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092  1100  1106  1110  1116  1118  1122  1128  1130  1136  1142  1146  1148  1152  1158  1160  1166  1170  1172  1176  1178  1182  1184  1186  1187  1188  1190  1191  1192  1194  1196  1200  1202  1206  1208  1212  1218  1220  1226  1230  1232  1236  1242  1248  1250  1256  1260  1262  1268  1272  1278  1286  3002 

立体几何题怎么解

安振平      

 

高考立体几何试题一般共有4道(客观题3道, 主观题1道), 共计总分27分左右,考查的知识点在20个以内. 选择填空题考核立几中的计算型问题, 而解答题着重考查立几中的逻辑推理型问题, 当然, 二者均应以正确的空间想象为前提.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立体几何考题正朝着”多一点思考,少一点计算”的发展.从历年的考题变化看, 以多面体和旋转体为载体的线面位置关系的论证,角与距离的探求是常考常新的热门话题.

 

       例1  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PB⊥面ABCD.

       (1)若面PAD与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为60°,求这个四棱锥的体积;

       (2)证明无论四棱锥的高怎样变化,面PAD与面PCD所成的二面角恒大于90°

讲解:(1)正方形ABCD是四棱锥P―ABCD的底面, 其面积

为从而只要算出四棱锥的高就行了.

面ABCD,

       ∴BA是PA在面ABCD上的射影.又DA⊥AB,

    ∴PA⊥DA,

    ∴∠PAB是面PAD与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PAB=60°.                

      而PB是四棱锥P―ABCD的高,PB=AB?tan60°=a,

     .                                                                 

(2)不论棱锥的高怎样变化,棱锥侧面PAD与PCD恒为全等三角形.

      作AE⊥DP,垂足为E,连结EC,则△ADE≌△CDE,

         是面PAD与面PCD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设AC与DB相交于点O,连结EO,则EO⊥AC,

                                                              

      在

     故平面PAD与平面PCD所成的二面角恒大于90°.                                

    本小题主要考查线面关系和二面角的概念,以及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具有一定的探索性, 是一道设计新颖, 特征鲜明的好题.

 

例2  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900,AC=1,C点到AB1的距离为CE=,D为AB的中点.

(1)求证:AB­1⊥平面CED;

(2)求异面直线AB1与CD之间的距离;

(3)求二面角B1―AC―B的平面角.

讲解:(1)∵D是AB中点,△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C=900,∴CD⊥AB又AA1⊥平面ABC,∴CD⊥AA1.

∴CD⊥平面A1B1BA  ∴CD⊥AB1,又CE⊥AB1, ∴AB1⊥平面CDE;

(2)由CD⊥平面A1B1BA  ∴CD⊥DE

∵AB1⊥平面CDE  ∴DE⊥AB1

∴DE是异面直线AB1与CD的公垂线段

∵CE=,AC=1 , ∴CD=

∴;

(3)连结B1C,易证B1C⊥AC,又BC⊥AC ,

∴∠B1CB是二面角B1―AC―B的平面角.

在Rt△CEA中,CE=,BC=AC=1,

∴∠B1AC=600

∴,  ∴,

∴  , ∴.

作出公垂线段和二面角的平面角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当然, 准确地作出应当有严格的逻辑推理作为基石.

例3  如图a―l―是120°的二面角,A,B两点在棱上,AB=2,D在内,三角形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AB=90°,C在内,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I)求三棱锥D―ABC的体积;

(2)求二面角D―AC―B的大小;     

(3)求异面直线AB、CD所成的角.

      

  

  讲解:  (1) 过D向平面做垂线,垂足为O,连强OA并延长至E.

为二面角a―l―的平面角..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AB=2.又D到平面的距离DO=

(2)过O在内作OM⊥AC,交AC的反向延长线于M,连结DM.则AC⊥DM.∴∠DMO  为二面角D―AC―B的平面角. 又在△DOA中,OA=2cos60°=1.且

  (3)在平在内,过C作AB的平行线交AE于F,∠DCF为异面直线AB、CD所成的角.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又AF等于C到AB的距离,即△ABC斜边上的高,

异面直线AB,CD所成的角为arctg

    比较例2与例3解法的异同, 你会得出怎样的启示? 想想看.

 

 

 

 

 

    例4

 

 

 

 

                        图①                        图②

 

   讲解:  设容器的高为x.则容器底面正三角形的边长为,

        

                .

    当且仅当 .

故当容器的高为时,容器的容积最大,其最大容积为

对学过导数的同学来讲,三次函数的最值问题用导数求解是最方便的,请读者不妨一试. 另外,本题的深化似乎与2002年全国高考文科数学压轴题有关,还请做做对照. 类似的问题是:

       某企业设计一个容积为V的密闭容器,下部是圆柱形,上部是半球形,当圆柱的底面半径r和圆柱的高h为何值时,制造这个密闭容器的用料最省(即容器的表面积最小).

   例5 已知三棱锥P―ABC中,PC⊥底面ABC,AB=BC,D、F分别为AC、PC的中点,DE⊥AP于E.

    (1)求证:AP⊥平面BDE;                

(2)求证:平面BDE⊥平面BDF;

(3)若AE∶EP=1∶2,求截面BEF分三棱锥

P―ABC所成两部分的体积比.

讲解:  (1)∵PC⊥底面ABC,BD平面ABC,∴PC⊥BD.

