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45674  245682  245688  245692  245698  245700  245704  245710  245712  245718  245724  245728  245730  245734  245740  245742  245748  245752  245754  245758  245760  245764  245766  245768  245769  245770  245772  245773  245774  245776  245778  245782  245784  245788  245790  245794  245800  245802  245808  245812  245814  245818  245824  245830  245832  245838  245842  245844  245850  245854  245860  245868  447090 

(三)

   铜陵的胡宏绪,在韩太守主持的乡试中,胜过其他考生,名居第一。这

时,他的一个家奴带着他的妻子逃跑了。宏绪请求术士破字,得知是藏在一

个媒氏(按:执掌男女媒合事宜的官员)家里。于是,宏绪追踪到那里,把

家奴抓住,捆绑起来了。那家奴原先就病得很厉害,等送到监狱后,当天夜

里就死了。他的家里一再向官府申诉,控告胡宏绪;客居当地的他的江西同

乡们,也纷纷到官府为他作证。当朝廷的御史下来巡查部属时,他们又去告

状。御史就立即让杨茂清去查清此案。

   茂清经过再三审问后,说:“胡宏绪之所以捆人,实际上是为了便于把

人送到县衙门处置,并不是私自捆回自己家去;况且家奴原先就已经有病在

身了。”于是,杨茂清恕免了胡宏绪。

   这时,京城的科举会试日期快要到了,杨茂清尽早把刑事判决文书送了

上去,胡宏绪就没有被判罪,这一年,他还在会试中上了榜。

   杨茂清辨别冤狱、处理长期难决的积案,大多象上述情况一样。

               水中沉尸案

   明朝武宗正德年间,郑洛书当了上海的知县。他曾在年初去郡府拜谒,

回来后,把船停泊在海口。这时,忽然发现水下沉有一具尸体,身上用石磨

压着。郑洛书见了,叹息道:“这个死者一定是外地人,所以没有人来向我

告状。”他就派手下人去进行侦察。在附近一个村民的家中,他们发现有个

石磨没有上面的磨盘,于是就把压死人的磨盘拿来一比,上下磨盘刚好相吻

合。事实俱在,一经审问,那村民马上就认罪了。果然,死者是从江西来的,

以占卜换钱,住在那村民家中。去年底他准备回家时,房主贪图他的钱财,

就把他杀害了。

             于文传识破假儿子

   于文传调任乌程(今浙江吴兴县)的县尹时,县里的富户张某,因为妻

子王氏没有给他生儿子,就在外面娶了个妾。妾生的儿子未满周岁时,王氏

诱骗妾抱着儿子过来,接着就把妾赶走,又杀了小孩,把尸体烧了。于文传

听到传闻,找到了死孩子的余骨,准备揭发这件事。

   王氏得知后,就给了妾的父母丰厚的贿赂,让他们买了邻居的一个小孩,

假充妾生的儿子。但小孩并不顺从,当于文传让妾抱着那孩子喂奶时,小孩

光哭,不肯吃奶。妾的父母只好说了实话。于文传就叫邻居的妇女过来,小

孩见了她,就跑到她怀里;等她一喂奶,孩子马上就吸食起来。这样王氏只

得伏罪了。

               雨伞是谁的

   宣彦昭给元朝做事,当了平阳州的判官。一次天下大雨,有个平民和一

个军人争一把伞,各人都说那伞是自己的。彦昭就把伞一撕为二,并把他俩

赶出门去,但彦昭又派了一个差役跟在他们后面。军人出去之后,非常气愤,

还不断地吵骂;平民则说:“你自己丢了伞,跟我有什么关系?”差役把听

到的话报告了彦昭。彦昭就让人把平民叫回来,用棍子教训了他一通,并命

令他买把伞赔偿给军人。

                诘奸卷

   王轨不端,司寇溺职。吏偷俗弊,竞作淫慝(te)。我思老农,剪彼蟊

