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7135  247143  247149  247153  247159  247161  247165  247171  247173  247179  247185  247189  247191  247195  247201  247203  247209  247213  247215  247219  247221  247225  247227  247229  247230  247231  247233  247234  247235  247237  247239  247243  247245  247249  247251  247255  247261  247263  247269  247273  247275  247279  247285  247291  247293  247299  247303  247305  247311  247315  247321  247329  447090 

2.有首歌里这样唱道:“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是啊,谁不是在大地母亲怀抱里出生、成长?谁没有承受土地的恩惠?安泰的故事预示人类离不开土地,女娲造人的神话说明了祖先对土地的崇拜,古代许多统治者开疆拓土就是为成就霸业,旅居海外的游子视故乡泥土为神圣,诸如此类的故事,数不胜数。如今,土地又被赋予了环境保护的意义,党中央又提出“我国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土地,哺育了人类,滋养着万物,也承载着崭新的时代意义。请以“土地”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试题详情

热点考点对接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告诉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否关注自然、善待自然,是关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事,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紧跟时代、是否具备现代意识的重要标准。对于一向重视在作文试题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中考命题者来说,是不会忘记这一写作题材的。这种命题思路,取材上呈现三种趋向:一是以植物为命题着眼点,比如2001年中考,陕西西安要求以“树”为话题写作,湖北恩施州要求以“花”为话题写作,青海要求以“绿”或“绿色”为话题写作;二是以动物为命题着眼点,比如2004年中考,青海西宁要求以“动物也是我们的好朋友”为话题写作;三是以其他类自然资源为命题着眼点,比如2002年中考,江苏徐州要求以“水”为话题写作,内蒙古呼和浩特要求以“环保,从我做起”为题目写议论文。对于这一主题的写作,一些同学在脑海里没有足够写作素材的情况下,贸然去写议论文或说明文,结果出现内容空洞、论证不力的问题,值得大家注意。

满分作文展示

村边,那一条小河

四川宜宾一考生

太阳刚一露脸,帆就来到河边,坐在河堤上,静静地凝视着这条熟悉而又陌生的河。

   这条河娴静得像一位抚琴而思的少女。在帆的注视下,少女忽然害羞了,浮出一抹红霞。

    那只是帆记忆中的河,她时常出现在帆的沉思与梦境里。望着眼前污浊的河水,帆的心悸动了一下。记忆便随河水流淌出来。

   夏夜,鸣蝉几只,蛙声一片。劳累了一天的爸把孩提时的帆扔到河里。他像一条鱼儿,立刻鲜活起来。帆浮在银波里,数着星星,任清凉的河水“哗哗”地抚摸他,水草跑过来缠着他,追他玩。更有趣的是,他趴在水底,睁开眼睛,数得出水里的鱼儿。月光下,鱼儿的眼睛一闪一闪,像天上的星星,地上的火虫。

   “毒鱼!”“快去捡鱼呀!”帆气喘吁吁地跑到河边,看见河变成一座流动的坟场。苗条的白条子,肥胖的鲫鱼,大头的鲤鱼……它们挺着肚皮,鼓着眼睛浮了一大片。一夜之间,河老了,像一位老妇人。一闭眼,帆就能听到河的呻吟,鱼的哭泣……

小时的帆是一位钓鱼高手。放学了,帆便跑到菜地里,逮几只菜青虫,或拍几只苍蝇,挖几条蚯蚓。然后跑到河里,穿上诱饵,“刷、刷”,修长的竹竿在空中划出青色的弧线,发出好听的响声,白光一闪,一只白条子便上钩了。还有花翅,花枝招展的,打扮得像一位小姑娘。

……

   坐在堤上的帆又闻到一股异味。

   “又死鱼了!”

   “鱼都死绝了!”