由AB=BC,D为AC的中点,得BD⊥AC.又PC∩AC=C,∴BD⊥平面PAC. 又PA平面、PAC,∴BD⊥PA.由已知DE⊥PA,DE∩BD=D,∴AP⊥平面BDE.

  (2)由BD⊥平面PAC,DE平面PAC,得BD⊥DE.由D、F分别为AC、PC的中点,得DF//AP.

由已知,DE⊥AP,∴DE⊥DF. BD∩DF=D,∴DE⊥平面BDF.

又DE平面BDE,∴平面BDE⊥平面BDF.

  (3)设点E和点A到平面PBC的距离分别为h1和h2.则

           h1∶h2=EP∶AP=2∶3,

    

    故截面BEF分三棱锥P―ABC所成两部分体积的比为1∶2或2∶1

值得注意的是, “截面BEF分三棱锥P―ABC所成两部分的体积比”并没有说明先后顺序, 因而最终的比值答案一般应为两个, 希不要犯这种”会而不全”的错误.

例6  已知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半圆,它被过底面中心O1且平行于母线AB的平面所截,若截面与圆锥侧面的交线是焦参数(焦点到准线的距离)

为p的抛物线.

(1)求圆锥的母线与底面所成的角;

(2)求圆锥的全面积.

    讲解: (1)设圆锥的底面半径为R,母线长为l,

由题意得:,

即,

所以母线和底面所成的角为

(2)设截面与圆锥侧面的交线为MON,其中O为截面与

AC的交点,则OO1//AB且

在截面MON内,以OO1所在有向直线为y轴,O为原点,建立坐标系,则O为抛物的顶点,所以抛物线方程为x2=-2py,点N的坐标为(R,-R),代入方程得

R2=-2p(-R),得R=2p,l=2R=4p.

∴圆锥的全面积为.

将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相链接, 颇具新意, 预示了高考命题的新动向. 类似请思考如下问题:

     一圆柱被一平面所截,截口是一个椭圆.已知椭圆的长轴长为5,短轴长为4,被截后几何体的最短侧面母线长为1,则该几何体的体积等于         

 

   例7 如图,几何体ABCDE中,△ABC是正三角形,EA和DC都垂直于平面ABC,且EA=AB=2a, DC=a,F、G分别为EB和AB的中点.

(2)求证:AF⊥BD;

 (3) 求二面角B―FC―G的正切值.

讲解: ∵F、G分别为EB、AB的中点,

∴FG=EA,又EA、DC都垂直于面ABC,  FG=DC,

    ∴四边形FGCD为平行四边形,∴FD∥GC,又GC面ABC,

    ∴FD∥面ABC.

(2)∵AB=EA,且F为EB中点,∴AF⊥EB  ①  又FG∥EA,EA⊥面ABC

∴FG⊥面ABC ∵G为等边△ABC,AB边的中点,∴AG⊥GC.

∴AF⊥GC又FD∥GC,∴AF⊥FD  ②

由①、②知AF⊥面EBD,又BD面EBD,∴AF⊥BD.

       (3)由(1)、(2)知FG⊥GB,GC⊥GB,∴GB⊥面GCF.

过G作GH⊥FC,垂足为H,连HB,∴HB⊥FC.

∴∠GHB为二面角B-FC-G的平面角.

易求.

       例8  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P、Q分别是线段AD1和BD上的点,且

D1P∶PA=DQ∶QB=5∶12.

 

(1) 求证PQ∥平面CDD1C1

 

 

 (2) 求证PQ⊥AD;

 

 

 (3) 求线段PQ的长.

讲解:  (1)在平面AD1内,作PP1∥AD与DD1交于点P1,在平面AC内,作

QQ1∥BC交CD于点Q1,连结P1Q1.

    ∵ ,     ∴PP1QQ1 .?

由四边形PQQ1P1为平行四边形,   知PQ∥P1Q1? ?

而P1Q1平面CDD1C1,  所以PQ∥平面CDD1C1?

(2)AD⊥平面D1DCC1,    ∴AD⊥P1Q1,?

又∵PQ∥P1Q1,   ∴AD⊥PQ.?

(3)由(1)知P1Q1 PQ,

,而棱长CD=1.     ∴DQ1=.  同理可求得 P1D=.

在Rt△P1DQ1中,应用勾股定理, 立得

P1Q1=.?

做为本题的深化, 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 P, Q分别是BD,上的动点,试求的最小值, 你能够应用函数方法计算吗? 试试看. 并与如下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做以对照, 你会得到什么启示?

如图,正方形ABCD、ABEF的边长都是1,而且平面ABCD、ABEF互相垂直。点M在AC上移动,点N在BF上移动,若CM=BN=

(1)       求MN的长;

(2)       当为何值时,MN的长最小;

(3)       当MN长最小时,求面MNA与面MNB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立体几何知识是复课耗时较多, 而考试得分偏底的题型. 只有放底起点, 依据课本, 熟化知识, 构建空间思维网络, 掌握解三角形的基本工具, 严密规范表述, 定会突破解答立几考题的道道难关.

 

 

试题详情

解析几何题怎么解

安振平     

 

       高考解析几何试题一般共有4题(2个选择题, 1个填空题, 1个解答题), 共计30分左右, 考查的知识点约为20个左右. 其命题一般紧扣课本, 突出重点, 全面考查. 选择题和填空题考查直线, 圆, 圆锥曲线, 参数方程和极坐标系中的基础知识. 解答题重点考查圆锥曲线中的重要知识点, 通过知识的重组与链接, 使知识形成网络, 着重考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求解有时还要用到平几的基本知识,  这点值得考生在复课时强化.

