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927  215935  215941  215945  215951  215953  215957  215963  215965  215971  215977  215981  215983  215987  215993  215995  216001  216005  216007  216011  216013  216017  216019  216021  216022  216023  216025  216026  216027  216029  216031  216035  216037  216041  216043  216047  216053  216055  216061  216065  216067  216071  216077  216083  216085  216091  216095  216097  216103  216107  216113  216121  447090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3.填空

(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

(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7)急应河阳役 应:

(8)独与老翁别 别:

试题详情

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 岱(  )  (2)决眦入归鸟 眦(  )

(3)白头搔更短 搔(  )  (4)浑欲不胜簪 簪(  )

(5)老翁逾墙走 逾(  )  (6)三男邺城戍 邺(  ) 戍(  )

(7)如闻泣幽咽 咽(  )  (8)老妪力虽衰 妪(  )

试题详情

 著名短诗《有的人》选入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同志修改,虽然改动不多,但从中可见千锤百炼、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兹略述体会女。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作: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炼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和“刻入”,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ou)与“朽”(xiǔ)押韵,使语句更具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

 改作: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念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作: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反角度考虑的。原句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ú)字皆平声,转用一反声字“作”(zuò),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此外,《有的人》一诗的分行、标广、符号的调整,以及篇后写作时间、地声、的补充,都使全诗更臻完美。诗人精益求精的写作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试题详情

 一篇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定是产生在浓厚的生活里。这是我坚信不移的一条真理。

 1949年为了纪念鲁迅而写的《有的人》这首诗,反应是强烈的,但我和鲁迅无一面之缘,这情况怎样解释呢?

 在鲁迅逝世13周年的时候,我去瞻仰了他的故居,回头来就写了这篇诗,这岂不是即兴而成?

 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说来话长呵。

 我和鲁迅虽然没见过面,但我对于他是尊敬而又有亲切之感的。1923年我进入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接触新文艺,自己也从事习作,这时候我就读过鲁迅的《呐喊》、《热风》、《野草》和由他翻译的《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等等。读他的书,景仰其为人,在北洋军阀统治之下的黑暗时代,鲁迅的作品像一道明光,引导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探索,郁抑的心情好似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口子。1926年,我奔向武汉,在大革命中作了一名士兵。这与鲁迅、郭沫若在思想上的启发是大有关系的。武汉大革命失败以后,我跨进了大学的门。读鲁迅的书越来越多,对他崇敬的思想情感也越来越强烈。那时候,阶级阵线分明,与国民党在各条战线上的斗争十分剧烈。鲁迅、郭沫若、茅盾,在我们心中,是左翼文化阵地上的三面大旗。鲁迅的那种爱憎分明、坚强战斗的精神,鼓舞斗志,万人景仰,而他的文章有如利刃新发于硎的寒光闪闪,使同志奋发,使顽敌胆丧。

 1942年8月,我到了所谓“战时首都”--浓雾滚滚的山城重庆。10月18日,在中苏文化协会俱乐部纪念鲁迅逝世6周年,老舍主持会议。宣布开会之声刚落,成群特务把老舍架了起来,参加大会的同志们被迫散去,特务追踪,人人愤怒!另外一次,我伴同许寿裳先生从歌乐山赶多到市内参加纪念会,遭到了同样的命运。1946年到1948年,我在上海,也有两次在大戏院子里开大会纪念鲁迅逝世,宋庆龄、郭沫若等许多文化界领袖人物都参力。了,结果与重庆纪念会情况相同,特务甚至把签到簿也抢跑,使千人大会,未能终场。这种会场如同战场,使我感受深刻极了。

 1936年鲁迅逝世了,举世悲悼,万人送葬。鲁迅支持的《作家》杂志,约我写首诗,我以哀悼深情写了《喇叭的喉咙》这首诗。

 记得1948年,在鲁迅逝世纪念那一天,我同几位朋友一同到郊外的公墓去凭吊,一口小土坟,一尺小石碑,上书“鲁迅之墓”四字。一代民族英雄,文坛巨臂,死去之后,只有黄土一抔!我们徘徊又徘徊,久久不能去。我们来去,都有特务的眼睛盯着,有的,还替来参拜的同志“留影”追踪。鲁迅受到亿万人民的敬爱;而国民党反动派,连他的坟头也望而生畏。