   帆身子一抖,像触了电。

   鱼死了一河,睁眼的,没睁眼的。河水乌黑,荡漾着腐臭的气息。水草疯长,张牙舞爪的。水鸟的哀啼一直留在帆的记忆里。

   河堤上,几根粗大的排污管。堤外,几座厂房,几根烟囱,几股浓烟,一片机器的隆隆声。堤边,成片的漂亮洋楼。

   小村富起来了。

   小镇也富起来了。

   ……

   坐在河堤上,帆的心又痛起来了。那是一条美丽的河哪!她从远处的群山泻下来,流过了帆的村庄,跑向绿色的田野,最后汇入了长江。可如今……

   帆想得很多。

   蓝天黑了。群山秃了。土流失了。水变质了。鱼儿消失了。

   ……

   望着流逝的河水,帆很想圆到童年,甚至想变成一条小鱼,游在清净的河里、湖里、大海里。

   东边的朝霞,红得像血。

精彩片段采撷

◆于幽静的院落里,夏日的清风徐徐从耳际拂过。碧绿的瓜叶也随之轻轻地跳跃着,隐约露出身下肥嫩水灵的黄瓜。突然间,我惊诧于如此肥硕的瓜果,何以悬于如此纤弱的藤蔓之上,还能如此茁壮地成长?走近了,我看到了盘结在瓜身上的坚韧的青藤,还有瓜身上一道道的被青藤勒出的伤痕。感叹瓜果如此亏待自己的同时,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我伸手一根根地拨开青藤,当最后一根青藤离开瓜身时,我听到的却是瓜坠入土中的一声闷响。我愣住了:原来以为青藤是瓜们成长的束缚,却不知它才是生命的支柱;原本以为那是无知的自虐,却不料那才是对自己的善待。

(湖北武汉一考生《勒着青藤成长》)

   ◆在远古时代,地球就像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绿阴如盖的大地,是她美丽的肌肤;浩瀚无垠的大海,是她美丽的衣裳;交错分布在她周身的江河湖泊,是她日夜奔腾不息的血管。亿万年来,正是由于她一直用自己的乳汁滋润着人类,才让我们有了赖以生存的家园。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进入21世纪后。这一切就在悄悄地发生改变。

           (湖南益阳一考生《关心》)

   ◆团团黑黑的硝烟还围绕在你的身边吗?轰的飞机还盘旋在你头顶上的那一片天空吗?哦,伊拉克女孩,你那双纯洁的双眼噙着泪水,你无助的眼神充满了恐惧。你在想什么?

   是在想爸爸妈妈吗?你多想他们呀,你是在怪他们心太狠,扔下你一人孤零零的吗?不,女孩,是那罪恶的子弹夺走了他们,夺走了你亲爱的爸爸妈妈。他们飞向了那美丽的天国,但他们又何尝不想留下来陪你?

   是在想那只可爱的小猫吗?小猫多温驯呀,它才出生没多久,全身洁白,好可爱呀。可是,小猫呢?那只唯一能带给你慰藉的小猫呢?它已成了硝烟的殉葬品。

   是在想那曾经美丽的故乡吗?家乡多美啊,潺潺的流水叮咚响,鸟儿在枝头唱着欢乐的歌儿,花儿在风中跳着迷人的舞蹈。可是现在,展现在你眼前的却是一片片废墟,一幢幢摇摇欲坠的房子,一棵棵烧焦的树木。这还是那美丽宁静的家园吗?小鸟呢?花儿呢?溪水呢?

(江西一考生《今夜星光灿烂》)

写作借鉴与创新

要写出人类是如何与大自然相处,是怎样对待山水草木、鱼虫鸟兽,实在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要想出新出彩,就要形象地写,具体地写。你看,《村边,那一条小河》一文中,小作者详细地写出村民毒鱼、捡鱼的经过,让读者如临其境。事情虽小,但是很能说明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和破坏,具有以小见大的效果。写具体,写形象,就要从小事情入手,从具体场景入手。 

   将两个相对立的行为、态度、效果等进行对比,可以使双方互相衬托,从而让读者感受到善的更善,恶的更恶;美的更美,丑的更丑,收到鲜明的艺术效果。如果你仔细看看,会发现上述例文和片段中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村边,那一条小河》作者巧妙地引出主人公记忆中河水清澈的景象及其带来的快乐,并将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置于迅速耸立的成片洋楼旁边,有力地强化了主旨,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人们,为什么发展经济就必须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勒着青藤成长》片段中,将青藤被拨开前后的黄瓜的境况进行对比,从而引出了作者的哲思;《今夜星光灿烂》片段中,将战争前后的家园进行对比,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这些文章和片段的对比点找得好,因而有效地强化了文旨。

拓展训练设计

1.生活中,不少人都养了宠物,比如猫,比如狗,比如小鸟,等等。你经历或见过这方面的事吗?你对此怎么看?请以“宠物”为话题,自选文体,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500字以上的作文。

试题详情

3.你的家乡--它可以是指你所在的乡镇,也可以是指你所在的区县,还可以是指你所在的城市,甚至是指你所在的省份--都有哪些美丽的风景?你用心观察过吗?请以“家乡风景”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说明: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试题详情

2.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时移景换,各尽其美。有人欣赏春天的生机盎然,有人称赞夏天的热情似火,有人夸奖秋天的满目金黄,有人感念冬季的纯洁美丽。亲爱的同学,请拿起笔来,以“我眼中的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或四季)”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试题详情

