趋向。如经济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同时侧重于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包括政策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作物品种的推广和引进、生产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如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汉初的休养生息、江南经济的发展、唐初经济繁荣的原因、两宋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明清时期的经济等。

 

【学法建议】

1.纵横梳理知识和扩展思维相结合

(1)掌握历代王朝经济发展的一般线索,如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注意既要从经济发展本身,又要从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作用方面寻找原因,多角度思考问题。如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影响着社会的治乱兴衰、社会形态的变化。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相应地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出现了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百家争鸣”;而诸如唐、明、清初期进行政策调整,促使经济恢复和发展,则体现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3)通过对具体史实的分析、归纳,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如中国古代各朝发展状况不同,但是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包括:政治稳定,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制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措施,改革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劳动人民的辛勤耕作等。

(4)通过细化某一知识内容,学会建立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掌握全面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方法。学习元朝的运河内容时,通过和隋朝的大运河进行比较,了解元代运河与隋朝运河的区别,元运河的开通,既解决了南粮北运问题,也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2.学科专题知识和跨学科综合知识相融通

以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为例,学习本专题时,首先要理清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其次注意其不同阶段的特征;第三掌握其演变规律;第四揭示说明的问题: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的反映;第五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可联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税费改革,理解税费改革体现的政治、经济、哲学原理。学习古代经济重心转移问题,可结合政治、地理因素进行考虑:受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江南多以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适宜在江南种植;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影响了农业生产;联系有关时事理解,在我国当前的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道理,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潜能开发】

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清史稿?食货志》、王戎笙《清代前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编制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材料二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说:“本朝门统一区域以来,于今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支用,其谋生焉能给足?”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有大臣建议垦荒,康熙帝说:“条奏官每以垦田积谷为方,伊等均不识时务。今人民繁庶,食众田寡,山地尽行耕种,此外更有何应垦之田,为积谷之记耶?”

──摘自《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这时,南北各地湖泊大多出现类似情况。

──摘自《清高宗实录》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康熙帝的两段言论反映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从上述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思路分析

该题以“康乾盛世”的人口问题为中心,以“人多地少”的矛盾为主线组织材料,以教育学生提高合理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的认识为目的,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理解材料、分析问题能力。要回答设问(1)和设问(3),须通过阅读表格材料和文字材料。概括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而分析原因;对原因的分析,要迁移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般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政府政策措施、经济发展等角度作答。设问(2)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概括。设问(4)侧重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古代人口增长现象。

答案  (1)顺治时人口少,康熙、乾隆时期人口激增。明末清初的战乱使顺治时人口减少。康乾时经济恢复和发展,人口迅速增长;摊丁入亩的实行,隐瞒人口的现象大大减少。(2)人口增长大大超过耕地的增长,造成“食众田寡”(或人多地少),康熙时人口和耕地的矛盾相当尖锐。(3)乾隆时普遍出现了“与水争地”的现象。人口过剩,无地可种,破坏生态平衡的盲目“围水造田”便发生了。(4)人口增长反映了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人口过度增长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实行节制人口和环境保护政策。

 

思维诊断

此题出现思维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1)不能从材料小最大限度地发掘有效信息。如对材料三,归纳不出“与水争地”的现象;(2)对原因的分析无从下手或归纳概括不全面,不能从影响历史事件发展的各种因素综合考虑;(3)对第(4)问不能用辩证的方法进行分析,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排除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水退一尺”则“占耕地一尺”;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分析经济现象;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事件。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知能达标训练】

试题详情

2009年高考文综火热专题(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

 

【学习目标】

本专题包括中外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还涉及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等基本内容。从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还可为经济史、文化史材料分析题的一部分,问答题一般不会侧重。能力的考查侧重于知识的再认、再现,对图表的解读、判断,对材料的分析、甄别等。相对于中国古代史内容的其他部分,对外关系史所占比例最小。但是,对外开放,通过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博采众长,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古代文化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在当今社会改革与发展中,越来越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比重也日渐增加。

 

