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739  747  753  757  763  765  769  775  777  783  789  793  795  799  805  807  813  817  819  823  825  829  831  833  834  835  837  838  839  841  843  847  849  853  855  859  865  867  873  877  879  883  889  895  897  903  907  909  915  919  925  933  3002 

2009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训练――函数

试题详情

台州市200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考试题

2009.4

命题:李俊成(温岭中学) 徐林建(玉环实验学校)  林日掌(台州中学)

李爱飞(天台中学)  孙仁贵(台州一中)      王武军(路桥中学)

审题:康同杰(台州一中)  王连飞(黄岩中学)      王明山(回浦中学)

注意事项:

1.  本卷共10页,两大题,41小题,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用蓝、黑色水笔书写答案,考试结束只需将答案纸交回.

试题详情

第21课  史学

大同中学  姚军

[教学目标]

    1.了解史学的起源、传统历史著作的编撰体例;知道希罗多德、司马光以及布罗代尔的历史地位与贡献;了解《历史》、《资治通鉴》、年鉴学派史学研究的概况与各自的特点。

2.通过考察三位史学家的治史历程片断,引导学生理解他们编撰、研究历史的特点,进而感受其治史精神与态度。通过比较传统史学与新史学在研究领域、方法、基本理念上的不同,认识新史学,特别是年鉴派史学的历史贡献。

3.师生共同探讨史学的起源、三位史学家与他们的著作及史学流派,感受人类保存、编撰、研究历史的目的:记录人类的文明、智慧、教训与经验,照亮人类走过的印迹,指点人类前行的方向;同时,通过了解史学家们编撰历史的艰难历程,感悟其中的精神:自由的精神、求真的态度以及伟大的智慧。

[重点与难点]

重点:希罗多德、司马光的治史精神。

难点: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的特点差别。

说明:

1.希罗多德被称为“历史之父”,所撰《历史》一书取材广泛、史料充实,涉及希腊以外的历史,书中种族偏见较少,重视东方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该书叙事生动形象,写人栩栩如生,文章流畅可颂而有韵致,且开创历史叙述体这一叙史体例;司马光与助手们历时19年严谨而章法分明的修撰《资治通鉴》,这种严谨的修撰精神难能可贵,《资治通鉴》成为中国历史上编年体史书的巅峰之作,司马光撰书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史官文化的传统,故为本课重点。

2.从剖析新史学的代表――年鉴学派入手,通过布罗代尔的三个时段论的讲授,比较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特点的差别及其社会背景,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它依靠人的记忆、文字的记载和实物的遗存传承后代。引起学生思考:最早的历史是如何世代相传的?(联系文明产生前的社会生产实际)

(1)口耳相传。

 

这些内容往往是一些给当事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自然现象,往往出现在以后的神话故事中,比如自然灾害。(见材料一)

(2)结绳记事、刻木记事。

口耳相传难以保证信息的完整和准确,原因是叙述者的表达能力、听众的记忆和复述能力都会影响传播的效率。古人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遇到他们认为对于本部落、本民族、本人非常重要的事情,就会依靠一些简单的辅助手段进行记忆,结绳记事、刻木记事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史料可以说明:如《庄子》中说:“民结绳而用之。”《周易正义》中说:“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刻木记事历史上有很生动的记载。(见材料二)

(3)绘画记事。

与口耳相传相比,绘画记事更进步了,严格地说,符号与图画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不同的是,符号尽管形式简单,却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而图画可以相当复杂,却很直观。国内外许多考古都发现了先民用天然的矿物或植物性颜料画在岩石上的壁画。这些壁画传递了某种信息,包括打猎以及宗教等方面。

在分析上述问题时,应该提请学生注意结绳、刻木、绘画记事都是人类在发明文字之前寻求用符号记载历史的尝试。

2.讲授传统史学编撰体例及其个案。

(1)历史的概念。

文字出现后,人类开始使用这种成熟的符号记载过去的事情,研究人类过往的物质、精神文明,“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纪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史学,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科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1]

以上列出概念,让学生明晰:不是过去所有发生的事情都能成为历史记载的对象,而是经过史学家筛选的信息才成为历史记载的对象,另外历史学不仅研究如何记载过去发生的事情,还包括对人类过往经历的研究与反思。

(2)传统史学的编撰体例。

提问:人类记录历史的形式有哪些呢?