9.设计实验举例

例11 利用手头的常用仪器,粗略测定玩具手枪子弹射出时的初速度。除玩具手枪外,所给的测量仪器为:⑴只有秒表;⑵只有米尺。

解:

(1)若只有秒表,可如图(a),将玩具手枪从地面竖直向上发射子 弹,用秒表记下从发射到子弹落会地面所用的时间t,则子弹上升的时间为t/2,故子弹初速度v0=gt/2。

   (2)若只有米尺,可如图(b),将玩具手枪子弹从某一高度处水平射出,用米尺测量射出时离地面的高度h和水平射程s,则子弹初速度

例12 某同学在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所用的钩码每只的质量都是30g,他先测出不挂钩码时弹簧的自然长度,再将5个钩码逐个挂在弹簧的下端,每次都测出相应的弹簧总长度,将数据填在了下面的表中。(弹力始终未超过弹性限度,取g=9.8m/s2)

(1)试根据这些实验数据在右图给定的坐标纸上作出弹簧所受弹力大小F跟弹簧总长L之间的函数关系图线,说明图线跟坐标轴交点的物理意义。

(2)上一问所得图线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该弹簧的劲度k是多大?

解:

(1)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的点,基本上在同一条直线  上。可以判定FL间是一次函数关系。画一条直线,使尽可能多的点落在这条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均匀地分布在直线两侧。该图线跟横轴交点的横坐标表示弹簧的原长。

(2)图线的物理意义是表明弹簧的弹力大小和弹簧伸长量大小成正比。由可得k=25N/m。

试题详情

8.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1)摆长的测量:让单摆自由下垂,用米尺量出摆线长L/(读到0.1mm),用游标卡尺量出摆球直径(读到0. 1mm)算出半径r,则摆长L=L/+r

(2)开始摆动时需注意:摆角要小于5°(要保证做简谐运动,不要使摆动成为圆锥摆)

(3)从摆球通过最低点时开始计时,测出单摆做50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算出周期的平均值T

(4)改变摆长重做几次实验,计算每次实验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再求这些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

例9一组同学在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正确的操作方法,测定了6组摆长L和周期T的对应值。为了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4位同学提出了4种不同的方法:①从测定的6组数据中任意选取1组,用公式g=4π2L/T 2求出g作为测量值;②分别求出6个L值的平均值和6个T值的平均值,用公式g=4π2/2求出g作为测量值;③分别用6组LT的对应值,用公式g=4π2L/T 2求出6个对应的g值,再求这6个g的平均值作为测量值;④在坐标纸上作出T 2-L图象,从图象中计算出图线的斜率K,根据g=4π2/K求出g作为测量值。

   你认为以上4种方法中,错误的是哪一种____(填代号即可),其余正确方法中偶然误差最小的是哪一种______(填代号即可)。

解:错误的是②,因为LT之间不是一次函数的关系。偶然误差最小的是④,因为偶然误差总是有时偏大有时偏小。而描点后画线时要求尽可能多的点在该直线上,其余点尽可能均衡地分布在该直线两侧,实际上是把偶然误差减小到最小了。

例10某同学在家里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但没有合适的摆球,他找到了一块大小为3cm左右,外形不规则的大理石块代替小球。他设计的实验步骤是:

  A.将石块用细尼龙线系好,结点为M,将尼龙线的上端固定于O

  B.用刻度尺测量OM间尼龙线的长度L作为摆长

  C.将石块拉开一个大约α=30°的角度,然后由静止释放

  D.从摆球摆到最高点时开始计时,测出30次全振动的总时间t,,由T=t/30得出周期

  E.改变OM间尼龙线的长度再做几次实验,记下相应的LT

  F.求出多次实验中测得的的平均值作为计算时使用的数据,带入公式求出重力加速度g

   ⑴你认为该同学以上实验步骤中有重大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为什么?

   ⑵该同学用OM的长作为摆长,这样做引起的系统误差将使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还是偏小?________。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摆长无法准确测量的困难?