 

    例1  已知点T是半圆O的直径AB上一点,AB=2、OT=t  (0<t<1),以AB为直腰作直角梯形,使垂直且等于AT,使垂直且等于BT,交半圆于P、Q两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1)写出直线的方程;

   (2)计算出点P、Q的坐标;

   (3)证明:由点P发出的光线,经AB反射后,反射光线通过点Q.                  

 

   讲解:  通过读图,  看出点的坐标.

(1 ) 显然,  于是 直线

的方程为;

   (2)由方程组

解出  、;              

   (3),

        .

   由直线PT的斜率和直线QT的斜率互为相反数知,由点P发出的光线经点T反射,反射光线通过点Q.

       需要注意的是, Q点的坐标本质上是三角中的万能公式, 有趣吗?

例2  已知直线l与椭圆有且仅有一个交点Q,且与x轴、y轴分别交于R、S,求以线段SR为对角线的矩形ORPS的一个顶点P的轨迹方程.

   讲解:从直线所处的位置, 设出直线的方程,

   由已知,直线l不过椭圆的四个顶点,所以设直线l的方程为

代入椭圆方程 得

         

化简后,得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于是其判别式

由已知,得△=0.即  ①

在直线方程中,分别令y=0,x=0,求得

 令顶点P的坐标为(x,y),  由已知,得

 代入①式并整理,得 ,  即为所求顶点P的轨迹方程.

       方程形似椭圆的标准方程, 你能画出它的图形吗?

   例3已知双曲线的离心率,过的直线到原点的距离是

 (1)求双曲线的方程;

 (2)已知直线交双曲线于不同的点C,D且C,D都在以B为圆心的圆上,求k的值.

  讲解:∵(1)原点到直线AB:的距离.

     故所求双曲线方程为

(2)把中消去y,整理得 .

     设的中点是,则

    

   

故所求k=±.

为了求出的值, 需要通过消元, 想法设法建构的方程.

   例4 已知椭圆C的中心在原点,焦点F1、F2在x轴上,点P为椭圆上的一个动点,且∠F1PF2的最大值为90°,直线l过左焦点F1与椭圆交于A、B两点,△ABF2的面积最大值为12.

  (1)求椭圆C的离心率;

  (2)求椭圆C的方程.

   讲解:(1)设, 对 由余弦定理, 得

  ,

解出  

 (2)考虑直线的斜率的存在性,可分两种情况:

   i) 当k存在时,设l的方程为………………①

  椭圆方程为

 由   得   .

于是椭圆方程可转化为  ………………②

将①代入②,消去得     ,

整理为的一元二次方程,得       .

则x1、x2是上述方程的两根.且

 

  

ii) 当k不存在时,把直线代入椭圆方程得

 

由①②知S的最大值为  由题意得=12  所以   

  故当△ABF2面积最大时椭圆的方程为:

下面给出本题的另一解法,请读者比较二者的优劣:

设过左焦点的直线方程为:…………①

(这样设直线方程的好处是什么?还请读者进一步反思反思.)

椭圆的方程为:

由得:于是椭圆方程可化为:……②

把①代入②并整理得:

于是是上述方程的两根.

,

AB边上的高,

从而

     

当且仅当m=0取等号,即

    由题意知,  于是  .

    故当△ABF2面积最大时椭圆的方程为:

      例5  已知直线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且线段AB的中点在直线上.

(1)求此椭圆的离心率;

(2 )若椭圆的右焦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的在圆上,求此椭圆的方程.

 

      讲解:(1)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得

,   

根据韦达定理,得           

  

 ∴线段AB的中点坐标为(). 

 由已知得

  故椭圆的离心率为 .

 (2)由(1)知从而椭圆的右焦点坐标为 设关于直线的对称点为

解得     

由已知得

故所求的椭圆方程为 .

      例6   已知⊙M:轴上的动点,QA,QB分别切⊙M于A,B两点,(1)如果,求直线MQ的方程;

      (2)求动弦AB的中点P的轨迹方程.

      讲解:(1)由,可得由射影定理,得   在Rt△MOQ中,

  ,

    故,

    所以直线AB方程是

    (2)连接MB,MQ,设由

点M,P,Q在一直线上,得

由射影定理得

即 把(*)及(**)消去a,并注意到,可得

      适时应用平面几何知识,这是快速解答本题的要害所在,还请读者反思其中的奥妙.

    例7   如图,在Rt△ABC中,∠CBA=90°,AB=2,AC=。DO⊥AB于O点,OA=OB,DO=2,曲线E过C点,动点P在E上运动,且保持| PA |+| PB |的值不变.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曲线E的方程;

(2)过D点的直线L与曲线E相交于不同的两点M、N且M在D、N之间,设,

 

   试确定实数的取值范围.

讲解: (1)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如图所示 .                                      

    ∵| PA |+| PB |=| CA |+| CB |                                        y

      =

∴动点P的轨迹是椭圆 .                                                

∵                                                                                 

∴曲线E的方程是  .

   (2)设直线L的方程为 , 代入曲线E的方程,得

       

设M1(,  则

                                

i)  L与y轴重合时,                          

ii)  L与y轴不重合时,

  由①得  

  又∵,

∵  或 

∴0<<1 ,                                              

∴ .                  