古代世界各国的史书,大体采用三种体例,即:以年代为中心的历史编年体,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传记体,以事件为中心的历史叙述体。

(3)讲授西方传统史学的源头:希罗多德与《历史》。

结合课本简单介绍希罗多德的生平。教师与学生一同讲述希罗多德撰写《历史》的过程。

希罗多德广泛搜集了官藏的档案文献、雄辩家滔滔不绝的演说词、世间广为流传的“贤者名言”以及神托所的宗教文献等。可以突出讲述其亲身采访和实地调查的情况。对此,可以同司马迁写《史记》遍访秦时故人相比照。

引发学生思考希罗多德亲身采访、实地调查的目的是什么?希罗多德研究历史的闪光点何在?

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验证了某些事实的可靠性,这种探究的精神,为不少希腊罗马史家所效法,为日后许多严肃的西方史家所继承。另外,希罗多德也很注意对史料进行鉴别和批判,如课本中所写他对“涅乌里司人会变狼”传闻的批判。(另有事例见材料三)可以提问学生,这又说明了什么?体现了希罗多德对读者的负责精神,更说明他是一位态度严肃的学者。有时间还可以说说《历史》一书涉及东西方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说明希罗多德有“世界史”的眼光。

(4)讲授中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与编年体史书的辉煌成就:《资治通鉴》。

结合课本简单介绍司马光的生平,并介绍《资治通鉴》的历史地位,中国古代编年体史著的巅峰,让学生关注整个编撰过程。

可见司马光与他的助手工作有条不紊,治史很有毅力,更重要的是有一种求真的精神,严谨的态度。

让学生关注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作用,可与中国传统史书的作用联系起来思考。

资治之用。用司马光的话就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这也说明了司马光选取材料的标准:“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这样一来,固然体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的作用,却也使中国历史的泛政治化倾向更为严重,此后,所有的史书都是以“资治”为中心,只能根据政治统治的实际需要来取舍史料、解释史料,按照统治者所认可的价值评判来撰写历史,历史的唯一作用就是为统治者总结经验、提供教训,历史学家从此成为专制王权的附庸。

(5)小结传统史学研究的特点。

研究对象:政治、军事、外交、英雄人物;研究方法:史料考证、重在叙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借鉴其他学科不多。

3.讲授布罗代尔为代表的新史学。重在剖析三个时段的理论。

(1)布罗代尔为代表的年鉴学派,重在讲授三个时段的理论。

教师应该浅显地解释三个时段的理论,并指出年鉴学派开拓了历史研究新的广阔领域以及运用史料资源的大幅度拓展。

可以通过布罗代尔某本著作的行文结构来讲,如将布罗代尔著作的目录作为材料,很能够说明问题,比如《菲利浦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的目录清晰地显示着布罗代尔三个时段理论的写史风格。

(2)分析新史学的特点。

研究对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方法:注重各种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的运用,重在解读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多学科交叉、综合普遍存在。

与传统史学特点可以连成一个表格,在本课结束之前引导学生完成,传统史学与新史学的特点差别就一目了然了。

(3)结语。随着历史本身的发展,人们对于历史学本身的功用的看法也在不断地改变,但是人们记载、研究历史的传统不会丧失,因为人类的记忆并不属于过去,而是关乎未来。

以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卡尔《历史是什么》一书中话结束本课:“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的永无止境的回答交流。”[2]

[资料附录]

