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577  585  591  595  601  603  607  613  615  621  627  631  633  637  643  645  651  655  657  661  663  667  669  671  672  673  675  676  677  679  681  685  687  691  693  697  703  705  711  715  717  721  727  733  735  741  745  747  753  757  763  771  3002 

浙江省2009年高三第二次五校联考

数学(理科)试题卷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互斥,那么

如果事件相互独立,那么

如果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那么在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次的概率

锥柱的体积公式                    柱体的体积公式

                  其中表示棱柱的底面积, 表示棱柱的高

 

第Ⅰ卷(共50分)

试题详情

浙江省2009年高三第二次五校联考

数学(文科)试题卷

 

参考公式:锥体的体积公式,其中是锥体的底面积,是锥体的高.

                如果事件互斥,那么

 

试题详情

湖北省八市2009年高三年级三月调考

数学(文科)

试题详情

山东省莱芜二中

2008―2009学年高三年级二模检测

物 理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正确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将答案直接答在试卷上。

 

试题详情

浙江省宁波市万里国际学校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化学试卷

答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李玉合 校对人:范旗帜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l-35.5  Al-27  N-14   Fe-56   Cu-64  Na-23  S-32 

试题详情

湖北省八市2009年高三年级三月调考

数学(理科)

试题详情

                                                         

甘肃省2009年高三年级第二次高考诊断

语 文 试 题

试题详情

东中分校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09-1-4

数学(文科)

 

试题详情

杭州七中08-09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化学试卷(20081212)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卷Ⅰ、Ⅱ和答卷Ⅰ、Ⅱ,试卷共8页。有6大题24小题,满分为100分,另有附加题1题,满分1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本卷答案必须写在答卷Ⅰ、Ⅱ的相应位置上,直接做在试卷上无效。

3.请用钢笔或蓝、黑圆珠笔将班级、姓名、学号、试场号、座位号分别填写在答卷Ⅰ、Ⅱ的相应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卷Ⅰ、Ⅱ,考试时不能使用计算器。

4.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S―32,Ba―137

 

I卷(选择题  40分)

试题详情

高考语文作文辅导:如何用名句画龙点睛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语文网中网

名句运用, 历来就是写作中的一大宝典。远的不说, 单来提一提当代。闻名学者李健吾的散文《雨中登泰山》, 前后的引用有八处之多, 它们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增加了文章的灵气, 更烘托出了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泰山所富有的浓郁的人文色彩。在风靡一时、影响了无数人的琼瑶小说中, 古诗文的运用也比比皆是, 《碧云天》《在水一方》《几度夕阳红》这些作品之所以脍炙人口, 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是借自古诗句的漂亮和隽永。而大家喜欢的流行歌曲, 更是善于借用唐诗宋词来营造氛围, 表达情怀, 如白雪的《声声慢》, 冯小泉的《中华民谣》, 刘海波的《人面桃花》}, AGAIN乐队的《烽火扬州路》, 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 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和《巴山夜雨》), 等等, 真是举不胜举。

名句, 是前人思想和聪明的结晶, 散发着超越时空的魅力, 闪烁着永恒的灵感和诗意的光线。多用名句, 能使我们的表达精练而生动;善用名句, 则能使我们的作文意蕴深刻, 神采飞扬。

名句的运用, 一般分为“引用”和“化用”引用又分“明引”和“暗引”。所谓“明引”, 即点明名句的出处和来源, 如例文《以平和之心对待人生》的最后两节, 它是一种最常见的引用;所谓“暗引”, 即不指明出处, 直接将名句编织在自己的语言中, 这种引用不露斧痕, 最受作者青睐。如例文《断岸千尺?气定神闲》的开文三节。

“化用”也可分为两种:

一是“借用式”, 即借用名句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属于“旧瓶装新酒”。

如苏轼的“如蝇在食, 吐之方快”一句, 便是借用了《汉书.杜钦传》中的“如鲠在喉, 不吐不快”, 但表意已有所不同:“鲠”在喉, 给人的是痛感, 而“蝇”在食, 则让人恶心。这样一改.就将苏轼对权贵的厌恶之情和无畏之意表达得更为强烈可感。

二是“引申式”, 即发挥名句的原意, 在原有意思上引出新意来。

例文《所谓伊人, 在水之溪》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不难看出, 这篇记叙性散文的情节, 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中“屈原行吟江畔”和屈原《涉江》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的诗句申发而来。考生充分利用文史知识, 对屈原生命的最后一刻进行了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 并加上简练雅致又不失细致生动的文笔, 将屈原热爱祖国决不犹疑、坚持真理毫不妥协的高贵品质和伟大情怀, 表现得淋漓而隽永, 令阅卷者赞叹。值得一提的是, 与例文2考生对苏轼的诗文烂熟于心了如指掌一样, 本文对《诗》《易》《论语》《史记》以及《离骚》《涉江》《九歌》的运用也是信手拈来, 俯拾即是, 充分反映了考生非同一般的文化底蕴, 难怪阅卷老师说:“就冲这功力, 也会打个高分!”

显然, 名句的运用, 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 丰富我们的审美情趣, 还能培养我们的创造思维。

在我们的作文中, 名句的运用, 有这样几种具体的途径:

1. 以名句为题, 画龙点睛。

例文3的“所谓伊人, 在水之诶”, 言简意赅, 一语双关:既是屈原心中追随的“伊人”一一明主, 又是考生心中崇尚的爱国先行者――屈原, 可谓典雅传神, 韵味无穷。

2.以名句开篇, 先声夺人。

“拣尽寒枝不肯栖”“嫣然一笑竹篱间”“玄裳缟衣嘎然长呜”, 暗引苏轼的名句, 构成语意上的排比, 为正文论述“断岸千尺?气定神闲”的苏轼做了极富神韵的渲染, 引人入胜。

3.以名句对比, 突出见解。

明引北岛的“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和舒婷的“未来的一切, 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 通过绝望与希望的鲜明对比, 有力地突出了人生的聪明就是拥有平和心态的见解。

4.以名句为料, 别致传神。

以暗引, 作为开头, 它们起到了摄人眼目、先声夺人的作用, 而作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些富有象征意味的诗句, 含蓄隽永, 别致传神, 虽不是主要材料, 但对表现主旨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5.以名句穿插, 一气呵成。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三句屈原《离骚》中的名句为小标题, 既巧妙衔接三个片段, 又通过层层叠加, 使屈原热爱祖国、坚持真理的伟大品性更加鲜明突出。

6.以名句煞尾, 强化主题。

以《论语》完篇, 强化了人生聪明的现实意义, 引文简洁明了, 短促有力, 虽戛然而止, 却引人深思, 以苏诗结尾, 进一步突出了苏轼的淡定潇洒、豪放旷达, 既照应开文, 又给人回味无穷之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作文就像方塘和镜子, 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就如天光, 而名句则如飘动的云影?亲爱的同学, 多用名句、善用名句吧, 它能让我们的作文更亮, 更雅, 更灵动, 更富有魅力, 你,何乐而不为呢?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