而  ∴

∴                            

∴ ,  ,

∴的取值范围是 .   

    值得读者注意的是,直线L与y轴重合的情况易于遗漏,应当引起警惕.

    例8  直线过抛物线的焦点,且与抛物线相交于A两点.

   (1)求证:;

   (2)求证:对于抛物线的任意给定的一条弦CD,直线l不是CD的垂直平分线.

                 

  讲解: (1)易求得抛物线的焦点.

  若l⊥x轴,则l的方程为.

若l不垂直于x轴,可设,代入抛物线方程整理得             .

综上可知  .

(2)设,则CD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为

假设过F,则整理得

     

,.

这时的方程为y=0,从而与抛物线只相交于原点. 而l与抛物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因此与l不重合,l不是CD的垂直平分线.

       此题是课本题的深化,你能够找到它的原形吗?知识在记忆中积累,能力在联想中提升. 课本是高考试题的生长点,复课切忌忘掉课本!

 

       例9 某工程要将直线公路l一侧的土石,通过公路上的两个道口A和B,沿着道路AP、BP运往公路另一侧的P处,PA=100m,PB=150m,∠APB=60°,试说明怎样运土石最省工?

       讲解: 以直线l为x轴,线段AB的中点为原点对立直角坐标系,则在l一侧必存在经A到P和经B到P路程相等的点,设这样的点为M,则

      |MA|+|AP|=|MB|+|BP|,

即   |MA|-|MB|=|BP|-|AP|=50,

,

∴M在双曲线的右支上.

故曲线右侧的土石层经道口B沿BP运往P处,曲线左侧的土石层经道口A沿AP运往P处,按这种方法运土石最省工.

相关解析几何的实际应用性试题在高考中似乎还未涉及,其实在课本中还可找到典型的范例,你知道吗?

解析几何解答题在历年的高考中常考常新, 体现在重视能力立意, 强调思维空间, 是用活题考死知识的典范. 考题求解时考查了等价转化, 数形结合, 分类讨论, 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 以及定义法, 配方法, 待定系数法, 参数法, 判别式法等数学通法.

 

试题详情

数学应用性问题怎么解

陕西永寿县中学   特级教师安振平

   

数学应用性问题是历年高考命题的主要题型之一, 也是考生失分较多的一种题型. 高考中一般命制一道解答题和两道选择填空题.解答这类问题的要害是深刻理解题意,学会文字语言向数学的符号语言的翻译转化,这就需要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这当中,函数,数列,不等式,排列组合是较为常见的模型,而三角,立几,解几等模型也应在复课时引起重视.

    例1某校有教职员工150人,为了丰富教工的课余生活,每天定时开放健身房和娱乐室。据调查统计,每次去健身房的人有10%下次去娱乐室,而在娱乐室的人有20%下次去健身房.请问,随着时间的推移,去健身房的人数能否趋于稳定?

讲解: 引入字母,转化为递归数列模型.

设第n次去健身房的人数为an,去娱乐室的人数为bn,则.

.

,于是

即      .

.故随着时间的推移,去健身房的人数稳定在100人左右.

上述解法中提炼的模型, 使我们联想到了课本典型习题(代数下册P.132第34题)

已知数列的项满足

           

其中,证明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有趣的是, 用此模型可以解决许多实际应用题, 特别, 2002年全国高考解答题中的应用题(下文例9)就属此类模型.

       例2 某人上午7时乘摩托艇以匀速V千米/小时(4≤V≤20)从A港出发前往50千米处的B港,然后乘汽车以匀速W千米/小时(30≤W≤100)自B港向300千米处的C市驶去,在同一天的16时至21时到达C市, 设汽车、摩托艇所需的时间分别是x小时、y小时,若所需经费元,那么V、W分别为多少时,所需经费最少?并求出这时所花的经费.

       讲解: 题中已知了字母, 只需要建立不等式和函数模型进行求解.

由于又

则z最大时P最小.

作出可行域,可知过点(10,4)时, z有最大值38,

    ∴P有最小值93,这时V=12.5,W=30.

       视这是整体思维的具体体现, 当中的换元法是数学解题的常用方法.

       例3 某铁路指挥部接到预报,24小时后将有一场超历史记录的大暴雨,为确保万无一失,指挥部决定在24小时内筑一道归时堤坝以防山洪淹没正在紧张施工的遂道工程。经测算,其工程量除现有施工人员连续奋战外,还需要20辆翻斗车同时作业24小时。但是,除了有一辆车可以立即投入施工外,其余车辆需要从各处紧急抽调,每隔20分钟有一辆车到达并投入施工,而指挥部最多可组织25辆车。问24小时内能否完成防洪堤坝工程?并说明理由.

讲解: 引入字母, 构建等差数列和不等式模型.

由20辆车同时工作24小时可完成全部工程可知,每辆车,每小时的工作效率为,设从第一辆车投入施工算起,各车的工作时间为a1,a2,…, a25小时,依题意它们组成公差(小时)的等差数列,且

,化简可得.

解得.

可见a1的工作时间可以满足要求,即工程可以在24小时内完成.

对照此题与2002年全国高考文科数学解答题中的应用题, 你一定会感觉二者的解法是大同小异的. 学习数学就需要这种将旧模式中的方法迁移为解答新题的有用工具, 这要求你不断的联想, 力求寻找恰当的解题方案.

