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814  215822  215828  215832  215838  215840  215844  215850  215852  215858  215864  215868  215870  215874  215880  215882  215888  215892  215894  215898  215900  215904  215906  215908  215909  215910  215912  215913  215914  215916  215918  215922  215924  215928  215930  215934  215940  215942  215948  215952  215954  215958  215964  215970  215972  215978  215982  215984  215990  215994  216000  216008  447090 

9.本文为更好的达到启迪,鼓励和教育青年人立志勤学的目的,还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种写法的作用。

  1“我”与“同舍生”生活条件的对比;

  2“我”求学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学习环境对比。

  作用:通过对比,自然得出结论,(或推出论点)突出主旨。 鲜明而有说服力。

试题详情

8.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

  1“日有廩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

 2“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

 3“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

4“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

试题详情

7.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试题详情

6.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试题详情

5.“太学生”没有成就的原因在于“心不若余之专”而不是“天质之卑”。

试题详情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

试题详情

3.第2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

试题详情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县官日有廩稍之供( 指朝廷;国家供给的粮食)(2) 岁有裘葛之遗(夏衣; 给予) 

(3) 无冻馁之患矣  ( 饥饿 ;忧患  )(4)非天质之卑 (天资,人的智力;低下)

试题详情

1.本文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称他为“当今文章第一”。他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首;“明初四学士”之一。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