 记得很清楚,1935年,我在临清中学教书,暑假回到母校--国立山东大学所在地青岛。遇到肖军同志,他力劝我给鲁迅写信,并把“上海北四川路大陆新村12号”的地址开给了我。但我,不能写信。在新军阀韩复第的统治下,我没有写信的自由!我的学生因为什么“嫌疑”有两名被捕了,我们满腔悲愤在不自由的环境中过日子。我没有给鲁迅写信,但先后把两本诗集《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寄去了。

 上面我简要地述说了我怎么读鲁迅的书,崇拜他的人,怎样在两个不同的时代,思想上受到他的教育与影响,感情上对他如何地亲切而敬爱。虽然没见面,而精神上的感召是深切之至的。

 这是一个方面。再就另一个方面谈一谈。

 我在《有的人》这首诗里,处处用了对比的手法,刻画了地主、官僚、反动阶级人物的卑劣与无耻,以反衬无产阶级的代表鲁迅的伟大与崇高,这一点用不着多说。我对这些反面人物,对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了全利旨掌的。因为我已经76岁,清朝末季、北洋军阀、中华民国蒋介石统治的时代,我不但耳闻而且目睹,不但目睹而且是印象深刻、感慨万端的!这些反动家伙,残民以自肥,踏着人民的骷髅,把自己升成“伟人”!他们生能享大福,坏事做绝,还妄想死后留名,万古不朽。为自己树碑立传,纪“功德”,开“神道”,想得很美:“留芳万世”。你觉得可笑吗,他们却觉得“理所当然”呢。

 两相对比,看一看,想一想。巴。

 鲁迅是不朽的,但他想“速朽”,愿成了“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而那些反动的家伙,人类的渣滓,却“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

 人民是最有权威的,也是是非分明的。那些人民之敌的坏东西,早已抛入了历史的垃圾堆,而鲁迅的大名呢,却永垂史册,受到人民的崇拜和敬爱。

 我写《有的人》,是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痛切的个人感受的。它虽然写的是纪念鲁迅,但读者会从中体会到关于人生意义的哲理,引起对革命人物的崇敬之心,对反动家伙们憎恨之情的吧。

试题详情

 臧克家(1905年生),现代著名诗人,山东诸城人。193O年考入青岛大学,得到闻一多先生直接帮助和鼓励,更热衷于新诗创作,和陈梦家同为闻一多先生培养出来的诗人,被人称为“闻门二家”。他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1933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1934年出版反映城市工人生活的诗集《罪恶的手》。抗日战争爆发后,访问战地有五年之久,写下《从军集》《泥淖集》滩上吟》等诗集。1942年去重庆,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接着出版了诗集《泥土的歌》和长诗《古树的花朵》。抗战胜利后,到上海主编《文讯》月刊,先后出版讽刺诗《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小说集《挂红》等。1948年因受国民党当局逼迫逃至香港。1949年来到北京,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务。出版诗集《春风集》《一颗新星》《凯旋》《欢呼集》,长诗《李大钊》,还写了《学诗断想》等论诗著作。文革后,仍有诗作不断发表。他的早期诗作《老马》《老哥哥》》春鸟》,解放初的诗作《有的人》,都是脸炙人口的名篇。

试题详情

(五)小结。

 1.这首诗从人生观的高度,采用对比的写法,热情歌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同时也揭露了反动派的种种丑行。

 2.这首诗的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3.这首诗的语言通俗、形象、凝练,表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唱出了人民大众的心声。

 4.这首诗富于节奏美、韵律美,格式严谨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思想感情的表达自然、流畅。

 5.诗中也有议论,但这种议论包含在形象化的诗句中。反过来,在形象化的诗句中,又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哲理内涵。

 [小资料]

试题详情

(四)板书设计。

试题详情

 2.教师提问: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问: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明确:这首诗一开始就点明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后面紧紧围绕人应该怎样活,怎样对待死来展开,把问题升华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观的高度。鲁迅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人民就崇敬他,纪念他;反动派骑在人民头上,一心想流芳百世,人民就咒骂他,唾弃他。这首诗就是在生与死、荣与辱、善与恶、美与丑这些人生观的种种具体表现的激烈交锋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内涵,扩大了思想容量。

 4.教师提问: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是诗人感情的迸发。同学们举例说明这首诗怎样抒发了作者火一样的炽热感情?