贼。擿(ti)伏发奸,即威即德。集诘奸。

   大意是:君王的法度不正,掌管刑狱的司寇失职,则官吏苟且怠情,社

会风气败坏,淫乱邪恶的事情不断发生。我希望有人能象老农消灭害虫那样,

揭发隐藏的坏人和奸邪的事情,这就是人所共仰的声成和德政。

            赵广汉设计分化豪族

   西汉宣帝时期,赵广汉曾任颖川(ying-,今河南禹县)太守。过去的

颖川,豪门大族之间相互联姻,又和官府结党营私,风气极坏。赵广汉对这

种状况很忧虑。他就在这些人中间物色了一个可用的人,面授机宜,让这人

出庭受审,根据他的口供定下罪名后,依法惩罚了他。然后,赵广汉故意将

他供出的有关豪族罪行的话泄漏出去,引起他们之间的怨恨;赵广汉又让手

下官吏在衙门设置接受告密信的缿筒(xiang-,又读 hou-),一收到告密

信,就隐去投信人的姓名,假托是豪门子弟所告。在采取了上述种种措施后,

颖川各宗族大户之间,家家仇怨,奸党瓦解,于是风气大大改观。

   赵广汉尤其善于使用“钩距”的方法,即展转推问,以究其实情。比如,

你想知道马的价钱,则先打听狗的价钱,再问羊的价钱,又问牛的价钱,然

后再谈及马。由于了解了三五种价格,以类相推,有了比较就能够知道马的

贵贱,不会有差错了。只有赵广汉最精于这种策略,别人效仿都不能及他。

             日记发挥了作用

   周文襄做事非常热忱、认真。他巡抚江南时,带了一个本子,亲自记录

每天经历的事,连细节都不遗漏,就是每天的阴晴风雨,也一定详尽记载。

对他的做法,周围的人开始时都不能理解。

   一天,某县有人来报告说,运粮船因江上起风,被吹跑了。周文襄就问

他丢船是在那一天的午前还是午后,当时刮的是东风还是西风。那人所答的

全不对头。周文襄就用自己的日记和他对证。那人听了,惊叹佩服不已。周

围的人目睹这情景,才知道周公的日记,不是漫无目的地写的。

             陈霁岩惩办舞弊

   陈雾岩任楚中督学时,刚到任,江夏县就送来了文书干余件。书办先把

它们分作两类:要向上陈报请示的公文和由督学查验批示的公文。

   陈霁岩曾听先辈说过,在衙门里,前任官员如有不采纳而又难以退回的

文书,必乘继任者初到职时,买通主管的小官吏,把它重新混进送批的文书

中。陈霁岩想起这话,就花了半天工夫,亲自把送批的那类文书,逐件检查,

果然发现其中有一件是已经被驳回的,又被那个书办混在文件中了。陈事先

暗中做了记号,然后命书办仔细检查有无不该接收的文件,并警告他不要草

率从事。书办因为受了贿赂,所以直接报告说,没有查出舞弊的问题。陈霁

岩就当场把那件文书挑出来,质问书办,并严厉地责罚他,把他开除了。从

这以后,下属送批文件,再也不敢欺骗陈弄岩了。

          “以毒攻毒”扫灭盗匪(二则)

试题详情

(二)

   石埭(一 dài 现属安徽太平县)有个杨翁,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的孩

子名杨标;二儿子死了,二儿媳妇和仆人私通,杨翁就把仆人赶走了。但仆

人又偷偷到家来和二儿媳幽会,杨翁发现后,没有当面指责他们,而是串通

强盗把仆人打死了。事发当时,杨标去了

   青阳,到亲戚家庆寿,而仆人的家里却咬定是杨标杀人。杨翁则向官府

陈诉他自己应当获罪,但主管的官吏不听,最终还是判杨标犯了杀人罪。

   由于杨翁的一再申诉,杨茂清暗中进行了侦察,了解到了真情;而主管

的官吏却因为杨标十分富有,怕给他平反会担嫌疑。杨茂清就发了一道文书,

把青阳那里曾和杨标一起庆寿喝酒的十几个人,抓起来,分别进行了审讯。

结果十几个人的口供,都一致证明杨标不在杀人现场,这样,才认定是杨翁

有罪。于是在收了他的赎金之后,判了他三年劳役,同时解脱了杨标。

   后来,杨茂清路过杨标家,他全家男女都跑出来,在路上围着茂清下拜,

还领着一个小男孩告诉茂清说:“这是杨标出狱后所生的孩子。如果没有您

主持公道,杨家就绝后了!”

