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779  215787  215793  215797  215803  215805  215809  215815  215817  215823  215829  215833  215835  215839  215845  215847  215853  215857  215859  215863  215865  215869  215871  215873  215874  215875  215877  215878  215879  215881  215883  215887  215889  215893  215895  215899  215905  215907  215913  215917  215919  215923  215929  215935  215937  215943  215947  215949  215955  215959  215965  215973  447090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试题详情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试题详情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试题详情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试题详情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试题详情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试题详情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试题详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试题详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试题详情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