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854  215862  215868  215872  215878  215880  215884  215890  215892  215898  215904  215908  215910  215914  215920  215922  215928  215932  215934  215938  215940  215944  215946  215948  215949  215950  215952  215953  215954  215956  215958  215962  215964  215968  215970  215974  215980  215982  215988  215992  215994  215998  216004  216010  216012  216018  216022  216024  216030  216034  216040  216048  447090 

4.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分别是(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

A.除非正午和半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B.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

A.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B.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和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试题详情

3.解释下列词语。(4分)

(1)重岩叠嶂:

(2)隐天蔽日:

试题详情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3分)

(1)略无阙处      略无:   阙:

(2)自非亭午夜分    自:    亭午:

(3)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襄:    沿:    溯:

(4)虽乘奔御风     虽:    奔:

(5)素湍绿潭      素:    湍:

(6)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声:

试题详情

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错误的一个分别是(4分)

(1)A.素湍(chuǎn)绿潭      B.不见曦(xī)月

C.夏水襄(xiāng)陵        D.重岩叠嶂(zhàng)(   )

(2) A.略无阙(quē)处      B.沿溯(sù)阻绝

C.属(shǔ)引凄异         D.飞漱(shù)其间(   )

试题详情

2、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

颁奖词: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时,高原上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上最伟大的铁路!

生1:一双手,并没有什么含义,但是象半截老松木样的手你见过吗?这双手每天要往土里插三四千次,长24CM,宽10CM,厚2.5CM,仅在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饱经风霜的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这就是张迎善的手。

生2(评):首先,她语言组织的很好,开头就点明了一双手的平凡,其次写到这双平凡的手为祖国造林事业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使读者急切想知道这是谁的手,紧扣中心内容。但要是语句再美化一些,这将是一段很好的颁奖词。

生3:“长城是耗费数十万能工巧匠,花了十年时间修成的;抗日是靠全国人民,花了八年时间才胜利的;青藏铁路是中国科技人员花了35年时间筑成的。”这些伟业,是多么令人惊讶,但是一个普通林业工人用一双手栽树26万多棵,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多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却只是用了短短5年时间,这是让我们多么咋舌,这几乎可堪称是奇迹。这位创造奇迹者就是--张迎善。

生4(评):用几组对比强烈的数字来鲜明的评价了张迎善同志在造林领域所作的巨大贡献,听完以后使人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

师:本文描写了一双“简直是半截老松木”的“天下第一奇手”,塑造了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抒发了对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热爱、敬仰和赞颂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课后根据课上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请把你课堂上所写的描写人物特征的片段扩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通过描写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下课。

教学反思:本节课目标明确。预设很充分,课堂教学能紧扣文本,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指向性问题。很注重学法的指导,双基的训练,充分积极的调动学生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能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互评的积极性,新课程理念体现得较好,课堂教学中“亮”点也较多。

但课堂容量较大,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存在毛糙的问题,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样会给人留下课堂教学中“深沉”的东西似乎少了些

试题详情

1、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颁奖词: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试题详情

2、这双手“奇”在哪?课文从手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表现了手的什么特点?

生:句子①“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生(批注):用“铁铸”衬托“肉长的”,说明血肉胜过钢铁,充分地突出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亏得”一词,含有庆幸、赞叹之情,表现作者由衷的赞美。

生:句子②“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

生(批注):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张迎善这双手所做的贡献之大。

……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立档案(多媒体逐步展示)。

我来为“手”建立档案:

手感:“半截老松木”

手的肤色:“呈木色”

纹络:“又粗又深”“一道道黑土色”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三节老甘蔗”

手指细节:“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手的大小:“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手的别号:“天下第一大手”

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

手的特点:大、粗糙、硬

师:从投影上来看,张迎善同志的这双手又大又粗糙又硬,在外形上根本谈不上美,从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说是很“丑”的。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结合文章语句议一议造成张迎善这双手很“丑”特征的原因是什么?课文具体描写张迎善的这双手,其目的想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课文第13、16段有关内容。

生2(补充):课文第4、7、19段有关内容。

师:文章塑造了不畏艰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一个劳动者形象。

师:张迎善同志作为一名林业工人,作者没有全面具体的去介绍他,而是获取一个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抓住了主人公张迎善同志的一双最具特征的手,从一个典型的侧面来表现这个人物的。这种通过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表现人物的写法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之一。这种写法在我们以前学习的文章中也出现过,接下来请同学们仿照本文及下面三段材料的写法,写一段100-15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某一部分,多角度、细致准确地描写人物形象。(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一面》                                    

材料二: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故乡》                                                         

材料三: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

生1:张大爷高高的颧骨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堆满皱纹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长年累月地干活,左手的大拇指已经弯曲变形了。宽阔的手上,粗糙的表皮如同额上的皱纹一样,无情的刻画着岁月的沧桑。

生2(评):上述片段抓住了张大爷的面部特征,细致的描写了手与脸,使读者一目了然的看出了一位历经沧桑、辛苦劳作的老人。

生3:如果没有见过非洲人,我还真的把他当成非洲人了。黝黑的脸上略带几分灰黄,象刚制成的泥塑,皱纹毫不留情的夺去了他的青春岁月,在他的脸上随心所欲的行走,再加上许许多多个小黄斑、小伤痕,整张脸就象雨后的泥土,坑坑洼洼。也许是在诉说着这位老人的艰难历程,也许是概括着他的饱经风霜,也许是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诠释吧!

生4(评):上述片段运用描写手法,着重描写了人物的脸部,描写细致入微,可谓笔笔传情,让人听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评的都很好,本篇文章就是运用这种写法,成功的塑造了张迎善的光辉形象。象他这样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贡献很大。由此我想到中央电视台近年来都在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文中信息,(如有关“对人物由衷地评价、情感的流露、贡献的叙述”的语句),模仿示例为张迎善拟一段颁奖词。

示例: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节选)(多媒体展示)

试题详情

1、勾画出文中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并在旁白处作上批注。

试题详情

2、根据课文内容填入恰当的词:

张迎善有一双          的手

生1:展示自己积累的一些生字词。(略)

生2:补充其他一些生字词。(略)

师:展示自己归纳的生字词,让学生齐读两遍,并让学生积累到积累本上去。

师:指明学生回答第二问。

生:奇大、神奇、乐于奉献、又粗又硬、布满老茧、创造绿色、天下第一奇手等。

师: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说说哪一个答案更合适,并阐述一下理由。

生(评):有一双“神奇的创造绿色”的手,这个答案最好。理由是根据16、19段的内容,这一系列数字说明张迎善有一双神奇的手,同时又说明他有一双创造绿色的手,为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师:本文是一篇描写林业工人的文章,描写人物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各个方面来表现,但本文别开生面,作者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人物的。接下来,请同学们围绕下列问题,在文中作圈点批注,并展示你最得意的批注。

试题详情

1、圈点文中的生字词,准备展示交流。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