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923  215931  215937  215941  215947  215949  215953  215959  215961  215967  215973  215977  215979  215983  215989  215991  215997  216001  216003  216007  216009  216013  216015  216017  216018  216019  216021  216022  216023  216025  216027  216031  216033  216037  216039  216043  216049  216051  216057  216061  216063  216067  216073  216079  216081  216087  216091  216093  216099  216103  216109  216117  447090 

       (第1节)           (第2、3、4节)            (第5、6、7节) 

人生意义                                      

        (对比)               (对比)                    (对比) 

教学过程 

试题详情

3.在教学时注意,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来朗读,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感情。

对于其他诗节,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体会朗读,教师指名部分学生朗读,以检查效果。

试题详情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能够读出各节的真实感情。

朗读示例: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试题详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的具体感情。

试题详情

4.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试题详情

3.品读诗歌语言,要求学生体会以下语句的修改的妙处。

这首诗在选人语文教材时,曾经臧克家修改,请大家看下面几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头,想"不朽"。

明确:这样改不仅笔墨精练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准确、形象、深刻。试想,"刻在"

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头",形象地表现了这些人妄图"不朽"的痴心梦想。"不朽"

加引号,更显讽刺意味。修改后的"石头"之后,以逗号点开,句末的"头"(t6u)与"朽"(xǐu)

押韵,使语句具有音乐美。

(2)原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倒。

改句:骑在人民头上的从民把他摔垮。明确:"倒"和"垮",两个动词在程度上有差别:"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进一层,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满腔愤恨之情。此外,这样一改,"垮"(kuǎ)与下句的"人民永远纪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韵。

(3)原句: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纪念他

改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民永远记住他。

明确:"当"与"作",属同义词。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从平仄角度考虑的。原句

中的"当"(dāng)属平声,"当"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声,转用一仄声字"作"(zuò),可使诗的语言更富抑扬顿挫之感。"纪念他"改作"记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显著的不同。

试题详情

2.品读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3)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诗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对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请大家细读课文,讨论各诗节对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确:第1诗节:两种生死观的对比。

第2--4诗节: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5-7诗节: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对比。

试题详情

1.学生齐读诗歌。

试题详情

4.请学生用图示法将各个诗节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明确:图示的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把握主要内容即可。

注意,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两种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诗节分别与上面三个诗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两种不同结局。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