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4644  214652  214658  214662  214668  214670  214674  214680  214682  214688  214694  214698  214700  214704  214710  214712  214718  214722  214724  214728  214730  214734  214736  214738  214739  214740  214742  214743  214744  214746  214748  214752  214754  214758  214760  214764  214770  214772  214778  214782  214784  214788  214794  214800  214802  214808  214812  214814  214820  214824  214830  214838  447090 

1.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试题详情

3.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有时作者直接站出来议论:

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些直截了当的议论,是作者行文时实在无法压制自己感情的表现,使人想起报告文学的表达手法。

试题详情

2.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比如,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再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而最后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这样的情节,相信会感动所有的人!

试题详情

只要对南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的计划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订计划。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但作者茨威格却对这些科学问题忽略不计,而是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奋。

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因原作篇幅过长,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前面写斯科特一行的探险准备和出发去南极的部分,而主要保留了他们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全文的主旨、斯科特的精神、精彩的语句,大多集中在这一部分。

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理清故事情节。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一方面,作者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接着是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而独自走向暴风雪──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最后,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把握了以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课文的内容也就基本了解了。

试题详情

3、“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结合整篇课文的内容谈谈你对“英国民族勇气”的理解。

[解析]第1 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使用及其作用的把握。一般而言,比喻、拟人能使语言形象生动;反复能起突出、强调的作用;排比能增强语言气势;设问能引人注意,发人深思;反问能加强语气……解答时要先辨识这是何种修辞,再进一步结合具体语境谈其作用。第2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了解。解答时首先要先明确“海市蜃楼”的含义:比喻虚幻的事物,再联系上下文,了解此时的斯科特即将离开人世,所以“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他临死前的想法。也正因为即将辞世,所以在斯科特眼中,一切变得虚幻、渺茫。第3题由点到面,由一个句子扩展到全文,让学生了解“英国民族勇气”的含义。斯科特一行是英国探险家的代表,是英国的英雄,我们可结合他们的行为来谈对“英国民族勇气”的理解:如诚实、守信,勇于承认失败,坦然面对成败;视死如归、在死亡面前绝不哀叹;为了大局富于自我牺牲;集体主义精神……

试题详情

2、段(1)的划线句B中,“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为什么是“海市蜃楼”?

试题详情

(三)

探险家终于倒在了罗布泊。正如他预言的,倒下时面对着东方,面对着上海。

此时此刻,我正在听他的一个录音,那是一个月前他与上海大学生的谈话。他分明在说:欧洲近代的发展,与一大批探险家分不开,他们发现了大量被中世纪埋没的文明。在中国,则汉有张骞,唐有玄奘……现在,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是阿根廷的托马斯先生,而他已经年老。中国人应该超过这个纪录,这个任务由我来完成。……走在有的路段,每分钟都可能死亡,但死亡不算什么,8年前的我早已死亡,走了8年,倒是从无知走向(  ),从浮躁走向(  ),从浅薄走向(  )。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因此,在那远天之下,有我迟早要去的地方……

--听着这些语言我十分惊讶,一个长年孤独地跋涉在荒漠野岭间的灵魂,怎么会驮载着这般见识、这般情怀!他究竟应该算是什么样的人呢?

大地自有公论。据我所知,他早已获得了一个尊称。不管在哪儿,他听到最多的声音是:“请停一停,壮士!”直到沙丘上那块纪念木牌,仍然毫不犹豫地重复了这个古老的称呼:壮士。

壮士,能被素昧平生的远近同胞齐声呼喊的壮士,久违矣。

与一般的成功者不同,壮士绝不急功近利,而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种精神追求。以街市间的惯性眼光去看,他们的行为很不符合普通生活的逻辑常规,但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就以一种强烈的稀有方式提醒着人类超越寻常、体验生命、回归本真。奥运健儿的极限性拼搏也是一种提醒,而始终无视生死边界的探险壮士则更是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人有可能达到的从肢体到心灵的双重强健,强健到超尘脱俗,强健到无牵无挂,强健到无愧于缈缈祖先,茫茫山川。壮士不必多,也不会多,他们无意叫人追随,却总是让人震动。正如电视上那位新疆女司机说的:看着这个上海人的背影,心想,以前自己遇到的困难都不能叫困难了。

但是,“这个上海人”也有一点小小的苦恼:“一路上很多人都不相信我是上海人,甚至硬要我说一句上海话作为测试,因为上海话很难冒充。”--为此,上海人很难说什么,大家只记得纪录片里他与上海电视台的记者告别,彼此用的是上海话。余音刚刚散尽,背影已飘浮进沙海,不再回归。