试题详情

数学开放性问题怎么解

                        陕西永寿县中学    特级教师安振平

      

数学开放性问题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个新方向,其解法灵活且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这类题型按解题目标的操作模式分为:规律探索型,问题探究型,数学建模型,操作设计型,情景研究型.如果未知的是解题假设,那么就称为条件开放题;如果未知的是解题目标,那么就称为结论开放题;如果未知的是解题推理,那么就称为策略开放题.当然,作为数学高考题中的开放题其“开放度”是较弱的,如何解答这类问题,还是通过若干范例加以讲解.

 

例 1 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  ,前 项和为 ,是否存在常数 ,使数列 也成等比数列?若存在,求出常数;若不存在,请  明 理 由.

   讲解 存在型开放题的求解一般是从假设存在入手, 逐步深化解题进程的.

   设存在常数, 使数列 成等比数列.

          

    

     (i) 当  时, 代入上式得

          即=0

但, 于是不存在常数 ,使成等比数列.

     (ii) 当 时,, 代 入 上 式 得

    .

       综 上 可 知 ,  存 在 常 数 ,使成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n项求和公式中公比的分类, 极易忘记公比的 情 形, 可 不 要 忽 视 啊 !

例2  某机床厂今年年初用98万元购进一台数控机床,并立即投入生产使用,计划第一年维修、保养费用12万元,从第二年开始,每年所需维修、保养费用比上一年增加4万元,该机床使用后,每年的总收入为50万元,设使用x年后数控机床的盈利额为y万元.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从第几年开始,该机床开始盈利(盈利额为正值);

 (3 ) 使用若干年后,对机床的处理方案有两种:

 (i )当年平均盈利额达到最大值时,以30万元价格处理该机床;

     (ii )当盈利额达到最大值时,以12万元价格处理该机床,问用哪种方案处理较为合算?请说明你的理由.

讲解 本例兼顾应用性和开放性, 是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1)

            =.                                    

   (2)解不等式  >0,

得       <x<.

∵ x∈N,  ∴ 3 ≤x≤ 17.

故从第3年工厂开始盈利.

(3)(i) ∵ ≤40

当且仅当时,即x=7时,等号成立.

∴ 到2008年,年平均盈利额达到最大值,工厂共获利12×7+30=114万元.

(ii)  y=-2x2+40x-98= -2(x-10)2 +102,

当x=10时,ymax=102.

故到2011年,盈利额达到最大值,工厂共获利102+12=114万元.

试题详情

代数推理题怎么解

陕西永寿县中学   特级教师安振平   

 

数学是“教会年轻人思考”的科学, 针对代数推理型问题, 我们不但要寻求它的解法是什么, 还要思考有没有其它的解法, 更要反思为什么要这样解, 不这样解行吗?我们通过典型的问题, 解析代数推理题的解题思路, 方法和技巧. 在解题思维的过程中, 既重视通性通法的演练, 又注意特殊技巧的作用, 同时将函数与方程, 数形结合, 分类与讨论, 等价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的解题训练过程当中.

    例1设函数,已知,时恒有,求a的取值范围.

     讲解: 由

         ,

从而只要求直线L不在半圆C下方时, 直线L 的y截距的最小值.

当直线与半圆相切时,易求得舍去).

故.

本例的求解在于 关键在于构造新的函数, 进而通过解几模型进行推理解题, 当中, 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显示了解题思维转换的灵活性和流畅性.

还须指出的是: 数形结合未必一定要画出图形, 但图形早已在你的心中了, 这也许是解题能力的提升, 还请三思而后行.

    例2 已知不等式对于大于1的正整数n恒成立,试确定a的取值范围.

    讲解: 构造函数,易证(请思考:用什么方法证明呢?)为增函数.

    ∵n是大于1的 正整数,

对一切大于1的正整数恒成立,必须,

这里的构造函数和例1属于同类型, 学习解题就应当在解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断的逐类旁通, 举一反三, 总结一些解题的小结论. 针对恒成立的问题, 函数最值解法似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同法, 请提炼你的小结论.

    例3  已知函数在区间[-b,1-b]上的最大值为25,求b的值.

    讲解: 由已知二次函数配方, 得

     时,的最大值为4b2+3=25. 

         

      上递增,

       

      上递增,

         .

       关于二次函数问题是历年高考的热门话题, 值得读者在复课时重点强化训练. 针对抛物线顶点横坐标在不在区间[-b,1-b], 自然引出解题形态的三种情况, 这显示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解题当中的充分运用. 该分就分, 该合就合, 这种辨证的统一完全依具体的数学问题而定, 需要在解题时灵活把握.

   例4已知

    的单调区间;

    (2)若

    讲解: (1) 对 已 知 函 数 进 行 降 次 分 项 变 形  , 得 ,

    (2)首先证明任意

事实上,

     而

   

           

     

      .

     函 数 与 不 等 式 证 明 的 综 合 题 在 高 考 中 常 考 常 新 , 是 既 考 知 识 又 考 能 力 的 好 题  型 , 在 高 考 备 考 中 有 较 高 的 训 练 价 值.. 针对本例的求解, 你能够想到证明任意采用逆向分析法, 给出你的想法!

     例5  已知函数f(x)=(a>0,a≠1).?

(1) 证明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P()对称.?

(2) 令an=,对一切自然数n,先猜想使an>n成立的最小自然数a,并证明之.?

