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985  215993  215999  216003  216009  216011  216015  216021  216023  216029  216035  216039  216041  216045  216051  216053  216059  216063  216065  216069  216071  216075  216077  216079  216080  216081  216083  216084  216085  216087  216089  216093  216095  216099  216101  216105  216111  216113  216119  216123  216125  216129  216135  216141  216143  216149  216153  216155  216161  216165  216171  216179  447090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②未至,道渴而死:

③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④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试题详情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渭不足,北饮大泽:        ②孰汝多知乎:

   ③夸父与日逐:            ④我以日始出时人近:

试题详情

(三)、疑难解惑

  如何认识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

导析: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Ⅴ、类文赏析

类文:

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③,其状如乌,文④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⑤。是炎帝之少⑥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⑦于东海。”

                                 --《精卫填海》

[注释]①发鸠之山:即发鸠山,山名。②柘木:灌木或小乔木,又名黄桑。③焉:状语,在哪里。④文:花纹。⑤自詨:自呼其名。⑥少(shào):兄弟姐妹中排行靠后的。⑦堙:填埋,填塞。

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发鸠之山(   )    A.jiū  B.zhèn  C.jiù

②溺而不返(   )    A.ruò   B.nì  C.zhōu

③以堙于东海(  )   A.yān  B.mò   C.yīn

④文首,白喙,赤足(  )A.huì  B.yuán  C.zhuó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文首,白喙,赤足(   )   ②溺而不返(   )  ③常衔西山之木石(   )

3、  说说下面句子的内容。

①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②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①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  请用简洁的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赏析点拨:《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都是远古神话集《山海经》中的名篇。夸父为了追逐太阳而渴死,但他至死没有放弃。精卫也是,因为死在东海而立志填埋东海,终日终年不休。他们坚持奋斗、永不放弃的精神极为难能可贵,也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是他们能够家喻户晓的原因。

这两篇短文都是中国远古的神话,都表现了远古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也是他们征服自然的希望和精神的体现。最有特色的就是它们神奇的想像和夸张的表现手法,夸父喝尽黄河、渭水的水还不解渴,事实上一个人是不可能喝光一条河的水的;精卫鸟衔木头、石块填海,也是永远不可能把东海填平的。但是正是这种夸张的描述把夸父和精卫坚持不懈的精神表现到了极致,能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极大的激励。这样的修辞方法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值得学习。

试题详情

(二)、重点段落导析

1、  对第四、五自然段的诠释。

导析:第四段从视觉形象出发,进行设喻,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如车盖”,而到正午时“则如盘盂”,从视觉的感受上去判断,太阳在早晨的时候离人近,在正午时离人远;第五段从触觉出发,以早晨太阳刚出来时是清凉的感觉,而到正午时却像把手伸到热水里去那么热,以此作出太阳在早晨时离人远,在正午时离人近的结论。这说明看事物的角度不同,认识也就会有所不同。

2、  对第七自然段的诠释

导析:此段是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如何看待对孔子的“笑”呢?《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是编出来的,出自《列子》,《列子》是道家的著作,确实有讥笑孔子的意思(孔子是儒家),但是,我们学习本文,应从文章本身出发,来认识它的思想价值。从本文来看,孔子不能回答一个难题并不能说明他不“多知”。但从两小儿来说,讥笑孔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试题详情

(一)、重难点句子导析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导析: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们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不散。

解析:这是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阳光、蓝天、白云、珠峰,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示了珠穆玛峰顶峰的巨大魅力,也烘托了登山队员冲击顶峰前的无比兴奋的心情,同时,也说明此时是适合登顶的好日子。

2、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

解析:这一段用“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强调了这三位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的事实,渲染

了他们此刻代表了中国屹立在地球最高点的豪迈情怀。

3、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导析: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形象的描绘出夸父口渴如焚的情状,虽然接连喝干

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到大泽的水而渴死,极为悲壮。

4、父逐日

导析:《夸父逐日》中的“夸父逐日”现今已作为一个成语使用,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

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5、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导析:孔子到东方去游历,交流、学习,并非是去游玩,“游”,即交流、学习之意。“见两小儿辩斗”引出了下文。

6、孔子不能决也

导析:这个句子表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精神,并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从而也启发我们,连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说明人们的确不可能无所不知,学无止境,要不懈探索。