试题详情

(一)

   当时,泾县有个叫王赞的人,因拖欠着青阳的富户周鉴的银钱,而想陷

害周。他预先买了一个要饭的妇女养起来,等到周鉴来要钱时,他设法杀了

那妇女,然后诬告周鉴杀人。审理这案子的人因为周鉴很富有,为了避嫌,

而不敢为周洗雪罪名。后来,朝廷一御史因为有事到郡里,听说了这个案子,

就命郡府发出文书,派杨茂清去泾县进行调查。

   杨茂清看了案卷之后,说道:“王赞为什么不让自己的邻居做见证人,

而要找五十里以外的麻贩子呢?王赞既然已经被打晕在地了,又怎么能弄清

麻贩子的姓名,并让他来给自己作证呢?”杨茂清还说:“王赞的妻子趴在

他背上护着他,对方又怎么可能伤了她的胸部,并把她打死的呢?”说完,

他就讯问证人,他们稍稍吐露了一些实情。第二天一早,杨茂清又到死人的

现场,进一步访问当地的居民。这才了解到:王赞家门前有条深沟,王赞在

沟上架设了一根椽子作为桥。周鉴到来时,王赞表面上是要让预先养着的那

个妇女出去争闹,但在过沟时,她就从桥上掉下去摔死了。真相大白,王赞

再也没话可说,而周鉴则得以解脱了。

试题详情

(二)

   代州的豪强吴世杰,曾诬告他的同族人吴世江、吴世泽奸淫抢劫。为此,

有二十多人被官府拷打致死了,而吴世江则过了几年还没死。

   高子业重新审查了案卷后,问吴世杰:“吴世江抢劫的赃物只有一条布

裙和几十斗谷子,而他拥有田产和房屋,这样富有还去行抢,是什么原因

啊?”吴世杰说:“他贪图美色。”高子业即传呼被奸的妇女,问道:“吴

世江是抢劫了你,还是强奸了你?”妇女回答:“是强奸。”“什么时间?”

“夜里。”高子业说:“夜里强奸你,你怎么会知道害你的人的名字呢?”