(3) 求证:∈N).

讲解: (1)关于函数的图象关于定点P对称, 可采用解几中的坐标证法.

设M(x,y)是f(x)图象上任一点,则M关于P()的对称点为M’(1-x,1-y),?

   

∴M′(1-x,1-y)亦在f(x)的图象上,

故函数f(x)的图象关于点P()对称.?

(2)将f(n)、f(1-n)的表达式代入an的表达式,化简可得an=a猜a=3,

即3>n.?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设n=k(k≥2)时,3>k.?

那么n=k+1,3+1>3?3>3k?

又3k-(k+1)=2(k-)-≥0(k≥2,k∈N)?

∴3>n.?

(3)∵3>k?

∴klg3>2lgk?

令k=1,2,…,n,得n个同向不等式,并相加得:

函数与数列综合型问题在高考中频频出现,是历年高考试题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针对本例,你能够猜想出最小自然数a=3吗? 试试你的数学猜想能力.

    例6 已知二次函数,设方程的两个实根为x1和x2.

   (1)如果,若函数的对称轴为x=x0,求证:x0>-1;

   (2)如果,求b的取值范围.

讲解:(1)设,由得, 即

            ,

故;

(2)由同号.

①若.

又,负根舍去)代入上式得

,解得;

②若 即4a-2b+3<0.

同理可求得.

    故当

    对你而言, 本例解题思维的障碍点在哪里, 找找看, 如何排除? 下一次遇到同类问题, 你会很顺利的克服吗? 我们力求做到学一题会一类, 不断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例7 对于函数,若存在成立,则称的不动点。如果函数有且只有两个不动点0,2,且

   (1)求函数的解析式;

   (2)已知各项不为零的数列,求数列通项;

   (3)如果数列满足,求证:当时,恒有成立.

  讲解:  依题意有,化简为 由违达定理, 得

               

解得 代入表达式,由

得 不止有两个不动点,

 

(2)由题设得     (*)

且          (**)

由(*)与(**)两式相减得:

   

 

解得(舍去)或,由,若这与矛盾,,即{是以-1为首项,-1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3)采用反证法,假设则由(1)知

,有

,而当这与假设矛盾,故假设不成立,.

  关于本例的第(3)题,我们还可给出直接证法,事实上:

  由得<0或

  结论成立;

  若,此时从而即数列{}在时单调递减,由,可知上成立.

     比较上述两种证法,你能找出其中的异同吗? 数学解题后需要进行必要的反思, 学会反思才能长进.

    例8 设a,b为常数,:把平面上任意一点

 (a,b)映射为函数

   (1)证明:不存在两个不同点对应于同一个函数;

   (2)证明:当,这里t为常数;

   (3)对于属于M的一个固定值,得,在映射F的作用下,M1作为象,求其原象,并说明它是什么图象.

    讲解: (1)假设有两个不同的点(a,b),(c,d)对应同一函数,即与相同,

即 对一切实数x均成立.

特别令x=0,得a=c;令,得b=d这与(a,b),(c,d)是两个不同点矛盾,假设不成立.

故不存在两个不同点对应同函数.

(2)当时,可得常数a0,b0,使

=

由于为常数,设是常数.

从而.

(3)设,由此得

在映射F之下,的原象是(m,n),则M1的原象是

.

消去t得,即在映射F之下,M1的原象是以原点为圆心,为半径的圆.

    本题将集合, 映射, 函数综合为一体, 其典型性和新颖性兼顾, 是一道用“活题考死知识”的好题目, 具有很强的训练价值.

    例9  已知函数f(t)满足对任意实数x、y都有f(x+y)=f(x)+f(y)+xy+1,且f(-2)=-2.

   (1)求f(1)的值;

   (2)证明:对一切大于1的正整数t,恒有f(t)>t;

   (3)试求满足f(t)=t的整数t的个数,并说明理由.

讲解 (1)为求f(1)的值,需令

令.

令.

   (2)令(※)

.

由,

,

于是对于一切大于1的正整数t,恒有f(t)>t.

   (3)由※及(1)可知.

下面证明当整数.

(※)得

即……,

将诸不等式相加得

   .

综上,满足条件的整数只有t=1,.

本题的求解显示了对函数方程f(x+y)=f(x)+f(y)+xy+1中的x、y取特殊值的技巧,这种赋值法在2002年全国高考第(21)题中得到了很好的考查.

例10  已知函数f(x)在(-1,1)上有定义,且满足x、y∈(-1,1) 有

(1)证明:f(x)在(-1,1)上为奇函数;

(2)对数列求;

(3)求证

    讲解  (1)令则

            令则 为奇函数. 

   (2), 

    是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3)

              

 而  

     

    本例将函数、方程、数列、不等式等代数知识集于一题,是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范例. 在求解当中,化归出等比(等差)数列是数列问题常用的解题方法.

 

试题详情

解析几何综合题解题思路案例分析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中    梁丽平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中学    安振平

 

 

解析几何综合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之一. 这类试题往往以解析几何知识为载体,综合函数、不等式、三角、数列等知识,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对解题能力考查的层次要求较高,考生在解答时,常常表现为无从下手,或者半途而废。据此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观全局,局部入手,整体思维. 即在掌握通性通法的同时,不应只形成一个一个的解题套路,解题时不加分析,跟着感觉走,做到那儿算那儿. 而应当从宏观上去把握,从微观上去突破,在审题和解题思路的整体设计上下功夫,不断克服解题征途中的道道运算难关.