材料一:由于先民几乎都受到过洪水的威胁,所以在不少民族的早期历史中,都有大洪水的故事流传下来。公元前1990年左右在西亚的闪族人中形成的史诗《吉尔伽美什》,记载着一对老夫妇在上帝决定发洪水毁灭整个人类前躲入一艘方舟中幸免于难;中国的大禹治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葛剑雄、周筱谟《历史学是什么?》,P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材料二: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卷一?《蛮俗门》中记载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作者在精江府灵川县(今广西灵川县)做官时,有瑶人手持木契来告状。木契刻一道大的刻痕,其下有数十道小的刻痕,又刻一箭头,上有火烧痕迹,并钻了十多个小孔,穿上稻草打结。周去非不解其意,请人翻译才明白,大小的刻痕指仇人及其带领的部下,箭头表示仇人用箭射我,火烧痕迹是表示十万火急,十多个小孔并穿上稻草指希望仇人赔偿十余头牛。

――葛剑雄、周筱谟《历史学是什么?》,P12,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材料三:当时又有一个颇为流行的说法,说波斯大王薛西斯乘船归国,海上遇到狂风暴雨,全船人危在旦夕,此时掌舵的腓尼基人说唯一得救的办法是把一部分人扔到大海里去。薛西斯这是要波斯人表示对他的爱戴,于是有许多波斯显贵纷纷投海自尽,以表示对国王的忠心。后来船到码头,波斯大王下令赏赐舵手一顶金冠,因为是他救了国王的身家性命,但由于他是许多波斯人丧身,因而又下令将他斩首。对此,希罗多德说,在这样紧急的关头,国王只会叫波斯人下到船舱,并把那些相等数量的腓尼基浆手投入海里,而不会与之相反。

――张广智、陈新《西方史学史》,P1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板书设计]

 

传统史学

新史学

史学家

中国:司马迁、司马光

西方:希罗多德

西方:布罗代尔(年鉴学派)

代表作(或主要理论)

《史记》(司马迁)

《资治通鉴》(司马光)

《历史》(希罗多德)

布罗代尔:“历史时段论”

研究对象

政治、军事、外交、英雄人物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体地研究历史

研究方法

史料考证、重在叙史

注重各种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的运用,重在解读历史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借鉴其他学科不多

多学科交叉、综合普遍存在

                             历史编年体

传统史学著作主要编写体例     历史传记体(纪传体)

                             历史叙述体(纪事本末体)

[训练设计]

材料一:叙事史是最古老的一种历史,虽然历史科学已经提出更高的问题,但这种叙事史永远不会被废弃,永远不会死亡,它存在的理由就是它能够满足永远存在的需要。

――汤普逊《历史著作史》P30,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材料二:我的责任是报道人们所说的一切,但我自己并不一定相信这些事是真实的。――我的这项声明,适用于我的全部著作。

――希罗多德《历史》P525,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问题:

1.为什么说“叙事史是最古老的一种历史”?

希罗多德在西方史学史上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而其所著《历史》一书承袭了此前爱奥尼亚散文纪事家的传统,在体例、内容上自成一格,表明古希腊乃至西方历史学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历史》一书系“历史叙述体”,因此汤普逊说“叙事史是最古老的一种历史”。

2.为什么希罗多德要把不一定相信是真实的事件写在著作中呢?

希罗多德对历史采取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之所以记录下自己表示怀疑的史事,是为了给后人证实、研究提供珍贵的史料,这种批判求真的精神赋予史学庄严高贵的品质,使后世治史者仰慕不已。

[课件]

见附件。

 

 

[1] 引自《历史学是什么?》,P72,葛剑雄、周筱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引自《历史是什么》,P25,[英]爱德华?卡尔著,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试题详情

台州市200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考试题

2009.4

 

命题: 陈伟丽(路桥中学)   应福贵(仙居中学)

审卷:李继选(台州一中)

 

参考公式:

球的表面积公式                棱柱的体积公式V=Sh

                                  

球的体积公式                       其中S表示棱柱的底面积,h表示棱柱的高

 其中R表示球的半径                        棱台的体积公式                                                                                                   

棱锥的体积公式  V =Sh                   其中S1, S2分别表示棱台的上底、下底面积,

                                           h表示棱台的高       

其中S表示棱锥的底面积,h表示棱锥的高     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

                             

试题详情

2009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立体几何(一)