妇女回答说:“是吴世杰教我说是吴世江的。”于是,真相大白,吴世杰不

得不承认了诬告杀人罪。

              范槚见识如神

   范槚任淮安太守时,一平民家的儿子徐柏在即将结婚时失踪了。他的父

亲到官府报案,范槚说:“将要结婚了,应该不会走得很远的,一定是被人

杀了。”那父亲说:“我儿子力气很大,别人不可能杀了他的。”两人争论

了很久,也没有结果。

   一天夜里,范槚正点着蜡烛坐着,忽然看见有个人穿着湿衣服,胳膊上

绑着砖头,佝偻着身子很快走过去了。范槚感到很惊诧,心想:“哎呀,这

就是徐柏的鬼魂了!他胳膊上绑着砖头,说明是死在水里的。”第二天,他

问左右的人说:“哪里的池沼最深?我想去那里逛逛。”有人说,某寺里的

池深。于是范槚就乘车去了。到了那里,他指着水池说:“徐柏的尸首在这

里面。”人们就用网子捞,但没打捞到。当他们准备回去时,池中忽然涌起

水泡,好象水开了似的。看到这种情形,他们又进行打捞,终于在水底捞到

了一具尸体。范槚把徐柏的父亲叫来看,这正是徐柏。然而,却还不知是谁

杀的。

   范槚考虑,徐柏是个有力气的人,能杀他的人,应当是强而有力的。一

天,范槚忽然下令说:“现在动乱才刚刚结束,我想招一些身强力壮的人,

来充当缉捕、行刑的差役。”在进行挑选的时候,范掼看见有个人反穿着棉

袄,就让他脱下来,一看,棉袄面上沾着血迹呢。范槚喝问道:“你怎么杀

人?”那人回答说:“是前些时候在战阵上弄脏的。”但当拆开袄面时,血

渍沾满了里面的棉丝。范槚说:“跟倭寇打仗是在夏秋季节,哪里需要穿棉

袄呢?杀徐柏的,就是你了!”于是那人就都招认了。他说:“我杀人是因

为某个小孩的缘故。”当把那孩子抓来后,小孩说:“当初我是跟你开玩笑

的,你果真就把他杀了吗?”

   杀人犯抓到了,一时人们都称颂范槚的见识如神。

            杨茂清明断冤案(三则)

   杨茂清升任贵池县(在今安徽省)的知县。贵池靠近大江边,江上船只

往来如穿梭。这里的百姓好闹事,爱打官司,杨茂清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进

行治理,而且处理事情很高明、果断。

试题详情

(一)

   高子业刚接任代州太守时,有个秀才江槔(gāo)跟邻居为宅基地发生争

执,将要发生争斗。这时,江槔暗中杀死了同族的江孜等两人,并把他们的

尸体藏起来,企图嫁祸于邻居。邻居了解了他的阴谋,怕把事情闹大而不敢

再争下去,就把宅基地全给了江槔。

   江槔则把两具尸体埋在了家里。

   几年之后,江槔当千户武官的哥哥江楫(j)无故杀了江槔的妻子,江

                      í

槔指使妻子家的人去控告了江楫,并且诬陷他曾杀了江孜二人。为此,江楫

被官府拷打致死。因江楫没有儿子,就由弟弟江槃(pán)继承了江楫的职务。

   江槃向监察部门告发江槔的罪行,这个案子就交由高子业再度审问。高

子业问江槔,江孜二人的尸体究竟埋在哪里。江槔回答说:“江楫杀了江孜

他们之后,把尸体埋在他自己屋里了。但不知具体位置。”高问:“江楫为

什么事情杀江孜?”江槔理直气壮地回答道:“为了帮我争宅基地。”高又

问:“你跟江楫同住一幢房子吗?”江槔说:“不住在一起。”高子业说:

“为你争房基地而杀人,却把尸首埋在他自己屋里,有这样的道理吗?”接

着他又问手下的吏卒说:“你们搜查过江槔的住房吗?”吏卒回答说:“还

没有呢。”高子业就下令搜查江槔的屋子。当挖开他住室的地面后,即发现

了江孜两人的尸体。尸首上刀砍的痕迹还很清楚。于是江槔只得认罪了。

   代州的老百姓赞美道:“十年的冤狱,一个早晨就得到了昭雪!”

试题详情

(二)

   韩彦古(字子师,延安人,宋代名将薪王韩世忠之子)任平江(今江苏

苏州市)知府时,当地一世家大族的老太太,来告她丈夫前妻的儿子。搀扶

她前来的士绅打扮的人,是她的亲生儿子。

   韩彦古听完陈诉后,说道:“问题相当严重,一定要设法惩罚他。”老

太太说:“我已经把情况都讲了,但愿明公您能根据法律给他判罪。”韩彦

古说:“如果要这样办,必须把他先拘押起来,然后把他的罪状弄清楚。你

年纪已老了,肯定不能在这里随时回答问题。姑且把搀扶你的这个儿子留下,

就近在监狱作证,慢慢讨论要判决的事。”老太太听后想了很久才说:“还

是请你给我写个文书拿回家吧,等那儿子不思悔改时,我再来请你处理。”

