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862  215870  215876  215880  215886  215888  215892  215898  215900  215906  215912  215916  215918  215922  215928  215930  215936  215940  215942  215946  215948  215952  215954  215956  215957  215958  215960  215961  215962  215964  215966  215970  215972  215976  215978  215982  215988  215990  215996  216000  216002  216006  216012  216018  216020  216026  216030  216032  216038  216042  216048  216056  447090 

2.理由:王戎认为李树长在路边,而它结的果子很多,至今仍挂在树上(来来往往的路人都不摘)从而判断这是棵“苦李”树,推测果子是苦的,不能吃。所以他不与诸儿“竞走取之”。

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开始不信,“取之”尝了才相信,态度是由怀疑到佩服。

试题详情

1、这些词语营造了“融洽”、“欢快”的家庭气氛。这个家庭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试题详情

《咏雪》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大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大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道旁李树》

(西晋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他7岁时和几个小朋友(一道)游玩。他们看到路边(一棵)李树上长着许多果实,(几乎)把树的枝条都要压断了。几个小朋友争着跑去采摘李予,独独小王戎不去。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摘?”)工戎回答说:“树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果子,(方便人采而人们却不去采·,看来这果子一定不好吃),这一定是苦李吧!”(有人)拿个李子来尝一尝),果然是苦的。

《复裈》

韩康伯几岁时,他家里极其贫穷。时令已到“大寒”很冷的时候,只得到(一件)短袄(穿上),这还是他母亲殷夫人亲自缝成的。他母亲叫他拿着熨斗,对他说:“(你)暂且先穿上短袄,不久我再给你做件夹裤。”康伯说:“娘!(有短袄)就够了,不需要夹裤。”母亲问他是什么原因,他回答:“炭水在熨斗中,连带手柄(熨斗的把子)也热了;现在我已穿上短袄,连带下身也暖和了,所以不需夹裤了。”母亲对这个回答很惊奇,认为他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练习解答]

试题详情

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世说新语》以这样的风格著称于世,单以这两则论,它们在写法上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咏雪》交代事情的背景只用开头一句话,短短15字,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后面对“白雪纷纷何所似”的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了两个,主讲人对它们之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提出第二个答案的谢道韫的身份,这便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她的才情。第二则也是简洁地交代背景后,运用对话描写来表现七岁的王戎善于推测事理和沉着聪明。《复裈》里母子的对话也写得很简洁。

试题详情

《咏雪》可分三层。

第一层(首句):简洁交代“咏雪”的背景(共15字,涵盖了时、地、人、事)。

第二层(中间):写主要事件--咏雪。主讲人(谢太傅)出题考听众。

第三层(尾句):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赞美道韫的才气。

《道旁李树》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唯戎不动”):小王戎和众小儿在游玩中发现道旁李树果实茂盛时的不同表现(从对比中写王戎)。

第二层(“人间之”……末尾“取之信然”):事实证明王戎的推测(推理)是正确的。(王戎的答话中有逻辑推理的运用)。

《复裈》可分两层。

第一层(“韩康伯……故不须耳”,即前面4行):写韩康伯小时家庭十分穷困,母亲做成短袄给他,打算再给他做夹裤时,他体谅家庭和母亲婉言谢绝了。

第二层(最后一句):他母亲对这一点表示惊异,认为他是未来的栋梁之材。

试题详情

《咏雪》叙述东晋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谢氏家族浓厚的文化氛围,赞扬古代才女谢道韫的机智。

《道旁李树》通过王戎对道旁李树(采摘很方便)“多子”(果实多)而无人采摘这一情况的正确判断与推理,赞扬王戎年少聪明,善于开动脑筋,性格沉稳。

《复裈》通过记叙韩康伯小时婉拒母亲在生活艰难中再给他做夹裤的事,赞扬了韩康伯从小便懂得体谅家人美德;又能即兴用比喻说事,表现他的智慧过人。

试题详情

2、相关知识:

《世说新语》,南北朝时期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撰,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家。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刘义庆门下聚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刘孝标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齐永明四年(486)还江南,曾参加翻译佛经。该书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所作。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办法,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孝标征引繁富,引用的书达四百余种。后人注释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谔《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日本德川时代的学者著有几种《世说新语》注。还有马瑞志的英文译本、目加田诚等的多种日文译本和法文译本。

[整体感悟]

试题详情

1、关于作者: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官至衮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篇。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另有《幽明录》,今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神鬼怪异之事。

试题详情

俄而:一会儿。

欣然:愉快地。

信然:确实,这样不虚假。

笺疏:古书的注释,分条说明的文字。

内集:家庭集会。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未若:比不上。

数岁:几岁(指小时候)。

酷贫:极穷。

自成之:亲自把它(短袄)缝纫成。成之,使之成。

试题详情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