1   判别式----解题时时显神功

案例1  已知双曲线,直线过点,斜率为,当时,双曲线的上支上有且仅有一点B到直线的距离为,试求的值及此时点B的坐标。

分析1: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一门学科,因此,数形结合必然是研究解析几何问题的重要手段. 从“有且仅有”这个微观入手,对照草图,不难想到:过点B作与平行的直线,必与双曲线C相切. 而相切的代数表现形式是所构造方程的判别式. 由此出发,可设计如下解题思路:

 

 

 

 

解题过程略.

分析2:如果从代数推理的角度去思考,就应当把距离用代数式表达,即所谓“有且仅有一点B到直线的距离为”,相当于化归的方程有唯一解. 据此设计出如下解题思路:

有唯一解

 

 

 

 

 

 

 

简解:设点为双曲线C上支上任一点,则点M到直线的距离为:

                          

于是,问题即可转化为如上关于的方程.

由于,所以,从而有

于是关于的方程

    

    

    

 由可知:

 方程的二根同正,故恒成立,于是等价于

.

    由如上关于的方程有唯一解,得其判别式,就可解得  .

点评:上述解法紧扣解题目标,不断进行问题转换,充分体现了全局观念与整体思维的优越性.

 

2   判别式与韦达定理-----二者联用显奇效

案例2  已知椭圆C:和点P(4,1),过P作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在线段AB上取点Q,使,求动点Q的轨迹所在曲线的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轨迹问题,解题困难在于多动点的困扰,学生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其实,应该想到轨迹问题可以通过参数法求解. 因此,首先是选定参数,然后想方设法将点Q的横、纵坐标用参数表达,最后通过消参可达到解题的目的.

由于点的变化是由直线AB的变化引起的,自然可选择直线AB的斜率作为参数,如何将与联系起来?一方面利用点Q在直线AB上;另一方面就是运用题目条件:来转化.由A、B、P、Q四点共线,不难得到,要建立与的关系,只需将直线AB的方程代入椭圆C的方程,利用韦达定理即可.

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们还没有开始解题,但对于如何解决本题,已经做到心中有数.

 

 

 

 

 

 

 

 

 

 

 

 

 

 

    在得到之后,如果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认识到:所谓消参,目的不过是得到关于的方程(不含k),则可由解得,直接代入即可得到轨迹方程。从而简化消去参的过程。

简解:设,则由可得:,

解之得:              (1)

设直线AB的方程为:,代入椭圆C的方程,消去得出关于 x的一元二次方程:

      (2)

∴  

代入(1),化简得:                                (3)

与联立,消去得:

在(2)中,由,解得 ,结合(3)可求得

故知点Q的轨迹方程为:  ().

点评:由方程组实施消元,产生一个标准的关于一个变量的一元二次方程,其判别式、韦达定理模块思维易于想到. 这当中,难点在引出参,活点在应用参,重点在消去参.,而“引参、用参、消参”三步曲,正是解析几何综合问题求解的一条有效通道.

 

3   求根公式-----呼之欲出亦显灵

案例3  设直线过点P(0,3),和椭圆顺次交于A、B两点,试求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中,绝大多数同学不难得到:=,但从此后却一筹莫展, 问题的根源在于对题目的整体把握不够. 事实上,所谓求取值范围,不外乎两条路:其一是构造所求变量关于某个(或某几个)参数的函数关系式(或方程),这只需利用对应的思想实施;其二则是构造关于所求量的一个不等关系.

分析1: 从第一条想法入手,=已经是一个关系式,但由于有两个变量,同时这两个变量的范围不好控制,所以自然想到利用第3个变量――直线AB的斜率k. 问题就转化为如何将转化为关于k的表达式,到此为止,将直线方程代入椭圆方程,消去y得出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其求根公式呼之欲出.

 

 

 

 

 

 

 

 

 

 

 

 

 

 

 

 

 

 

简解1:当直线垂直于x轴时,可求得;

当与x轴不垂直时,设,直线的方程为:,代入椭圆方程,消去得

解之得 

因为椭圆关于y轴对称,点P在y轴上,所以只需考虑的情形.

当时,,,

所以 ===.

由  , 解得 ,

所以   ,

综上  .

       

分析2: 如果想构造关于所求量的不等式,则应该考虑到:判别式往往是产生不等的根源. 由判别式值的非负性可以很快确定的取值范围,于是问题转化为如何将所求量与联系起来. 一般来说,韦达定理总是充当这种问题的桥梁,但本题无法直接应用韦达定理,原因在于不是关于的对称关系式. 原因找到后,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就有了,即我们可以构造关于的对称关系式.

 

 

 

 

 

 

 

 

 

 

 

 

 

 

简解2:设直线的方程为:,代入椭圆方程,消去得

         (*)

令,则,

在(*)中,由判别式可得 ,

从而有    ,

所以     ,

解得      .

结合得.

综上,.

 

点评:范围问题不等关系的建立途径多多,诸如判别式法,均值不等式法,变量的有界性法,函数的性质法,数形结合法等等. 本题也可从数形结合的角度入手,给出又一优美解法.

