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36558  336566  336572  336576  336582  336584  336588  336594  336596  336602  336608  336612  336614  336618  336624  336626  336632  336636  336638  336642  336644  336648  336650  336652  336653  336654  336656  336657  336658  336660  336662  336666  336668  336672  336674  336678  336684  336686  336692  336696  336698  336702  336708  336714  336716  336722  336726  336728  336734  336738  336744  336752  447090 

[写作思维发散]李清照一生创作的词,有很大一部分是反映“个人情感”的,其中有写少年时“对美好爱情的向往”、青年时“对亲情的体验和感悟”、老年时“对逝去亡夫的思念和愁情”,除此之外还有对“英雄人物讴歌赞美的豪情”以及大量词句里反映出的“相思之苦”和“无法排解的凄苦之情”,这些反映李清照的思想情感的词句就可以成为写各种“情”的最好素材,巧妙加以剪裁,便能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语言文采。

试题详情

[写作思维发散]李清照作为女人,特别是封建时代的女子,自然属于弱势群体,但她有一个知书达理、才华横溢的父亲李格非,有一个开明贤惠、精通文学的母亲王氏,再加上李清照自幼天资卓越,记忆力超强,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赏,以才藻闻名于乡里。因此可以围绕着李清照的生活环境、家庭环境、个人的天资以及其一生取得的成就,来表现“女人为什么不是弱者”,来阐释自古少年出名者大有人在,也可以突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个人的的成长成才,帮助很大。

试题详情

[写作思维发散]李清照对自己的一生有着清醒的认识,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她需要稳定的生活,需要甜蜜的爱情,需要美满的家庭,需要诗词来滋润自己的心灵,明白经历磨难不能放弃生活的追求,一生要协助丈夫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书籍来提升做人的品味,但是“从十六岁嫁给赵家的那一刻起,所有人都希望她是一个生活富裕,幸福美满,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他人对她的期待与自我的认识发生了冲突和矛盾,于是可以围绕着“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之间的矛盾来构建文章,选取素材,进行写作。

试题详情

[写作思维发散]李清照作为一代词魂,作为婉约词派的领军人物,她所创作的婉约词成为一种标志、一种高度,一座巅峰,后人无法企及,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以其不同阶段创作的词,作为写作素材,通过片段组合的形式,来叙述其是怎样从一个天真的少女被铸造和冶炼成一代词魂的;可以围绕她从一个普通的少女,经历种种人生磨难,如何成长为一座丰碑,成为一种追求的标志,来刻画其成长经历,可以写成故事新编。

试题详情

[写作思维发散]李清照作为一位历史上有着极高地位的婉约派代表人物,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值得后世人们永远铭记在心的,因此可以把其作为纪念的对象,怀念的主体,铭记的内容,以其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她所创作的诗词精品、她留给后世的种种精神财富作为写作的素材,来撰写纪念是为了怀旧;怀念是为了永生;铭记是为了感动。

试题详情

   [写作思维发散]写上述话题,可以结合李清照个人一生成长经历的变化,可以写其人生遭遇的变化,可以写其诗词创作因为生活景况的变化,而带来内容上的变化,风格的变化,还可以深入其内心,写出其内心思想情感的变化,写出其个人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社会的变化。总之,以李清照个人的一生可以写出个人之变、思想之变、情感之变、社会之变、时代之变。

试题详情

运用革命烈士方志敏写的诗作--“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作为素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不就竹写竹,而是通过写“雪压竹头低”这一客观景物来表现“依旧与天齐”的思想,如果从此角度立意,来写出作为革命者必须具备“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

角度六:反弹琵琶贬竹子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副对联是这样来写竹子的:“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运用这一素材,可以立足于做人不能像竹子那样“嘴尖皮厚腹中空”,只会说而没有真材实料的角度来立意。

[运用示范]

粤教版必修五课文《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的一篇给好朋友任安的回信,其中涉及到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其中一些经典情节,可以成为写作素材,因此从整理情节素材的角度,我们可以对其中的素材进行发散思维分析,运用来写不同的作文话题和题目。

※故事素材名称

司马迁接受宫刑隐忍苟活

※素材内容回放

天汉二年,李陵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汉武帝大怒,文武百官也大骂李陵投降可耻,司马迁为其辩护:“李陵转战千里,矢尽道穷,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投降,尚属情有可原。臣以为,只要他不死,他还是会效忠汉朝的。”盛怒中的汉武帝听了司马迁这番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护短开脱,把他投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宫刑使司马迁精神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言,又以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人在逆境中发愤有为鼓励自己,终于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活了下来,经过六年的囚禁生活,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记》。

[素材思维运用解读]