这么一来,那老太太再也不敢告状了。

             应该赔多少馓子

   西汉时,孙宝曾担任京兆尹。

   有个卖油炸馓子的,在城里和一个农民相撞,馓子掉落地上都摔碎了。

农民认赔五十个,卖馓子的坚持说有三百个。因馓子碎了,无法证明究竟是

多少个。

   孙宝知道后,就让人到别处买一个馓子来,称出它的份量,然后再称所

有碎撒子的份量,折合出应赔偿的馓子数目。这样处理,卖馓子的很服气。

            杖责羊皮和蒲团的故事

   北魏的李惠当雍州刺吏时,一个背柴的和一个背盐的,曾一起来到树荫

下,卸了重负休息。当歇够准备动身时,两人为一张羊皮发生争执,都说那

是自己背东西时,垫背用的。

   李惠说,这事很好办。就让人把羊皮放在席子上,用棍子敲打,结果敲

出了一些盐屑,羊皮的归属也就清楚了。背柴人不得不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江淮省的平章游显沿,做官处事有法度,有条理。

   一次,城里一家银店丢失一蒲团,后来在隔壁的人家里认出来了,但那

邻居不服气,双方争吵不休。游显沿正好骑马经过这里,就问他们为什么吵

架。当知道只是为了一个蒲团时,他叹息说:“一个蒲团才值几个钱?为了

它竟伤了两家的和气!应该打这蒲团七十棍,然后丢掉它算了!”等打了蒲

团之后一看,竟震出了些许银星儿。罪过显然是在那个邻居了。

              傅琰细心解纠纷

   南朝傅琰(yǎn)曾在齐国做官,当过山阴的县令。

   山阴有两个老太太,一个卖针,一个卖糖。她们为争一团丝,去见傅琰,

要他给自己作主。傅琰接过那团丝,用鞭子抽打了一番,然后仔细观察,发

现掉下来一些铁末子。这说明,丝团是卖针人的,所以傅琰责罚了卖糖的老

太太。

   还有一次,两个农民争一只鸡,傅琰碰上了,就分头问他们是用什么喂

鸡的。一个说用小米,一个说用豆子。于是傅琰把鸡开膛一看,鸡嗉中发现

的小米。傅琰就把那个说喂豆的农民教训了一顿。

   《南史》中说:“世人传说,傅家有管理县政的‘理县谱’,子孙相传,

不告外人。”

   傅琰的儿子傅刿(gu),曾代刘玄明当山阴县令。刘玄明素来也被认为

            ì

是能干的官吏,他的政绩堪称天下第一。傅判向他请教,刘玄明说:“我有奇

特的办法,是你们的‘理县谱’里所不记载的。”傅刿很感兴趣,追问是什么办

法。刘玄明回答说:“每天吃一升饭,但不喝酒,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了。”

   后来,傅刿的儿子傅歧又当过如新县令。傅家世代都是遵理守法的官吏。

              蜂蜜中的老鼠屎

   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孙亮(孙权的少子)出游西苑,那时正是吃黄梅

的时节。孙亮让一个宦官到内库去,取来蜂蜜淹渍梅子。

   孙亮发现,蜂蜜中有老鼠屎,很生气,立即所掌管内库的官吏传来问道:

