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840  215848  215854  215858  215864  215866  215870  215876  215878  215884  215890  215894  215896  215900  215906  215908  215914  215918  215920  215924  215926  215930  215932  215934  215935  215936  215938  215939  215940  215942  215944  215948  215950  215954  215956  215960  215966  215968  215974  215978  215980  215984  215990  215996  215998  216004  216008  216010  216016  216020  216026  216034  447090 

1.给加点字注音:

澎湃(  ) 狂澜( ) 屏障( ) 一泻万丈( )

试题详情

3.尾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你能再举出你学过的一首诗来吗?

答:                  

试题详情

2.简要用两句话说一说颈联所写的内容。

 答:                                       

试题详情

1.颔联写了什么?

答:                              

试题详情

(五)课后练习与思考: 

1.在下边句中的通假字下面加点,并在句后括号里写上它所通假的那个字。 

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②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④将军身被坚执锐。() 

2把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手? 

②上()使外将()兵。 

③大楚兴,陈胜王()。 

④借()第令毋斩,而成死者固十六七()。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③皆刑()其长吏。 

3.复习课文,注意保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领会课文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前二课时我们分析了课文内容,了解了陈涉起义的原因,过程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这次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政,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也让读者了解了起义领袖敢于反抗,善于斗争,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那么课文在记叙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作为起义领袖的陈胜的性格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呢?本课时我们先来讨论这一问题。 

2.学生默读课文后,讨论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很多,一般通过人物的育行来表现。课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陈胜。从课文内容看,陈胜表达志向、谋划起义、发动起义等都是透过他的语言来表现的。可见识文主要是通过语言,尤其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纵观全文,陈胜参与对话的共有三次,第五段中,陈胜同其他佣耕者的对话,表现了陈胜的远大志向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精神。第2段中,陈胜同吴广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组织起义的谋略才智。他们对当前形势的正确分析、起义策略的确定、怎样制造舆论等都是通过对话表达出来的。第3段中,陈胜同成卒的对话,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充满英雄气概的起义领袖形象。可见保文就是通过人物对话把陈胜等人的性格极为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3.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 

;1)苟富贵,无相忘”。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①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②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名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④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4.文言文在表达上常出现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有些句子还形成了特有的固定形式。讨论下边句中加点词的 

义和用法: 

①项燕为楚将( [大将,名词)上使外将( )兵[率领,动词」公将( )鼓之[将要,副词] 

③以数谏故[ 因为,连词」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连词」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介词」祭以尉首(用,拿,介词) 

以上两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同,词性也不相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的意思,确定们不同的意义。再讨论下边句中成分省略情况:①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主语 介宾短语中的宾语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土气)衰,三(鼓)而(士气)竭。谓语 主语 谓语 主语 

③扶苏以数谏(上)故,上使(之)外将兵。宾语宾语 

④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宾语 介词 由以上4个例句可以看出,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句子是常见的,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为最多。理解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思补出。 

5.课后练习:①“故”的用法有。a.事,事故b.原因,缘故c.故意人所以,因此e.旧的。下边句子中的“故”属哪种意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公问其故()B.广故()数言欲亡 C.故(-)逐之D.以数谏故() 

②“为”的用法有:a.作为 b.认为. c.做,担任 d.是 e.向.替 f.因为 g.被。下边句中的“为”属哪种意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C.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D.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E为()坛而盟。F.自立为()将军。 

③在下边句中括号里补上适当的成分: 

A.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D.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E.守丞死,()乃入据陈

试题详情

(四)概括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试题详情

1.教师领读或由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吴广素爱人:一向。向来。广故数言欲亡:故:故意。亡:逃跑。陈胜佐之:帮助、协助。成死者固十六七:固:本来。十六七:十个里面有六、七个。从民欲也;顺从。为坛而盟:建筑。祭以尉首:用。将兵徇蕲以东;率领。车六七百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骑千余:古时一人一马为称骑。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陈涉乃立为王:于是被拥立。诸郡县苦秦史者:被……压迫的。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 

2、这段文字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以及建立农民政权的情况。可讨论如下问题: 

①陈胜、吴广是通过哪些步骤发动起义的? 

陈胜、吴广发动起义通过王个步骤:“并杀两尉”揭开了起义的序幕,接着发动群众参加起义,然后建立领导系统。“并杀两尉”选择了“将尉醉”的适宜时机,又设下激尉要杀吴广的圈套,使众人认为杀之有理。这又表现了起义领袖的机智。杀尉后陈胜当即号召群众起交,他先晓以利害,指出如不起义,只有死路一条。再提出“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激励众人立下雄心壮志,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尤其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道出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心声,显示了对起义胜利的坚定信心和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陈胜的这些话,说得慷慨激昂,激动人心,果然得到众人的热烈拥护和响应,起义队伍很快组织起来了。 

②起义发动后,起义队伍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起农民政权? 

起义发动后,起义军斗争矛头直指秦政权,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战斗中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建立了农民政权--张楚。究其原因,除起义领袖敢于反抗,胸怀大志,正确谋划,策略得当外,还有九百徒后的热烈响应,勇敢战斗。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秦的暴政逼得人民不得不反。“天下苦秦久矣”,深刻揭示了秦王朝对贫苦人民的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致使怨声载道,人心思变,使农民起义有着坚实的基础。三老、豪杰的话“伐无道,诛暴秦”就点明了起义的性质,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农民起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故而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很快就形成了法大的声势,不久农民政权也建立起来了。 

3.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这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记叙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是洋略结合。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对陈胜、吴广“并杀两尉”、发动群众等都详细描写,并把叙事和对话结合起来,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农民政权则略写,省去了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描写,因为从上文看来这已是情理中的事。记叙方法上的特点是,以侧面描写表现陈胜、吴广的功绩。借三老、豪杰的嘴,赞颂农民起义的功业,以诸郡县杀秦朝酷交响应陈胜,表现农民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拥护。 

试题详情

7.观全文,作者在安排材料详略上,有何特点?

详写了起义的准备发动的过程,略写了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的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才能突出表现陈胜的非凡才能。

试题详情

6.是起义的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

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的王侯齐观,便可见对他的功绩是肯定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