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925  215933  215939  215943  215949  215951  215955  215961  215963  215969  215975  215979  215981  215985  215991  215993  215999  216003  216005  216009  216011  216015  216017  216019  216020  216021  216023  216024  216025  216027  216029  216033  216035  216039  216041  216045  216051  216053  216059  216063  216065  216069  216075  216081  216083  216089  216093  216095  216101  216105  216111  216119  447090 

1.“有的人”指哪些人?

 答: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试题详情

3.认识这首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试题详情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试题详情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试题详情

  课后题六 

试题详情

6.课后题五: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试题详情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l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 \"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试题详情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 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试题详情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试题详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