“这个人是从你那里要的蜂蜜吗?”回答说:“过去曾经要过,我实在是不

敢给他。”宦官听了表示不服,左右的人就请求把宦官送到狱中去审查。孙

亮说:“这事很容易搞明白。”他命人把捞出的老鼠屎破开,发现里面还是

干燥的。孙亮说:“如果它早就泡在蜜里,应当湿透了;现在它里面是干的,

可以肯定是你刚放进去的。”于是,那个宦官低头认罪了。

           仓库里的物品是被偷走的吗

   梁朝的长沙宣武王死后将要下葬时,掌管车轿的官员忽然发现,堆放在

仓库里的油络(装饰亲王车辆的丝质绳网)不见了,于是他焦急地想找出偷

盗的人。

   这时,御史中丞乐蔼说:“过去晋朝的武库曾经失火,那时的司空张华

在分析原因时认为,仓库中堆放了上万匹涂过桐油的幕布,日久后必定会发

生自燃。所以,现在如果发现仓库里有燃烧过后剩下的灰烬,那么就不是哪

个人的罪过了。”人们听了,就到现场去检查,果然库中有一堆灰。一时,

人们都交口称赞乐蔼见多识广,宽宏大度。

             知识广博的李南公

   李南公当河北提刑时,有个班行犯罪下了狱,但他对审查不服,竟绝食

一百多天,以致狱吏不敢再拷打、审问他了。

   李南公说:“我可以立刻就让他吃东西。”他把班行从狱里提出来,问

道:“我拿点东西塞住你的鼻孔,你能始终不吃东西吗?”那人一听害怕了,

马上就吃东西,而且全部招认了罪行。

   原来,这人善于“服气”,如果东西塞住鼻孔气就凝结了,所以他很害

怕。李南公能解决这个案子,也是因知识广博起了作用。

             明查秋毫的韩绍宗

   樊举人是寿宁侯的门客。寿宁侯以尊贵的地位和显赫的权势,名震天下。

樊举人倚仗权势,结交勋戚贵臣,府中一切给君主的奏章,都出自他笔下。

然而因一些奏章没有事实根据,招致人们的怨恨,他被告发了,朝廷将事情

交由刑部处理。刑部郎中韩绍宗了解樊举人的全部情况,准备把他抓起来。

当时樊正躲在寿宁侯府中,虽然藏得很隐秘,韩绍宗还是千方百计把他挖出

来了。

   樊举人下狱几天后,一天早上韩绍宗出门,见地上有卷纸,拾起一看,

上面详细罗列了樊举人的条条罪状,而且说他罪大恶极,必须把他处死,不

死不行。韩绍宗看后,笑着说:“这是樊举人自己所写的。”经审问,他果

然承认了。

   樊举人的朋友们听说此事,感到很纳闷,就问樊为什么要这样做,樊回

答说:“韩公这个人,是不可能以权势使他改变主意的。向他祈求生路,则

必定让你死;现在一味说该死,则有可能得到生路。这只是我的一种计策,

想碰碰运气。”韩绍宗则对他说:“不必这样做,你的罪行原来就不至于处

死。”于是,樊举人被发配到辽地戍边去了。

              希卑料事如神

   秦国进攻赵国时,战鼓擂得震天响,一直传到后宫里。希卑对赵王说:

“秦国攻赵,不宜于这么急切,这只能激发赵国人抗击的情绪,是为我们召

兵呢。赵国肯定会有大臣想出来和他们较量的。您想知道是什么人的话,明

天您召见群臣的时候就可以找到他。只要是先说要比试的,就是这个人了。”

   建信君果然先提出要和秦国比试。

得情卷补充部分

            善于听理诉讼的王佐

   王佐在担任平江太守时,政治声誉数第一,尤其善于听理诉论。有一次,

一个小民告发进士郑安国私自造酒。王佐审问了郑安国,郑说:“我不是不

知道这样做违犯了刑法,但我的老母亲眼药必须配用没加过石灰水的酒(译

者按:酿的酒刚熟时,为使酒易于澄清,要加少许石灰水)。”王佐觉得郑

安国的孝心值得同情,就把他放了。接着,王佐又要追查告状的人是怎么知

道郑安国把酒藏在床底下的书箱里的。难道他能进出郑家吗?还是郑家的奴

婢中有人经常和外边有联系?于是王佐找了一个郑家的小婢女来问话,终于

追出了婢女过去和告状的小民通奸的情况。王佐把他们打了一顿,然后把他

们赶走了。王佐这样处置,人们都拍手称快。

            高子业审案(二则)

试题详情

(一)

   五代时,后晋的安重荣虽然是武士,但也熟悉官吏的事务。他刚担任成

德节度使时,有一对夫妇来控告自己的儿子不孝。安重荣拔出宝剑交给那父

亲,让他动手杀自己的儿子。那父亲流着泪,不忍心下手;而那母亲则在旁

边辱骂丈夫,甚至夺过宝剑追着要杀儿子。安重荣制止了她,并开始询问。

原来,这个女人是继母。安重荣斥责了继母,这场诉讼就此解决了。

试题详情

(二)