【学法建议】

1.(1)理清中国古代各王朝和世界各国的关系,掌握中外交往不同时期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对双方的影响。(2)注意把零散的知识序列化、条理化,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如海上“丝绸之路”,经过西汉──唐朝──南宋──明清,经历了兴起──发展──衰落的过程,揭示了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由开放到逐渐封闭的过程,反映了封建政权由开放的政策到逐渐封闭的对外政策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从强盛到衰落的过程。(3)以某一王朝为线索,勾勒中外关系的概况、特点。如以明朝郑和下西洋为例,依据教材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过程及影响,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A.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的发展过程中考查郑和下西洋。明朝时期,对外政策具有两重性,郑和下西洋是政府行为,是主动外交,开放政策,但这跟宋元时期政府鼓励私人海外贸易相比,已经趋于保守和内向,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代特征在对外关系上的反映。B.郑和下西洋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外政治和外交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郑和下西洋,首先是政治上考虑,而不是从经济上考虑的,缺少持久的经济推动力。

2.如何理解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首先要了解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包含的两方面内容,即对外友好交往和抗击外来侵略;其次理清这两方面内容的具体概况;再次分析产生两种状况的原因(要从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根源入手分析);最后剖析两方面内容分别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1)发展方向:明清时期,对外关系朝着相反的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另一方面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甚至发展为大规模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2)具体表现:(略)。明清统治者逐渐实行海禁政策。(3)产生原因: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受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明清统治者没有强烈的对外贸易的需求;明朝中后期,海上形势逐渐严峻,倭寇骚扰、葡萄牙侵占澳门;俄国侵占雅克萨等地,明清统治者对外部世界的态度由对外开放逐渐闭关自守。(4)政策影响:明朝中期以后,封建统治者推行限制性外贸政策,虽然在当时对防止殖民侵略是必要的,但也直接妨害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增长,其消极作用是很大的。

 

【潜能开发】

例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向西传播的过程中,作出贡献最大的是    (    )

A.日本的遣唐使                             B.意大利的传教士

C.阿拉伯商人                               D.中国的航海家

 

思路分析

此题须逐一比较其差别。A项“日本的遣唐使”不合题意,因为日本在中国的东方,与向西传播关系不大;B项“意大利的传教士”明清时代才提及,而指南针、火药等在宋元时期已西传至欧洲。D项“中国的航海家”对四大发明的西传应该有贡献。但是唐朝时,中国的四大发明至少火药的广泛使用、活字印刷、指南针用于航海都未出现,因而西传之说无从谈起,即使有贡献,也不会是最大的。C项阿拉伯商人则不同。第一,阿拉伯人居住在西亚、中亚,位于中国与欧洲、非洲的中转站。第二,阿拉伯商人为谋取利益,奔走东西,实际上成为东西方联系的重要媒介,因而阿拉伯商人的贡献应是最大的。特别是教材对此有明确的叙述,指南针、火药及火药武器就是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故选C。

答案C

 

思维诊断

本题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主要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缺乏准确的记忆,无法在备选项中进行甄别;缺乏历史比较能力,四个选项都觉得有道理,不能断定哪一个为最主要因素。排除思维障碍的方法是: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技巧,如对程度式选择题的判定。

 

例2宋代中日贸易扩大的重要原因是    (    )

A.当时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

C.中日经济互补的需要                   D.纸币的出现

 

思路分析

本题通过向考生提供新情境──宋代中日贸易的扩大,考查考生对该现象出现的原因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从题目提供的备选项看,A项产生于明朝中后期,不属于宋代出现的历史现象,是明显错误的;D项中纸币在宋代虽已出现,但只是在四川地区,不能用于国际间的贸易,更重要的应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贸易扩大的需要产生纸币,而不是先产生纸币,然后才导致贸易的扩大;C选项“中日经济互补的需要”可以作为中日贸易的一个原因,但封建社会中,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无论是中国政府或日本政府,都没有从主观上要求扩大贸易,实现经济互补,故C项不是主要原因。再结合日本是一个岛国这一常识分析,就能认识到中日贸易扩大的重要原因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为中日两国的经济交往提供了客观条件。B选项正确。

答案B

 

思维诊断

解答[例2]时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是:没有将历史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宋代)进行分析,可能会误选A项;不能准确理解贸易的发展与纸币产生的关系,则有可能误选D项。排除方法:准确识记历史基础知识,把握每一时代经济发展的特征;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准确判断;把所学知识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比较鉴别,得出正确的结论。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知能达标训练】