试题详情

2009年高考阅读理解分析指导(一)

考点一 主旨大意题

在高考阅读理解中,主题概括类试题的考查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也是《英语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考生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通过阅读掌握了文章的主题,才能正确理解文章,进而根据文章的事实细节推测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主旨大意题主要考查学生把握全文主题和理解中心思想的能力。根据多年的备考及高考实践,这类题目考察的范围是:基本论点、文章标题、主题或段落大意等。它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能较好地运用概括、判断、归纳、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对文章进行高度概括或总结,属于高层次题。

选择“主题”旨在考查考生是否掌握了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旨,通常用词、短语或句子来概括。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 What is the main / general idea of this text?

2. What is mainly discussed in this passage?

3. What is the text mainly about?

4. This text mainly tells us ________.

5. This passage mainly deals with _________.

6.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may be best expressed as_________.

选择“标题”则是让考生给所读的文章选择一个合适的标题。通常标题由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充当,用词简短、精练。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 What would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 most suitable title for this text?

3. The best / most suitable title for this text would be ________.

4. The topic of this passage is _________.

不管是选择“主题”还是选择“标题”,实质上都是要求考生从整体上理解语篇内容,找出贯穿语篇的主线;不管是何种体裁的文章,总是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的。在试题设计上,3个干扰项内容一般在文章里或多或少都有涉及,但并非主要内容,需要注意甄别。

下面具体分析此类题目的解题技巧:

试题详情

台州市200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考试题

数  学(理科)     2009.4

 

命题:陈传熙(玉环县玉城中学)   许彪(台州中学) 

审卷:李继选(台州一中) 

注意:本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请考生将所有题目都做在答题卷上.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互斥,那么                     棱柱的体积公式

                        

如果事件相互独立,那么                 其中表示棱柱的底面积,表示棱柱的高

                          棱锥的体积公式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恰好              

发生次的概率是,               其中表示棱锥的底面积,表示棱锥的高

其中表示在一次试验中事件发生的概率       棱台的体积公式

球的表面积公式                       

球的体积公式                         其中分别表示棱台的上底、下底面积,

 其中表示球的半径                           表示棱台的高

 

试题详情

2009届高考数学二轮专题突破训练----数列

试题详情

台州市200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考试题

2009.4

命题:於利民(黄岩中学)  周伟军(台州中学)  陈均辉(温岭中学)

张敏(天台中学)    肖连刚(台州中学)  胡丹艳(温岭中学)

审题:吴章法(台州一中) 君瑞(市教研室) 陶晨(台州一中)

注意事项:

1.本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用钢笔或圆珠笔书写答案,第Ⅰ卷、第Ⅱ卷答案必须填在答案纸上。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Cl-35.5  Fe-56  Br-80 

第Ⅰ卷 (选择题   共21题,126分)

试题详情

第20课  文学

大同中学  姚军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的起源及其早期表现形式,知道以下中外著名作家的主要生平与作品简介:屈原、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了解他们在人类文明史上的贡献。

2.启发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探究文学起源的若干问题,培养学生合理推论的能力;从中外文学家个案入手,师生共同探究文学家所处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人生遭遇,从历史的角度理解文学家的作品。

3.师生共同谈论文学家及其作品,使学生感受文学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寄托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文学探讨人性、惩恶扬善,文学鞭挞社会罪恶,文学寄托了人类美好的理想。

[重点与难点]

重点:屈原、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的文学成就及其历史背景。

难点:从个案入手剖析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之间的重要关系。

说明:

1.课文以屈原、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为个案剖析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文学,因其具有代表性:其一,三位文豪的作品带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烙印;其二,三位文豪代表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流派。所以,了解三位文豪的文学成就及其历史背景为本课重点。

2.通过对三位文豪所处历史背景、人生履历、文学作品的了解,使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个性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之间的重要关系,从中领略人类精神活动的无穷创造性,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随机询问学生喜欢的文学作品,并请他们谈谈喜欢的理由。由此引出文学对于人类社会意义的话题,提出课题。

2.讲授“文学的起源”。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如果仅仅就课文的三个目展开讲述,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此需要增加一个环节,与学生共同探讨文学起源的若干问题,以说明文学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生产提高,语言、文字成熟发展,人类审美意识进步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思想、宗教意识等。

提问:文学是如何出现的?早期文学作品的主要题材有哪些?对于该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展开设问。

(1)“文学”的出现需要哪些历史条件?