   北魏时,寿春县(今安徽寿阳县)人苟泰,有个三岁的孩子被人拐走,

寻找多年仍不知下落。后来,他终于发现孩子在同县的赵奉伯家里,于是就

去县里告状。在县府,两人各说那是自己的孩子,而且都有邻居出来作证,

结果郡县都无法判定孩子究竟属谁。

   当时在淮南都督军事的李崇,下令把两个父亲和孩子分别关在三处,而

且故意拖延了很久都不过问他们。忽然有一天,李崇秘密派人分头告诉两个

父亲说:“您的儿子很不幸,昨天得急病突然死了!”苟泰一听,伤心得号

陶大哭,悲痛欲绝;赵奉伯听了,只是叹息而已。李崇了解到这些情况,就

把孩子还给了苟泰,并追究了赵奉伯骗走孩子的罪状。赵奉伯在供词中说:

“因为先前死了一个儿子,所以就冒认了苟泰的孩子。”

   李惠判断燕窝的故事,也是运用上述道理推测的。

   事情是这样的:北魏雍州府(今陕西西安市)的厅堂处,有两只燕子争

窝,相斗已有好几天了。刺史李惠试着认人遮位燕窝,让仆人阻隔并驱赶它

们走,又让兵卒用小竹枝打两只燕子。不久,燕子一飞一留。李惠笑着对下

属的官员说:“这只留下的,是自己觉得做窝功劳大,舍不得离开;那只飞

走的,因为挨了打,自然无心再占这个窝了。”手下的人听了,对他深刻的

观察和分析十分佩服。

               聪明的县令

   范邰(tái)做浚仪(今河南开封市)县令时,有两人在市场上互相争夺

一匹绢,都说是属于自己的。范邰就命令把绢剪断,各分一半去,然后他分

别派人暗中进行观察。两人表现果然不同:一个喜形于色,一个怒气冲冲。

于是范部下令把那个高兴的人抓起来了。

         如何解决继母子间的矛盾(二则)

试题详情

(一)

   西汉宣帝时,颖川郡(今河南禹县一带)有一家富户,兄弟俩住在一起,

他们的妻子都怀了身孕。但嫂子伤了胎,流产了,弟媳妇则生了个男孩。嫂

嫂很嫉妒,就把男孩偷偷抱走了。为此,兄弟间打了三年官司,州郡一直无

法断案。

   黄霸(后官至丞相)任颖川太守后,听说此事,就让一个当差的抱着小

孩,离两个女人各十步远,然后喝令她们走过去抱孩子。两人都急忙扑了过

去。嫂嫂急于夺走孩子,弄得孩子大哭大叫;弟媳妇怕伤着亲骨肉,只得松

手,让对方抱去,但心里非常悲伤。黄霸看到这情景,立刻断定:“这是弟

弟的孩子。”经过责问,兄嫂只好认错了。

试题详情

(二)