围绕着司马迁接受宫刑这一情节素材,我们可以运用发散思维,从如下不同的角度来运用这一素材进行思考和分析,然后以此作为论据,来进行论证。

※角度一、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写作思维发散]遭遇挫折是人生每个人都难以避免的经历,对于司马迁而言,他所遭遇的挫折,与常人相比,那是令人无法忍受的,因为他替李陵的辩护,换来了“腐刑”之害,这种伤害对于一个正常的男人来说,可谓奇耻大辱。所以从遭遇挫折的角度,司马迁他没有放大人生的痛苦,而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志,而“隐忍苟活”。为了完成《史记》,他正确看待人生的挫折,化痛苦为力量,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写作这个话题,要围绕着“遭遇挫折”后不要“放大痛苦”来进行立意,以司马迁的遭遇“腐刑”而保持正常心态作为实例加以论证。

※角度二、转折

[写作思维发散]“转折”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发生方向性的变化”,转折对于一个人来说,一定是使这个人的人生方向和道路发生本质性变化,因此面对“转折”这样的话题,我们联想到司马迁,可以看到他的人生有几次转折:一是父亲的去世前的重托,使他的人生发生转折,他注定要成为一名史官,克绍箕裘;其二是为李陵辩护,接受宫刑,失去一个男人的尊严;其三是完成《史记》,使他从一个普通的史官,变成名垂青史的伟人。围绕着司马迁人生的几次重大转折,我们可以从“转折使人生从此变得精彩”来立轮,以司马迁作为写作的素材,写出精彩的作文。

※角度三、选择

[写作思维发散]“选择”指的是面的不同的情况,进行挑选。既然有选择,就要进行判断和考虑,选择的对象、道路、手段不一样,选择的结果也绝然不同。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有的人能够把握住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于是人生由此变得灿烂辉煌,事业取得成功;如果面对各种诱惑,不能正确把握自己,作出的选择是错误的,那么你的人生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所以围绕着“什么是选择”、“选择什么”、“为什么要选择?”“如何选择”、“选择的结果”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写作,围绕着司马迁这一素材,可以围绕着司马迁在遭遇宫刑之后,面临着“生还是死”的两难选择,选择生--必须忍受做一个男人的奇耻大辱;选择死--可以解脱但是无法完成父亲临终前重托;选择继续写《史记》,难;选择放弃生命,容易,所以根据司马迁在为李陵辩护获罪后的“生与死”的选择,坚持完成《史记》写作的重任和放弃活着的权利的选择,可以写一篇不错的感人文章。

※角度四、自我认识与解剖

[写作思维发散]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面临着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和解剖。故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表面上看起来,每个人对自己是最熟悉的,但是,许多人缺乏对自己的自我解剖,并不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也不了解自己人生需要什么,更不知道在面临人生巨大变故,应该如何进行自我解读,这样就导致许多人一生碌碌无为,远离成功。只有那些对于自身有着清醒的认识的人,才会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才会取得事业的成功。所以善于认识自我,解读自我的人,为人生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才会达到事业成功的顶峰。围绕着司马迁遭遇宫刑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司马迁对自我认识的角度出发,把他对自己经历的正确认识过程表达出来,由此获得事业的成功。

※角度五、镜子

[写作思维发散]镜子是一种用来照射的工具,更多是用来照人的,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镜子,可以说镜子与人们的生活关系紧密。唐太宗有一段精彩对于镜子的论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段话为我们多角度理解镜子的作用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事件可以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事件中看到经验教训,从而吸取“前车之鉴”,不要“重蹈覆辙”;人物可以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人物身上,悟出做人的道理,从而“见人贤,即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可以从前代的兴盛和衰败的历史中,领悟治国之道,明确为君之术,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启迪。

围绕司马迁这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处世选择,我们发现司马迁其实就是一面镜子,一面可以折射出人性光芒的镜子,特别是从司马迁遭遇宫刑这一事件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成功的人是如何面对逆境,如何面对挫折;面对生与死的选择,如何让生命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面对朋友陷入危难,如何敢于仗义执言;面对昏君的灭绝人性的行为,如何“隐忍苟活”,面对奸臣当道,如何做一个“贤人”;面对历史的编写,如何秉公直言,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所以以司马迁为写作素材,可以写出一篇以“镜子”为题目的好文章。

[技法二]聚合思维分析--百川滂沱终归海,落叶纷飞终归根

对于拥有的各类素材,我们如何把他们勾连起来,这就需要以写作的题目、话题或中心为聚合点,对来自不同课文中的不同写作素材进行收敛、聚合、筛选,为素材的归属确定一个明确的“靶子”,这是一种由点到面的内聚式思维状态,又可称为内敛思维,集中思维。

对于来自课本中的一个个单一素材进行发散思维所形成的价值点,并不都是合理的或最佳的,而且在运用时也不可能全部涉及,这就需要对掌握的素材进行“聚焦”,尽可能从对关键要素或隐含要素中,找到最佳或最新的方案。对于手里掌握的多个相关素材,更需要学会聚合思维,找出素材之中的相关要素,或并列、或正反、或层进、一边在素材使用时能产生合力。