 

解题犹如打仗,不能只是忙于冲锋陷阵,一时局部的胜利并不能说明问题,有时甚至会被局部所纠缠而看不清问题的实质所在,只有见微知著,树立全局观念,讲究排兵布阵,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试题详情

二次函数综合问题例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中    梁丽平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中学    安振平

 

二次函数是中学代数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既简单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作为最基本的初等函数,可以以它为素材来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最值等性质,还可建立起函数、方程、不等式之间的有机联系;作为抛物线,可以联系其它平面曲线讨论相互之间关系.  这些纵横联系,使得围绕二次函数可以编制出层出不穷、灵活多变的数学问题. 同时,有关二次函数的内容又与近、现代数学发展紧密联系,是学生进入高校继续深造的重要知识基础.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关二次函数的问题在高考中频繁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学习二次函数,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解析式,二是图像特征. 从解析式出发,可以进行纯粹的代数推理,这种代数推理、论证的能力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数学素养;从图像特征出发,可以实现数与形的自然结合,这正是中学数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研究涉及二次函数的一些综合问题.

1.    代数推理

由于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简捷明了,易于变形(一般式、顶点式、零点式等),所以,在解决二次函数的问题时,常常借助其解析式,通过纯代数推理,进而导出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

1.1  二次函数的一般式中有三个参数. 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三个独立条件“确定”这三个参数.

例1  已知,满足1且,求的取值范围.

分析:本题中,所给条件并不足以确定参数的值,但应该注意到:所要求的结论不是的确定值,而是与条件相对应的“取值范围”,因此,我们可以把1和当成两个独立条件,先用和来表示.

解:由,可解得:

      (*)

将以上二式代入,并整理得

     ,

∴ .

又∵,,

∴ .

例2  设,若,,, 试证明:对于任意,有.

分析:同上题,可以用来表示.

解:∵ ,

∴ ,

∴ .

∴ 当时,

当时,

综上,问题获证.

1.2  利用函数与方程根的关系,写出二次函数的零点式

例3 设二次函数,方程的两个根满足.  当时,证明.

分析:在已知方程两根的情况下,根据函数与方程根的关系,可以写出函数的表达式,从而得到函数的表达式.

证明:由题意可知.

,

∴ ,

∴  当时,.

又,

   

∴  ,

综上可知,所给问题获证.

1.3  紧扣二次函数的顶点式对称轴、最值、判别式显合力

例4   已知函数。

(1)将的图象向右平移两个单位,得到函数,求函数的解析式;

(2)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求函数的解析式;

(3)设,已知的最小值是且,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1)

(2)设的图像上一点,点关于的对称点为,由点Q在的图像上,所以

        ,

于是      

即        

(3).

设,则.

问题转化为:对恒成立.  即

          对恒成立.     (*)

故必有.(否则,若,则关于的二次函数开口向下,当充分大时,必有;而当时,显然不能保证(*)成立.),此时,由于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所以,问题等价于,即,

解之得:.

此时,,故在取得最小值满足条件.

2.  数形结合

二次函数的图像为抛物线,具有许多优美的性质,如对称性、单调性、凹凸性等. 结合这些图像特征解决有关二次函数的问题,可以化难为易.,形象直观.

2.1  二次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 特别关系也反映了二次函数的一种对称性.

例5  设二次函数,方程的两个根满足.  且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证明:.

解:由题意 .

由方程的两个根满足, 可得

且,

∴ ,

即  ,故  .

2.2 二次函数的图像具有连续性,且由于二次方程至多有两个实数根. 所以存在实数使得且在区间上,必存在的唯一的实数根.

例6  已知二次函数,设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为和.

(1)如果,设函数的对称轴为,求证:;

(2)如果,,求的取值范围.

分析:条件实际上给出了的两个实数根所在的区间,因此可以考虑利用上述图像特征去等价转化.

解:设,则的二根为和.

(1)由及,可得  ,即,即

                       

两式相加得,所以,;

(2)由, 可得  .

又,所以同号.

∴ ,等价于或,

即   或

解之得  或.

2.3  因为二次函数在区间和区间上分别单调,所以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大值、最小值必在区间端点或顶点处取得;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大值必在区间端点或顶点处取得.

例7  已知二次函数,当时,有,求证:当时,有.

分析:研究的性质,最好能够得出其解析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该尽量用已知条件来表达参数. 确定三个参数,只需三个独立条件,本题可以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一是的表达较为简洁,二是由于正好是所给条件的区间端点和中点,这样做能够较好地利用条件来达到控制二次函数范围的目的.

要考虑在区间上函数值的取值范围,只需考虑其最大值,也即考虑在区间端点和顶点处的函数值.

解:由题意知:,

∴ ,

∴ .

由时,有,可得 .

∴  ,

.

    (1)若,则在上单调,故当时,

∴  此时问题获证.

(2)若,则当时,                 

又,

∴  此时问题获证.

综上可知:当时,有.

                               

试题详情

WORD版,共七篇,目录如下:

1、二次函数综合问题例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中   梁丽平;陕西省咸阳市永寿中学 安振平

2、解析几何综合题解题思路案例分析  梁丽平 安振平

3、代数推理题怎么解 特级教师安振平

4、数学开放性问题怎么解 特级教师安振平

5、数学应用性问题怎么解 特级教师安振平

6、解析几何题怎么解 特级教师安振平

7、立体几何题怎么解 特级教师安振平

试题详情

绵阳中学高2009级第六期第一学月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

Na∶23 C∶12 O∶16 Zn∶65

试题详情

2009年蓟县高三模拟试题(二)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