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878  215886  215892  215896  215902  215904  215908  215914  215916  215922  215928  215932  215934  215938  215944  215946  215952  215956  215958  215962  215964  215968  215970  215972  215973  215974  215976  215977  215978  215980  215982  215986  215988  215992  215994  215998  216004  216006  216012  216016  216018  216022  216028  216034  216036  216042  216046  216048  216054  216058  216064  216072  447090 

1.fèn  chǔ  cè  jiē  wù  gōng  hóng  zhòng

试题详情

5.质询疑点:

如何理解孟子所倡导的“义”?

“舍身取义”是孟子关于个人道德修养选择的要求,与孔子“杀身成仁”一脉相承。中国人过去所说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用今天的说法,就是做人的五项基本道德。

主干知识

试题详情

4.攻克难点:

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课文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第一则:君子有九个方面应该随时考虑:观察事物要看明白,听别人谈话要听清楚,与别人相处脸色要温和,神情态度要恭敬,说话要忠诚老实,做事要认真敬业,有了疑惑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在气愤时要想到患难和后果,见到可得的利益要想一想是否合乎道义。

第二则:富贵,这是人们想要得到的,贫贱,则是人们所憎恶的,但如果不是凭道义得到的富贵,君子不会享有它而摆脱贫贱。

第三则: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能同时占有,我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二者不能同时拥有,万维网我愿意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第四则:人人都有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的心;人人都有对自己或别人的坏处感觉羞耻和厌恶的心;人人都能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人人都能明辨事理的正确和错误。有了同情之心,就是仁爱的;有了羞恶之心,就是正义的;有了恭敬之心,就是有礼节;有了是非之心,就是有智慧。

第五则:君子陶冶思想性情,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最重要的是诚心诚意。要达到诚心诚意,无须做别的事情,只要恪守仁爱,奉行道义,就可以了。

第六则:一个人如果意志不坚强,就不能充分发挥它的聪明才智;说话不讲信用,他所作的事情就不会取得成功。

第七则:志士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因为它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遥远。把实行仁爱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一直奉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第八则: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试题详情

3.把握重点:

课文分析

一则的“九思”,是关于如何提高道德修养的论述。“视思明,听思聪”,是从获取信息的角度讲的。“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是待人接物的言行态度。可以看作是君子的行为规范。“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三点都是人的内在修养。

二三两则都是强调道义的重要性,在人的品德中,恪守道义是最重要的,立身行事,首先要考虑是否合乎道义。“舍生取义”是孟子提出的关于道德选择的要求,与孔子提出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把维护正义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在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可牺牲生命,也要维护正义,这是对君子道德修养的最高要求。用鱼和熊掌的价值取向作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古人称仁、义、礼、智、信为“五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五项基本道德。

四则对仁、义、礼、智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仁”是仁爱,是同情心。“义”是正义,是憎恶一切可耻的行径与邪恶的事物。“礼”是恭敬,是对他人的尊重。“智”是能够明辨是非。

五六两则讲的是诚信。墨子的话包含两层意思:前一句讲意志是使人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的条件,后一句讲诚信是保证行为获得成功的条件。 一个人要想事业获得成功,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意志坚强是成功者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

七则是曾子(孔子的弟子曾参)的语录,讲“士”必须具有心胸宽广、意志坚强的美德,因为他们任重道远。曾子这里指的“士”应该是那些有济世之才和远大抱负的人。

八则是老子关于“柔弱”的辩证分析。这里老子用比喻生动地说明了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

试题详情

2.语言特色: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开端,也是思想文化史的辉煌灿烂时期。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无论其内容形式或学风,都对秦汉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节选的八条先秦诸子论德的语录,语言洗练、含蕴丰富,风格明快;说理透彻,逻辑严密,善于类比,不乏文采,学习时应在熟练诵读的基础上仔细品味。

试题详情

1.理清结构:

一则:如何提高道德修养

二三两则:强调道义的重要性

四则:仁、义、礼、智的内涵

五六两则:诚信

七则:“士”必须心胸宽广、意志坚强

八则:老子关于“柔弱”的辩证分析

试题详情

5.结合注释,理解每一则内容的含义,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即可。

名师导学

试题详情

4.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墨子(约前468-376年)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创始人。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试题详情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字的含义主要是为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为背诵、默写打基础,不必字字落实。

试题详情

2.要注意古诗文中的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如此处的“以”是凭借,依靠的意思。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