例如严监生和葛朗台这两个文学人物,一个出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个出自巴尔扎克的《人间戏剧》,出自不同的作家笔下,属于不同的国度,但是这两个人物却有相似之处: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直到家人领会了他的意思,把点着的两根灯草去掉了一根,才安心逝去;而葛朗台临死前,看到教士做法事的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的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由此可见,这两个人物虽然个性不同,但是确有一个共同点:贪婪、吝啬、处心积虑聚敛财富,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

[运用示范]

※素材1、勾践--出自课文《勾践灭吴》

事迹:越王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后,马上招集贤良,共治国事。以图复兴越国大业。在此十年期间,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富国强兵,最终灭调吴国,报仇雪恨。蒲松龄专门撰写了一幅对联来歌颂勾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素材2、项羽--出自课文《项羽本纪》

事迹:少怀壮志--少时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兵法大喜,见秦始皇出游,即曰“彼可取而代也!”,说明其亦有大志:

叱咤风云--项羽率军与汉军交战,勇猛无敌;与汉王直接对垒,使汉王受伤而逃,足以见出其英勇善战;

垓下悲歌--身临绝境,四面楚歌,被迫与虞姬生离死别,最后勇敢突围,摔28手下至乌江,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最后不肯渡江,拔剑自刎,足以体现一代枭雄的英雄本色。

※素材3、邓小平--出自课文《在哈金森工厂》

事迹:少年邓小平,远离故土,漂洋过海,来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哈金森工厂担任学徒工,工作努力,在艰苦的环境里,努力学习,乐观向上,工作比任何人干得出色,不气馁,不放弃,最后成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者,为后来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面对上面的三个人物素材,时代不同,经历不同,事迹不同,怎样把他们聚合起来,进行运用呢?这就需要运用聚合思维的方法分析,找到他们之间的想通点,比如如果用来写作“退路”的作文,该如何使用这些课本素材呢?看下面的精彩文段。

※精彩文段展示

勾践,亡国之君,为夫差灭国,留下退路,来到吴国,十年磨砺,卧薪苦胆,忍辱负重,终于崛起,灭夫差,兴越国。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项羽,盖世英雄,被刘邦打败,未留退路,来到乌江,面江而泣,自断退路,“无颜对江东父老”,终不渡河,拔剑自刎,成为失败的英雄,英明一世,糊涂一时,留下千年一叹。

邓小平,改革舵手,被撤职迫害,留下退路,虽三起三落,屡遭挫折,但为自己为革命,却矢志不移,哪怕最后只是保留党籍,也决不放弃,最终为中国找到了一条统一祖国大业、通向幸福的幸福康庄之路。

可见,无论古今,为人处事,留有退路,海阔天空;不留退路,自取灭亡。

            --《退路》

[技法运用说明]对于上面提到的古今历史人物,作者立足于“退路”这一写作的题目,从“留有退路,获取成功”和“不留退路,只能灭亡”两个不同的角度,通过对比的手段,阐明了对“退路”的独特见解,最后得出结论。这里作者就运用了聚合思维,对素材进行整合,统一到“退路”的写作主题下。

[技法三]逆向思维分析--变个法子下刀吧,苹果中有五角星

事物关系中的正与反、倒与顺都是相对的,事物间可相互转化,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对于同一则写作素材,有时反弹琵琶,从相反或相对的角度去思考,关注其微小,潜在甚至相反的可能性,从而引起新的思索,产生超常的构思和不同凡响的新观念,这种思维即属于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一种从相反的方向来考察事物,或者干脆把思考对象颠倒过来进行思考的方法。逆向思维往往能够打破常规思维,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揭示比较新鲜的主题,取得常规思维所达不到的表达效果。

例如我们学过韩愈的课文《马说》,其中文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最能引起今人的的共鸣,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求,但是我们对于“伯乐相马”这一事件素材进行逆向性思考,可以得出如下思考--

从韩愈提出“马说”至今已有千余年,“伯乐相马”大体还属于“经验型”,主观片面和不科学的局限性表现得十分明显;

人才的身价、仕途的顺畅全在个别人的认识和评价、掌握之中;

任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如果不得伯乐赏识,没有和伯乐拉上关系,就休想展示其才;

联想到当今四化大业,如此寄希望于“伯乐”一身,恐怕难以符合科学精神,还可能滋生权威、官僚作风;

逆向思维的关键在于“逆”,而不是“异”,决不是刻意猎奇,标新立异。求异要讲究科学态度,防止出现随意翻新的倾向。

[运用示范]