 学生举例,师生共同分析:作者火一样的炽热感情从诗的一开始就扑面而来。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字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作者的爱憎感情是多么鲜明!

 再比如: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细心体会这些加点字词,我们会感受到作者内。动的强烈感情。“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作者从青年时代起一直受到鲁迅的深刻影响,对鲁迅充满了敬佩之情,在纪念鲁迅的活动中,又亲身体验到人民对鲁迅无比怀念的情景。同时,他也耳闻目睹了反动派的种种罪恶和残暴。现实生活在他的心里凝聚了无法压抑的感情,这种感情终于在纪念鲁迅的日子里找到了迸发的“火山口”。

 但是,这种感情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运用语言抒发出来的,正像作者说的,他“把火样的热情包在字句里”。闻一多先生曾把他比为孟郊,“郊寒岛瘦”,说他的诗“沉着而有锋棱。”老舍说他的诗有股“硬”劲。我们读《有的人》,丝毫没有觉得作者在大喊大叫,相反,我们在诗的字里行;司却感受到作者以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抒发出内心强烈的,压抑不住的、火一样的感情。上面举的两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5.教师提示:这首诗除了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外,在语言运用上还有以下特点。①语言通俗、明白。茅盾评论作者的诗风时说,他的诗“只是用了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百姓的生活。”减克家写的《有的人》巧妙地运用了大众的语言表达深沉的哲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简直是毫无修饰的、脱口而出的大众俗语,带着浓重的乡土气息。整首诗几乎句句都是这样的语言。因此,他是用人民大众的语言唱出了人民大众的。已声。但是,作者又是对大众语言进行了严格地筛选、加工,把它们凝练成自己的诗句的。诗贵在炼字句,抒真情。《有的人》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句,而又浓缩着作者的爱憎感情。

 ②语言形象、生动。《有的人》所要告诉人们的是怎样对待生与死的人生观问题。这是一个人心中常有的千古议题,具有普遍的重大意义。作者并没有用哲学的方式,即抽象化的语言去阐发人生的深刻哲理,而是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表达重大主题。就是说,他把力量放在诗的艺术形象的表现力上。这无疑说明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

 例如: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字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摔”字用得多么形象,多么生动!

 艺术形象的表现力还在于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天地,人们用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来丰富形象的内容。例如,这个“摔”字,它是生活中一个普通动作,但在诗句里,它包含一定内容的具体的、形象化的动作,读者可以联想到人民大众推翻一切反动派统治,唾弃一切历史丑类的种种壮举。这才是真正的诗的语言。

 6.教师提示:这首诗的格式上有一种强烈的节奏美。

 ①格式严整,自然流畅。

 这首诗在节的韵律上十分讲究。每两句一节,两句字数大体相等,结构大体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很强。

 每小节的两句话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在形象上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1节是总纲,下面两部分分别对第1节的两句话进行解说和开掘。第二部分每1节的第一句从具体表现上解说第1节的第一句话;每1节的第二句话从具体表现上解说第1节的第二句话。第三部分从各自不同的结果上对应地解说。这种排列组合,交叉式的推进结构,使诗具有独特的节奏美。

 ②格式严整,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而是以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为依据。有的诗句长短不一,读起来却仍然流畅爽达;有的没有一点修饰,似乎一挥而就,但仍然韵味无穷,含义深刻。

 7.教师提问: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明确: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一方面,作者灵活地运用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伟大精神的整体概括,另一方面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作为一切反动派罪恶行径的形象概括,从人生意义,具体表现,不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褒贬鲜明,引人思考,给人以深刻印象。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