   张咏在杭州做官时,当地一个富翁生病快要死了,他的儿子才三岁。这

富翁就让他女婿掌管家财,他的遗书说:“日后分财产时,以十分之三给儿

子,十分之七给女婿。”他儿子长大以后,向官府提出诉讼。

   女婿拿着老人的遗书到州府,张咏看罢,拿了酒洒向地上对老人表示敬

意,他说:“你的丈人,真是个聪明的人啊!当时他的儿子年幼,所以才把

家产交给你,不然的话,他儿子就会死在你手里了。”于是,他命令把财产

的十分之三给女婿,而十分之七给了儿子。

              暗藏机心的遗嘱

   有个富人张老者,他的妻子只生了个女儿,没有儿子,所以招了个上门

女婿某甲。后来,张老者的妾生下一个男孩,起名叫一飞。

   一飞四岁时,张老者重病不起,他就对女婿说:“妾生的儿子不能管家,

我的财产自当给你们夫妇。你们只要能赡养他们母子,不让他们死在野外沟

壑,就是你们积了阴德了。”说着,他拿出一张文书,上面写着:“张一非

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老人死后,女婿就占有了张家的

产业而毫不怀疑。后来一飞长大成人,就去宫府申诉,要求分家产。女婿把

老人的文书呈送官府查验,官府就把这事搁置不问了。

   过了一些日子,上级官府的使者来到本地,一飞又提出诉讼,女婿仍前

往提供证词。上级的使者看了老人的文书,改变了句读,念道:“张一非,

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然后对女婿说:“你的丈人明

明说‘吾婿外人’,你还敢据有他的家业吗?文书上把飞字故意错写成非字,

是担心他儿子年幼被你所害而已。”于是把家产断给了一飞,人们都拍手称

快。

             张齐贤快刀斩乱麻

   北宋时,皇帝的一些亲戚,因觉得财产分配不均,曾轮番跑到朝里告状。

丞相张齐贤对皇帝说:“这些纠纷台府能解决,我请求由我亲自处理。”

   张齐贤就坐在相府里,把告状的人都找来,问道:“你们不是都认为对

方的财产多,自己所分的少吗?”双方都回答说:“是的。”于是张齐贤把

他们的意思都录下来,让他们签了名,然后召来两名官员,分别将甲家的人

带到乙家去,把乙家的人带到甲家去,人换地方而一切财产都不得移动,分

财产的文书则相互交换。这一来,双方都无话可说了。

   第二天,张齐贤把处理情况奏明皇上,皇上说:“我早就知道,非你不

能平息这件事。”

             她的疯病痊愈了

   北宋时,王罕曾任澶州(chán 一,今河南濮阳一带)的知州。州内有个

妇女精神不正常,经常到州府去申诉,说话语无伦次。官府如果拒绝接待,

她就破口大骂,为此前任州官曾屡次三番地叱责驱赶她。

   王罕到任后,却单独召见她,并让她走近前来,口气温和婉转地向她问

话。过了好一会,她的话就渐渐有条理了。原来,这妇女出嫁后,没有生儿

子。丈夫死后,妾仗着有儿子,就把她赶出家门,并占据了她的财产。因为

她多次告状得不到公正处理,气愤和怨恨郁积过久而发疯了。

   王罕查清情况后,处治了那个妾,归还了这妇女的财产。不久,这妇女

的疯病就痊愈了。

   这位王罕,是宋哲宗所封的歧国公王珪的叔父。

               母子团圆

   北宋韩亿曾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当地有个大校李甲, 因为富有

而在乡里横行霸道。李甲的哥哥死后,他竟捏造说哥哥的儿子不是亲生的,

而且买通乡里一个相貌有点相像的老太太,让她认定那孩子是自己的。他又

设法把嫂嫂灌醉后嫁给了别人。这样,他就把哥哥的财产全部夺了过来。嫂

嫂和侄儿到官府申诉,但十几年过去了,竟没有一人为他们洗雪冤屈。

   韩亿到任后,母子二人满怀希望又提出申诉。韩亿把过去的案卷全看了

一遍,发现都没有让接生的医生对孩子进行查验。一天,他把和案子有关的

人全召集到厅堂,让医生当众作证。李甲等人在确凿的证据面前,都认了罪。

于是,母子二人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

               冒牌的父亲

   北宋年间,富翁张三死了不久,有个老头到他家对他儿子说:“我是你

的父亲,来和你一起生活。”张三的儿子又惊又疑,就到县府请求帮他分辨

真假。

   县官程颢问老头是怎么回事,老头从怀里取出一个记事的册子递了上

去,册上记载着:“某年某月某日,某人抱儿子去张三翁家。”程颖询问了

张三的儿子和张三的年岁,然后对老头说:“这个孩子出生的时候,他父亲

才四十岁,那时你就称他为‘三翁’了吗?”老头听了一惊,只好承认作伪。

           孩子究竟属于谁(二则)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