※素材1、粤教版选修二《杜甫诗五首》之《哀江头》

忆昔旌霓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往彼此无消息。

※素材解说:这几句诗出自杜甫之手,主要用来回忆当年唐明皇御驾游园时,霓彩旗帜飘扬,车驾豪华奢侈,珠光宝气逼人,并且借用班婕舒的典故讽刺唐明皇宠幸杨贵妃,荒淫好色,以及杨贵的妃骄纵得意,特别是用“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写出杨贵妃在马嵬坡被逼上吊,剩下唐明皇只身西行入蜀,以此来表达李杨二人的荒淫无度与最后的大难领头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一则素材属于贬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反面素材。

※素材2、粤教版选修二《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素材解说:这一首诗出自杜牧之手,同样表达了诗人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批评。作者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没有直接说唐明皇荒淫好色,也没有说杨贵妃恃宠而骄横,而是写唐明皇为讨杨贵妃欢心,派人用快马运送荔枝进皇宫,最后博得美人一笑。而这“一骑红尘”和“妃子笑”隐含的是无数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而满足一己私欲的罪恶,由此想到的是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悲剧。这也是一则抨击唐明皇杨贵妃的反面素材。

对于这样两则反面的素材,我们如何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进行写作呢?有一位考生进行了这样逆向思维解读:

唐明皇杨贵妃最后的结局是爱情悲剧--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真挚的--他们的爱情是值得肯定的--拥有真心相爱的爱情是幸福的--我们要珍惜爱情,从中品味幸福。根据这样的思维解读,他对上述素材进行了具体写作。

※精彩文段展示

品味幸福,我发现幸福是寒冬中绽放的梅花,飘洒在爱情的世界里。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东坡独坐窗台,一朵空灵梅花幽幽绽放,思绪滑过心头,倾注无穷思恋。遥看孤坟,伊人已逝,幽魂入梦,惟有千行老泪,陪伴生者,见证孤独。也许只能将一抹眷恋,在月明之夜,葬于短松岗吧。然而,那生者对死者的呼唤,散发出幽幽香气,让我感受生者对死者思念,这是一种爱情坚贞的幸福。

品味幸福,我发现幸福是生者对死者的追忆,让人感受到爱情的沉重。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明皇独坐宫中,他想到了杜甫笔下的“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感受到杨贵妃为了爱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想到了杜牧笔下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明白了正是自己对杨贵妃的宠幸与溺爱,才使她离他而去,于是一种“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哀叹,让我们看到生者对死者的追忆,这也是一种幸福,一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幸福。

是的,感受幸福,让我在爱情的伊甸园里,明白“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技法运用说明]上述文字选取了苏轼对妻子的思念和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作为素材,阐释拥有真挚的爱情就是一种幸福,即使这种爱情,是生者对死者的追忆;即使这种爱情最终的结局是悲剧,令人唏嘘。在这里,作者把两则反面素材

[技法四]、辨证思维分析--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天堂

对于拥有的素材,进行全面、本质、客观、内在的分析,离不开辩证的思维。辨证思维就是要求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对素材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联系的观点--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则写作素材都可以联系到相关的个人经历、历史故事和社会现象等,这样,我们的思路就可以拓展到无限的领域。例如历史上的著名效应--

一个小小的马掌铁,可以颠覆一个国家;(“马掌钉效应”)

大洋彼岸的蝴蝶轻轻扇动翅膀,可以引起大洋此岸的一场风暴;(蝴蝶效应)

发展的观点--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的素材,其本身蕴含着发展性的道理,如“水滴石穿”这一素材;有的素材,如果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分析,会得到具有发展性的观点,也就是说,不同的特定时空下,素材会呈现出不同的价值点。如“孟母三迁”这一故事素材,从现代教育学的角度分析,除了要求我们加强良好的教育环境的营造外,还需要重视对环境能动性适应的教育培养,进而可提出“适应性教育”和“挫折教育”等话题。

全面的观点--认识事物的过程化中,我们常常会对素材的认识陷入单一、片面的误区,为此,我们要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思维多元化、立体化,学会使用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我们拥有的每一则素材。

[运用示范]

李清照及其作品,是语文课本中经常出现的高考写作素材,联系最近几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我们可以对“李清照”人物素材和作品构成的语言素材,进行加工和切割,用来写作下面多方面的作文话题及题目--

试题详情

运用郑板桥的诗歌--“新竹高于老枝,全凭老干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作为素材,抓住诗人从又一角度选择了竹子生命力旺盛的特点,生发开来,表现其强大的生命力,阐释新老之间的关系,蕴含人生哲理。

试题详情

运用郑板桥的诗歌--“咬定青山不放松,扎根原在破崖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作为素材,通过郑板桥诗中抓住竹子的又一特点--韧,从坚韧的角度来写竹子。

试题详情

运用苏轼的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作为素材,抓住诗人对竹子喜爱程度之深的角度去写,写出了竹子的“雅”。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