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815  215823  215829  215833  215839  215841  215845  215851  215853  215859  215865  215869  215871  215875  215881  215883  215889  215893  215895  215899  215901  215905  215907  215909  215910  215911  215913  215914  215915  215917  215919  215923  215925  215929  215931  215935  215941  215943  215949  215953  215955  215959  215965  215971  215973  215979  215983  215985  215991  215995  216001  216009  447090 

4.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试题详情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其贤(同辈的人;称道,赞扬) (2)乡人子谒余( 拜见 )

(3)撰长书以为贽(写;信;古时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见面礼。)

(4)言和而色夷(谦和;平和)   (5)自谓(说)

(6)论辩 (指谈论道理)     (7)是可谓(是)

3,作者对马生的评价是:

是可谓善学者矣。

这样评价的依据是:

1流辈甚称其贤。2辞甚畅达。3言和而色夷。4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试题详情

1.  这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试题详情

15.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

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

寒冬巨谷中负箧曳屣;暖春大厦下诵诗读书。

负箧曳屣入深山求师;披绮食肥居大厦读书。

试题详情

1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含义是什么?

   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明后天的努力的重要性。                                                                                                                                                                                                                                                                                                                                                                                                                                                                                                                                                                                                                                                    

试题详情

13.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根本原因在于其用心不专;同意这种观点,学习条件的优越,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的主观上是否努力。

试题详情

12.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我赞成“中有足乐”。

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甚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试题详情

11.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二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作者意在说明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德不成。这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

试题详情

10.“太学生”没有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太学生”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勤奋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