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68492  268500  268506  268510  268516  268518  268522  268528  268530  268536  268542  268546  268548  268552  268558  268560  268566  268570  268572  268576  268578  268582  268584  268586  268587  268588  268590  268591  268592  268594  268596  268600  268602  268606  268608  268612  268618  268620  268626  268630  268632  268636  268642  268648  268650  268656  268660  268662  268668  268672  268678  268686  447090 

20.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4分)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国际范围内不断得到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开始由以往单个的项目性保护,走上全国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阶段。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我们开始对与物质文化遗产一道,共同延续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现存文化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全面的重新认识。我们审视人类自身及社会整体发展目标时,不能不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全社会参与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我国的保护工作正在逐步体现具有“文化自觉”的特征。

试题详情

19.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身屠南国的桂林,思绪却绵延到千里万里之外的沪、平、皖、鄂等地和故乡青岛,又联想到写作《秋声赋》的欧阳修,体现了抒情散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特点。

B.文章善用对比的手法。比如开头几段,将桂林、上海、北平的秋天和故乡青岛的秋天作对比,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挚的喜爱之情。

C.文章的语言平易朴素,却朴而不拙。结尾处引用鲁迅先生的诗句,看似信手拈来,却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D.文章以“秋的感怀”为题,既有作者对家乡的秋的美好的追忆,有对胜利之秋的憧憬,也有对现实之秋的深深忧思,将战士的豪情与文人的柔情融为一体。

   E.和郁达夫脍炙人口的《故都的秋》一样,本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秋的名篇。两位作者咏秋抒怀,同样表达了对动荡时局和民生疾苦的深沉关切。

试题详情

18.结合原文,简要说明文中两个画线句子所蕴含的情感。(4分)

  (1)那都是抗战前的事,不谈它也罢。(2分)

    答:

  (2)秋没曾使人悲戚,人倒使秋添上了不少的苍凉。(2分)

  答:

试题详情

17.文中“抑扬”手法的运用贯穿始终。试以(11)--(17)段为例,作简要而具体的说明。(6分)

答:

试题详情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题限选4题)(8分)

   (1)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_____________》、《战国策》,有纪传体的《_____________》和《汉书》等。  

(2)古人笔下的雪景姿态万千,如柳宗元《江雪》中的“__________独钓寒江雪”,杜甫的《绝句》中“__________门泊东吴万里船”,都描绘了意境迥异的雪景图。

   (3)屈平疾王之听之不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试题详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淳耀考中进士后没有求官,在南明王朝刚建立时也没有去求官,因为他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

   B.在民族危亡关头,黄淳耀挺身而出,率志士抵抗人侵,城破后自缢丽死.表现出凛然难犯的民族气节。

   C.黄淳耀的品节对他的弟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黄淳耀就义后,他弟弟也戴着哥哥掉下的头巾从容就义。

D.这篇人物传记,记载了黄淳耀兄弟从容殉难的感人事迹,文章最后对兄弟死时的细节描写使文章显得更为生动真实。

第  Ⅱ  卷(非选择题共 114分)

试题详情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黄贞文“耿耿不昧”的一组是(   )

   ①昼所为,夜必书之       ②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

   ③成进士,不渴选而归      ④公未仕,可勿死也

⑤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   ⑥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伯氏所未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