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799  215807  215813  215817  215823  215825  215829  215835  215837  215843  215849  215853  215855  215859  215865  215867  215873  215877  215879  215883  215885  215889  215891  215893  215894  215895  215897  215898  215899  215901  215903  215907  215909  215913  215915  215919  215925  215927  215933  215937  215939  215943  215949  215955  215957  215963  215967  215969  215975  215979  215985  215993  447090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宋代词人,写作时正任密州知州,政治失意,客居他乡,在中秋月圆之夜,思念弟弟,写下了这篇文章。

试题详情

(一)、导语

同学们,再过几天,就到了团团圆圆、甜甜美美的节日,什么节啊?(中秋节)中秋节有怎样的习俗?(吃月饼、赏月)中秋之夜的月亮有什么特点呢?(又圆又亮)我们一般用中秋月亮的大、圆来比喻什么?(团圆)那么,当月圆之时独在他乡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呢?(孤独、寂寞)用曾经学过的诗句概括一下那种心情(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中秋夜思念亲人的词《水调歌头》。

试题详情

http://

http://

试题详情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学生形象具体的感官体验,通过投影仪、光盘、录音机和flash的运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试题详情

初一学生对词不陌生,对于诗词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他们也很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又使他们对于词的意境、内涵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如何读词、鉴赏词,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试题详情

3、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

试题详情

2、教学重点

学会欣赏咏月诗词

试题详情

1、教学内容:这首词上段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于天上仙境的奇想。作者把“人间”与“天上”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并且毫不含糊地回答。“ 何似在人间!”充分麦达出作者留恋人世,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    下段写望月怀人,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结构上,推开一层;写法上,亦月亦人。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诗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和阔大。

试题详情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月下情怀。

试题详情

2、能力目标: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