解:

(1)B(摆长应从悬点到大理石块的质心)、C(摆角太大,不能看作简谐运动)、F(必须先分别求和各组LT值对应的g,再取所求得的各个g的平均值)。

(2)小。设两次实验中摆线长分别为L1L2,对应的周期分别为T1T2,石块质心到M点的距离为x,由可解得

试题详情

7.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本实验要求验证自由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图示纸带的左端是用夹子夹重物的一端。

(1)要多做几次实验,选点迹清楚,且第一、二两点间距离接近2mm的纸带进行测量。

(2)用刻度尺量出从0点到1、2、3、4、5各点的距离h1h2h3h4h5,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等于该段位移内的平均速度”,算出2、3、4各点对应的即时速度v2v3v4,验证与2、3、4各点对应的重力势能减少量mgh和动能增加量是否相等。

(3)由于摩擦和空气阻力的影响,本实验的系统误差总是使

(4)本实验不需要在打下的点中取计数点。也不需要测重物的质量。

例8在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某同学按照正确的操作选得纸带如右。其中O是起始点,ABC是打点计时器连续打下的3个点.该同学用毫米刻度尺测量OABC各点的距离,并记录在图中(单位cm)。

(1)这三个数据中不符合有效数字读数要求的是_____ ,应记作_______cm。

(2)该同学用重锤在OB段的运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他用AC段的平均速度作为跟B点对应的物体的即时速度,则该段重锤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_______,而动能的增加量为________,(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重锤质量用m表示).这样验证的系统误差总是使重力势能的减少量_______动能的增加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另一位同学根据同一条纸带,同一组数据,也用重锤在OB段的运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不过他数了一下:从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一个点O数起,图中的B是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9个点。因此他用vB=gt计算跟B点对应的物体的即时速度,得到动能的增加量为______,这样验证时的系统误差总是使重力势能的减少量_______动能的增加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 (1)OC,15.70

(2)1.22m,1.20m,大于,v是实际速度,因为有摩擦生热,减少的重力势能一部分转化为内能;

(3)1.23m,小于,v是按照自由落体计算的,对应的下落高度比实际测得的高度要大。

试题详情

6.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1)斜槽末端的切线必须水平。

(2)用重锤线检验坐标纸上的竖直线是否竖直。

(3)以斜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

(4)如果是用白纸,则应以斜槽末端所在的点为坐标原点,在斜槽末端悬挂重锤线,先以重锤线方向确定y轴方向,再用直角三角板画出水平线作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5)每次小球应从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6)由描迹法得到小球平抛的轨迹,从轨迹上任何一点的横纵坐标都可以计算出该平抛物体抛出时的初速度。

(7)若用闪光照相来研究,所得到的照片上相邻小球间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利用这一 结论和运动分解的知识,可以求小球平抛的初速度,也可以求小球在任何一个位置的瞬时速度。

例7.如图所示,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中,某同学按要求描绘出了小球做平抛运动过程中的三个点ABC,并利用刻度尺量出了三点的坐标依次是A(0.369,0.112)、B(0.630,0.327)、C(0.761,0.480),单位为m 。又称得小球的质量为20g,试计算小球平抛的初动能EK

解:小球的初速度,因此初动能,带入数据后得:EK1=0.0596J,EK2=0.0594J,EK3=0.0591J,因此初动能的平均值为EK=0.0594J

试题详情

5.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1)每次入射小球都应该从斜槽轨道的同一位置开始自由下滑。

(2)被碰小球的位置必须与入射小球等高,其中心与斜槽末端的水平距离恰好是小球半径的2倍。

(3)由于v1v1/v2/ 均为水平方向,且两球的竖直下落高度相等,所以它们飞行时间相等,若以该时间为时间单位,那么小球的水平射程的数值就等于它们的水平速度。在右图中分别用OPOMO /N表示。因此只需验证:m1žOP=m1žOM+m2ž(O /N-2r)即可。

(4)必须以质量较大的小球作为入射小球(保证碰撞后两小球都向前运动)。

(5)小球落地点的平均位置要用圆规来确定:用尽可能小的圆把所有落点都圈在里面,圆心就是落点的平均位置。

(6)所用的仪器有:天平、刻度尺、游标卡尺(测小球直径)、碰撞实验器、复写纸、白纸、重锤、两个直径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圆规。

(7)若被碰小球放在斜槽末端,而不用支柱,那么两小球将不再同时落地,但两个小球都将从斜槽末端开始做平抛运动,于是验证式就变为:m1žOP=m1žOM+m2žON,两个小球的直径也不需测量了(但必须相等)。

例6 在“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中,仪器按要求安装好后开始实验,第一次不放被碰小球,第二次把被碰小球直接静止放在斜槽末端的水平部分,在百纸上记录下重锤位置和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依次为OABC,设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的质量依次为m1m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第一、二次入射小球的落点依次是AB

B.第一、二次入射小球的落点依次是BA

C.第二次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将同时落地

D. m1 AB= m2 OC

解:最远的C点一定是被碰小球的落点,碰后入射小球的速度将减小,因此选B;由于被碰小球是放在斜槽末端的,因此被碰小球飞出后入射小球才可能从斜槽末端飞出,两小球不可能同时落地;由动量守恒得m1 OB= m1 OA+m2 OC,选D。答案是BD。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