好在探险家留下了许多作品,他的身影,他的目光,他的发现,他的惊喜,他急于要把眼前的罕见景象留下来呈示给人们的热忱,都能在这些作品中找到。这是一个寂寞者寄给喧闹世界的一份厚礼,这是一个远行者交给自己家乡的一笔遗产,当然,这也是今天的探险家远比张骞、玄奘们幸运的地方,是壮士的另一种回归。不久前当他的摄影作品在上海展出的时候,展览馆中曾出现过空前的轰动,成千上万的上海人摩肩接踵,瞻仰着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同乡人遗留在遥远异乡的风采,这个热闹景象实在让人欣慰。本文前部分文字,曾作为那个展览的序言刊出,现在他的遗著即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且略加数语,移作该书序言,再一次表达我对探险家的景仰。

22.在此篇序言中,余秋雨先生除了介绍成书的作者及作品的有关情况,还表达了自己对探险家             的感情。(4分)

23.文章的开头“倒下时面对着东方,面对着上海”让我们一个成语,这表达了探险家对故乡的思念。这个成语是( )(3分)

A、兔死狗烹 B、狐假虎威 C、狐死首丘 D、狡兔三窟

24.第2段摘用探险家与大学生谈话录音的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表现探险家                     。(4分)

25.第2段空格处依次所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尚 稳重 充实

B.充实 高尚 稳重

C.充实 稳重 高尚

D.稳重 高尚 充实

26.第6段写探险家的精神追求对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启示是:                             。(用文中的原句回答)(4分)

27.文章许多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两组对比的句子。(或找出对比的双方)(4分)

28.作者把探险家称作“壮士”,原因是:(请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信念。

B、能够无视生死世界,把生命置之度外。

C、能够抛开繁华长期忍受孤独,将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种精神追求。

D.能够将自己的作品当作遗产交给家乡,并引起轰动。

《伟大的悲剧》答案

1.茨威桥、奥地利 2.略 3.⑴泱泱不乐⑵语无伦次⑶念念有词⑷风餐露宿 4.略 5.略 6.略 7.略 8.上联嘲笑弟弟仕途不顺。下联嘲笑哥哥政绩平平。 9.略 10、作出了牺牲的准备,已经没有希望生还。 11、“垒了一个石墓……十字架”、“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12、要点:热爱祖国,勇于献身。 13、死去的斯科特还像兄弟似地搂着威尔逊。 14、英雄们虽然失败了,但精神却是伟大的。 15、风大、雪大、气温低 16、这是一种对科学的献身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类才走出封闭的家园,认识了美丽的地球,使人类走向了进步。 17、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18、“风骨”本义是指人的气概、品格,也指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通过赞美白刺根来赞美像白刺根一样扎根沙漠、默默奉献的人们。 19.是为了展现白刺根和养路工生存、生活的环境的艰苦恶劣。 20.作者主要描述了白刺根的质地坚硬和白刺根造型的美丽。 21.白刺根在恶劣的环境下以惊人的能力顽强地生存下来,无私地奉献着。文中的沙海不就是这样吗?他们多年扎根边疆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着,这正是一种风骨,我们的时代正需要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 22.景仰(敬仰等) 23.C 24.非凡的见识博大的情怀。 25.C 26.提醒人类超越平常、体验生命、回归本真。或: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人……茫茫山川。 27.壮士--一般成功者奥运健儿--探险壮士张骞、玄奘们--今天的探险家 28.D

试题详情

(一)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极度寂静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以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极,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们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经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选段的大意。(3分)

10、斯科特上校在最后的一篇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愿望,并把“我的妻子”改成为“我的遗孀”这是为什么?(3分)

11、选文中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们对这几位英雄的敬重。试分别找出来:(3分)

12、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了一封绝命书。试根据选段分析这位英雄所表达出的内心情感。(3分)

13、第三段中有一处细节描写表现了这个英雄的团体,在临死的时候仍然具有的那种集体友爱精神,请用横线标出来。(3分)

14、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4分)

15、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归纳出南极具有哪些“威力”?(分条列出)(4分)

16、有人认为斯科特的所为并无多大意义,甚至觉得他们是为了“寻找刺激”,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试题详情

8.明代内乡县有个叫李子田的学生,看到其弟李萌仍是一名编外增额的增广生员,几年未有长进,就写了一联寄去:尔今年增广,明年增广,不知尔增得几多,广得几多。

李萌看了后,心中不悦,想到哥哥虽然官授翰林检讨,也只不过如此,于是回敬了下联:君今年检讨,明年检讨,不知君检得什么,讨得什么。

兄弟上下联各嘲笑对方什么?(3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