利用已学知识和个人经验,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应该能大体解决这个问题:语言、文字的发展、成熟为文学的出现提供了表达符号的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从事精神财富创造提供了物质条件,人类审美意识的进步等。(见材料一)由此可知,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文学也就萌芽、诞生了。

(2)最早的文学作品的题材有哪些?

歌谣与神话。歌谣是民众日常生活中不断产生的,《诗经》中就有许多留存,如《七月》,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农事歌谣之一。神话是原始人类的综合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是他们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的愿望表达。中外都有许多神话题材的早期文学作品,如古希腊的神话、中国的《山海经》中的神话、印度的《黎俱吠陀》等。(见材料二)

(3)早期文学作品为什么主要是歌谣与神话呢?

歌谣是人民大众在生产、生活中情绪的表露,抒发情感的体现,产生于口头,经过历代精炼、成文,成为最早的文学作品之一。至于神话,其中包含着初民心目中的世界起源、宇宙模式、万物关系、宗教观念乃至各类日常生活知识。(见材料三)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学作品的产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情感紧密相连,就如俗话所说的,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承上启下,引出第3部分)

3.师生共同整理课本所列文学家的相关知识点。

中外历史上,有许多璀璨的文学巨匠创造了人类不朽的文学名著,这都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本列出的屈原、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三位文豪是其中的代表。师生一起完成下列表格,解决知道、了解层面的知识点。

作  家

屈原

莎士比亚

巴尔扎克

国  籍

 

 

 

时  代

 

 

 

代表作

 

 

 

主  要

成  就

 

 

 

教师可以一边整理知识点,一边介绍三位文豪的简单生平,尤其是所处的时代背景,如师生共同讲述,产生互动就更好了。

4.通过师生共同分析个案,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之间的重要关系。

例一:屈原开创“楚辞体”与楚文化之间的关系。

屈原的文学作品代表了“楚辞体”文学的巅峰,这是屈原的天才创作,但却也植根于深厚的楚文化氛围。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从1978年于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就可见一斑,民间歌谣创作之风极盛,在民歌中善用“兮”、“思”之类的助词,如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可见这些助词极富韵律,这种民歌形式被屈原所吸取,并加以改造。另外,楚地盛行的巫教也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如《九歌》就是屈原创作出的祭神组诗,“招魂”本是楚地一种习俗,诗人借用此种风俗,以奇异的想象写出了《招魂》的诗篇。

例二:莎士比亚代表作《汉姆雷特》与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

汉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精心塑造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他对人自身、对人类的明天满怀热爱和信心,在他看来人是“了不得的杰作”,具有“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有着无比的智慧,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文主义教育使他胸怀远大抱负,但突如其来的巨变,使他遭受了那样多的不公,他无忧无虑、明朗爽快的性格发生了变化。父死母嫁,奸邪当道,国内一片乌烟瘴气。他渴望用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改造社会,却又觉重任难当,难以施为。踌躇难决之下,他苦思焦虑,性格一变而为忧虑沉闷,更因复仇的证据不足,一时也找不复仇的时机,无法贸然行动,这使得他优柔寡断,拖延迟疑,戏中大段沉痛的、强烈自责的独白, 反映了他痛苦、矛盾的心境。表面上看,他令人惋惜地放过了一次次行动的机会,实际上这正是敌我力量悬殊,人文主义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剧性反映。从第三幕起,他忧郁的心情开始得到克服,崇高的理想与责任感,使他意识到必须以行动来抗争不合理的命运,于是他雷厉风行地采取了一系列复仇措施,从采取演戏的方法证实奸王的罪行到改写密信,破坏了奸王试图把他放逐到英国,然后借刀杀人的阴谋,最终刺杀奸王,把国事托给其志同道合的密友,这无不表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定缜密以及超人的智慧。莎士比亚恰如其分地描写了汉姆雷特性格的变化与发展。