试题详情

2009年高考文综火热专题(2)

近代列强侵华史

 

【学习目标】

本专题概括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及干涉的主要史实。其中涉及的主要知识内容有:(1)晚清政府统治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包括近代史前期列强的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中国边疆新危机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等;(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俄、英、日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3)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和美国“扶蒋反共”干涉中国内政等;(4)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干涉和封锁等。

列强侵华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部分。列强侵华的背景(包括目的和原因)、不平等条约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更是高考命题的焦点。预测本专题今后命题视角将以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为标尺,以列强侵华手段、特点为切入口,以列强侵华势力消长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为落脚点,进行中外历史综合性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尤其是从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综合的角度来设计试题。

 

【学法建议】

1.复习本专题时要能够把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大事放在世界史的大环境中去分析。如可结合世界近代史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的侵略扩张,认识中国近代史前期列强侵华的概括及阶段特征;并分析其不同列强侵华势力消长的原因及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2.复习列强侵华史,要以列强侵华的背景和所造成的影响为重点,特别是背景的把握。不仅要准确分析其原因,而且要能够运用哲学观点对其进行分类认识,把握其本质。

3.分析列强侵华的史实,应注意从宏观上把握,如可按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其中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史应作为重点,要注意从多角度分析其对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特别要注意如何认识殖民侵略的双重性问题。

4.关于列强在对华侵略过程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要抓住重点进行记忆、复习,不要面面俱到。可从不同的角度,采取分类归纳的办法,对其进行归类整理,然后再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综合记忆。如按照条约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开放通商口岸、割占领土、赔款、获得侵略特权等四方面进行归纳记忆。

 

【潜能开发】

例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

A.保护鸦片贸易                      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思路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背景的理解,属最佳型选择题,就是看选项中涉及到的目的中谁起决定的、支配的作用。保护鸦片贸易、割占中国领土都是为了保护市场和占领市场,因为英国工业革命后对外的一切活动都与抢占市场有关,所以说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最主要目的。本题出自于教材重点知识,能力要求也较高,代表了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

答案C

 

思维诊断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解题时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有二:一是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即直接原因──保护鸦片贸易,当作正确选项;二是没有把握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主要目的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这个阶段特征。避免此题失误的办法是:(1)提高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善于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尤其是国际背景下来进行分析。

 

例2概述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侵略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思路分析

本题属于一道纵向、大跨度、高概括的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阶段特征和概述、分析、归纳等多种历史阐释能力。解题时首先要注意概述二字,概述即概要叙述,它要求过程完整,顺序正确,要点齐全,文字简明精练,点到为止;其次,是要把握“19世纪末”这个时间要素,利用题目所给出的时空限制,分析概括列强侵华的主要表现;再次,是结合列强侵华的不同表现,根据归纳所造成的不同影响。最后根据题意,扣住侵华表现及其影响,分类进行综合概述。

答案(1)军事侵略: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2)经济侵略: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过去的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主要形式有政治性贷款、抢夺铁路建筑权、抢夺开矿权、在中国开设工厂等)。通过资本输出,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大了在华政治势力,并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政治侵略: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独立自主的地位进一步丧失;此外,美国还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骤,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思维诊断

回答此类题最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是:(1)不是根据题意进行概述,而是简单地罗列列强侵华的史实及影响;(2)不是从19世纪末的时空范围中去进行概括,而是不考虑时间限制,想到什么就答什么;(3)不是按照列强侵华的不同类型概括归纳其表现及影响,而是不分类型随意地去回答。纠正失误的办法是:(1)平时学习中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力争形成知识体系或知识网络;(2)解题时注意认真审题及构思,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中国最大的高考网站,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知能达标训练】

试题详情

上海市奉贤区2009年4月高考模拟考试

地理试题

(完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

本试卷全卷包括两大题:第一大题为选择题,请把答案写在下面的表格中。第二大题为综合分析题,所有考生应完成共同部分试题;选择部分分为A、B两组,两组试题分值相同;A组试题适合选择“地球和月球;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模块的考生,B组试题适合选择“地域分异规律;旅游资源”模块的考生;考生任选一组答题,但不能交叉答题,如果考生交叉答题,只对A组的应答进行评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