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797  215805  215811  215815  215821  215823  215827  215833  215835  215841  215847  215851  215853  215857  215863  215865  215871  215875  215877  215881  215883  215887  215889  215891  215892  215893  215895  215896  215897  215899  215901  215905  215907  215911  215913  215917  215923  215925  215931  215935  215937  215941  215947  215953  215955  215961  215965  215967  215973  215977  215983  215991  447090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试题详情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试题详情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试题详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全面,教师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联系自己在课外所查询的资料。)

试题详情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试题详情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试题详情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吴刚砍桂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题详情

(二) 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试题详情

(一) 背诵这首词。 

试题详情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