例三:巴尔扎克代表作《高老头》的时代背景。

 

 

 

 

从《高老头》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最大变动,法国大革命动摇了贵族的社会地位,资本主义崇尚的金钱取代了门第。正如《共产党宣言》中说的:“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使得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诚、小市民的伤感这些神圣的情感的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中。”

(以上三例可以依据课时取舍,也可运用其他例子,关键在于揭示文学作品植根于深刻的历史背景)

师生通过个案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A.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B.作家通过文学作品获寄托一种生活理想,或者对现实生活进行批判,检讨人性的缺陷,鞭挞社会的罪恶。

C.文学植根于文学家所处的历史背景,体现了时代思想与精神。

5.小结本课,引导学生探讨文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文学作为人类一种重要的精神活动方式,正是用来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是一种理想的艺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是文学的目的,文学可以提升人、塑造人、净化人的心灵,是人类社会精神的忠实记录者和批判者。

[资料附录]

材料一:当人们的生活情感不再仅仅用欢笑、哭泣、呼喊等简单方式来发泄,而表现为具有美感的、因而也是具有感染力的形式时,就产生了最初的文艺现象。这里面,情感和一定的形式都是很重要的。……情感绝不只是在劳动中产生的,在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各样原始人类中,都有热烈的情感活动,也都需要找到一定的能够彼此理解、彼此感染的形式来表现。

最早的文学,大约就是那种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歌谣。当然,其语言的内容必须丰富一些,否则不能成为“文学”。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p71-71,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材料二:神话的文学意义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其一,神化的思维,充满了幻觉的作用,是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熟时期的思维方式。

其二: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神化会或多或少脱离原始状态,特别是摆脱它揭示宇宙、自然的职能,而越来越多地反映人类社会中的生活情感、矛盾冲突,成为真正的“神话文学”。像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不少悲剧都是这样的作品。神话文学的显著特点,是“神”具有丰富的人性。

其三:神话故事、神话材料,常常被后代文学家所利用,创作出新的、具有特异色泽的作品。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p73-74,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材料三:神话艺术是上古时代社会、文化系统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从社会学角度看,它是“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本身”。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看,它起源于巫术和宗教的祭祀、礼仪;从哲学的角度看,它是人类最古老的认识论――泛灵论――以及最古老的思维方法――比拟类推――的产物。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类最伟大的天赋――想象力――开出的最绚丽的花朵;古希腊伟大的哲人柏拉图把这种想象力展开翅膀翱翔时的心态称之为“迷狂”,并认为只有处于“迷狂”的状态下,才能产生真正的诗。古希腊的神话与英雄传说是上述因素综合作用下所产生的最为绚丽多彩雄大活泼的艺术品。

――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p21-22,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板书设计]

作  家

屈原

莎士比亚

巴尔扎克

国  籍

中国

英国

法国

时  代

战国末期楚国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大革命后的法国

代表作

《离骚》、《九章》、《九歌》、《天问》

《汉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亨利四世》、《李尔王》、《仲夏夜之梦》、《十四行诗集》

《人间喜剧》(其中《高老头》、《贝姨》、《欧也妮?葛朗台》)

主  要

成  就

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开创了新诗体――楚辞。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以戏剧和诗歌的创作享誉后世,人物内心、戏剧情节和语言的生动性及丰富性构成了他戏剧的主要艺术特点。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间喜剧》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1],巴尔扎克善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训练设计]

材料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选自《诗经》

材料二: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选自《离骚》

问题:

1.从诗歌体例来看,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何区别?

《诗经》以四言为主,《楚辞》则句式多变,长短参差;《楚辞》多用“兮”等语气助词。

2.《诗经》、《楚辞》分别代表中国诗歌史上哪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楚辞》代表了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则代表了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课件]

见附件。

 

 

[1] 恩格斯语,见《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p462,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