试题详情

(四)、写作特点及借鉴

写作特点 

1、《夸父逐日》:语言简练,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2、《两小儿辩日》:行文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借鉴:《两小儿辩日》中人物语言切合人物身份,并借助多种感觉增强表现力,我们在写作时应借鉴。 这个故事采用“问答式”的对话,仅用一百多字构成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两个小儿及孔子的形象生动,又表达了引人深思的道理,手法简练而传神。两小儿的争辩,论述过程简明、清楚,人物语言又切合其身份特点。论据又巧用比喻,以车盖、盘盂唤起视觉现象,以探汤唤起触觉,这些形象和感受是人们都能体会到的,易于把抽象的自然现象讲得生动而具体,增强了感染力。

试题详情

(三)、层次划分

《夸父逐日》只有一段,塑造了夸父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两层:

第一层(开头 至“道渴而死”):夸父与日竞跑,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渴死了。

第二层(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的手杖化为邓林。

《两小儿辩日》共有七段,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为三个部分。

试题详情

(二)谋篇立意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两小儿辩日》通过孔子无法判定两个小儿对太阳距离人远近的争论的故事,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也告诉人们对待科学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试题详情

(一)、文题诠释

《夸父逐日》是一篇神话故事,是我国最早的神话故事之一,夸父是古代神话人物。

《两小儿辩日》是一则寓言,围绕一个“辩”字去写的。交代了人物和事件。

试题详情

(二)分析、归纳课文的主题思想: 

通过分析一下文中各人上当受骗的原因归纳出主题思想。 

1、两个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却骗了许多人,其中第一个上当受骗的人是老大臣。请大家想想:皇帝派老大臣第一个去看布料,是根据老大臣的什么特点?--理智,诚实。 

2、“理智”的意思是什么?--有辨别是非、控制自己的能力。 

3、老大臣是诚实的吗?他说假话了没有? 

4、老大臣明明什么也没看见,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回去却说了假话,他是理智的吗?那么是什么使他丧失了理智,或者说他怕什么?--怕别人说他是不称职的、愚蠢的。 

(评析:这几道题的难度也有着一定的梯度。)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在面临诚实与虚伪、真与假的抉择时,当诚实被视为愚蠢与不称职时,谁还有勇气去面对呢?因此,自私、虚荣使老大臣说了假话。 

5、再看第二个被派去的官员,面对同样的、世俗的压力,且有了前一个老大臣的“佐证”,他的选择会是什么?--说假话。 

6、再看皇帝呢?作为一国之君,他又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呢? 

教师明确:皇帝也害怕别人说他是愚蠢的、不称职的,可以说:在同样世俗的压力下,皇帝自然而然地就说出了假话。 

总结:皇帝、老大臣、官员、以及老百姓等人都是在世俗的压力下,因为自私、虚荣才上当受骗,继而又去骗别人的。(板书) 

7、但最后还是有人说出了真话,是谁? --一个孩子。为什么孩子能说真话? 

明确:因为他不怕丢官,不怕别人说他不称职。孩子是天真、纯真的,没有私心杂念,所以他不害怕世俗的压力,能说出真话,揭开骗局。这种没有私心杂念也可以叫做无私。(板书) 

梳理、归纳:在这个并不高明的骗术前,说出真话难不难?不难,一个孩子就能说出。那为什么那些成人、身居要职的人反而不能呢?作者想批判什么、呼唤什么呢? 

教师总结:作者通过着意安排,让一个孩子说出了真话,揭开了骗局。这个“天真的声音”在一个谎言充塞的世界里,显得格外响亮,也格外珍贵。只有天真活泼的儿童,才是最纯洁无暇的。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对世俗世界的习惯及传统进行了深深的谴责,表达了对纯真本然事物的热切向往。启示我们:做人要保持心地的纯洁、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这就是这篇童话故事的主题思想。 

(评析:通过以上导读题,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课文、归纳出思想内容。)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先分析了故事的主要人物--皇帝的特点,接着又通过分析各人物上当受骗的原因归纳了本文的思想内容。 

[六]布置作业: 

以《〈皇帝的新装〉后转》为题,写一篇新童话,字数不限。要求:结合课文进行合理的夸张和想像,语言要保持原文朴实无华的风格。 

[七]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安徒生 

  老大臣 

  官 员  自私 被骗 

  皇 帝 

  老百姓 

  小 孩  无私 揭骗 

教学分析: 

接龙复述课文的设计既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为下面分析课文做了准备,同时又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一举数得,提高了教学效率。而给课文加副标题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分析人物被骗原因来归纳主题思想,避免了生硬地灌输,学生易接受、领悟。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