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940  215948  215954  215958  215964  215966  215970  215976  215978  215984  215990  215994  215996  216000  216006  216008  216014  216018  216020  216024  216026  216030  216032  216034  216035  216036  216038  216039  216040  216042  216044  216048  216050  216054  216056  216060  216066  216068  216074  216078  216080  216084  216090  216096  216098  216104  216108  216110  216116  216120  216126  216134  447090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俨然          (2)黄发垂髫                     (3)诣太守

(4)刘子骥        (5)武陵人捕鱼为业

试题详情

1.以本诗为蓝本,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代替诗人把这首诗改写为现代短文。

提示:可以展开合理地联想,可以添枝加叶地描述。

试题详情

8.这场战争不仅给下层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给象石壕吏这样的下层军官带来了深深的恐惧。战争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造成生活贫困,劳动力急剧减少,“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据历史记载,安史之乱后,全国人口只有1690万强,比玄宗天宝十三年减少近十分之七。战乱之后,唐朝由极盛转向衰弱。

人们讨厌这种破坏安定和平生活的战争,就老妇人而言,她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怨有恨,有哪些表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妇啼一何苦)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援这场平叛战争,请同学们根据创设的情境,合理揣测想象老妇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老妇人是杜甫笔下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女性形象。杜甫通过这一形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唐朝人民虽怨恨战争,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义无返顾地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战争期间,杜甫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写了一组诗,这就是有名的“三吏”“三别”。《新安吏》中泪眼婆娑的母亲送走未成年的儿子,《新婚别》中结婚才一天的妻子送走了丈夫,《垂老别》里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送走已七十多岁的老伴……

统治者的荒淫和昏溃招致了战乱,战乱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诗人杜甫带来了痛苦。安史之乱前,杜甫的身体是比较健壮的,据史料记载:他十五岁时“八月枣熟,日上树千回摘枣”。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从长安到凤翔投奔肃宗,只有四十五岁的他,骨瘦如柴,衣杉褴褛,光脚登一双麻鞋(《述怀》)。杜甫在战乱中生活贫困,流离失所,战乱结束了,他的身体也完全垮了。他患有消渴症、肺病,进而半身不遂,以至“右臂偏桔”,聋的是左耳,牙齿落掉了一半,视力衰退,脚也不灵便。写这首诗时,杜甫只有四十七岁,却已经象一位老人了。人民蒙受的痛苦,国家面临的灾难,都深深刺痛着杜甫的心灵,他伫立在风中,望着前方,他忧郁的眼睛在诉说……

◆自我选题,推荐作业

试题详情

7、从“吏呼一何怒”看出“吏”有着怎样的嘴脸?(凶恶残暴,如狼似虎)下面我们换个角度,来个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站在“吏”--一个军队的下层官吏的立场,说说他为什么“吏呼一何怒”?

石壕吏不过是一个下层的小军官,迫于上司的命令而挖空心思”夜捉人“,不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吗?他家里也许还有妻儿老母,他自己的性命也可能朝不夕保。

试题详情

6、夜:为什么夜间出动?

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试题详情

5、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捉”字颇具春秋笔法,说明这绝不是正常的征召,而是胡乱搜捕。这的确称得上“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捉人”也与“捉壮丁”的内涵大有不同。“人”是一般的概念,“丁”的内涵则比较具体。玄宗天宝律法规定:“制十八为中男,二十二为丁”(《旧唐书·食货志》), 二十二岁才是壮丁年龄,而现在驱尽壮丁,及于老弱。

试题详情

4.“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可这儿连老妇人都要去应征到军中作饭,可见当时战争的激烈、残酷。有唐史为证:

陈陶之战,四余万唐军一日内为国捐躯。

潼关战役,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

邺城失利,郭子仪等率领的唐军,战马万匹,只剩三千。甲杖十万,几乎全部丧尽。

这时唐王朝急需补充兵力,重整旗鼓,诗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一点?(有吏夜捉人)

试题详情

3.是战争使这个家庭生活贫困艰难。老妇人一家仅仅是生活贫困吗?他们为这场战争还付出了什么?(二子战死沙场  一子苟且偷生  孀妻弱子无依  老妇自请应役)

在了解这个家庭的命运的同时,进一步在语境中落实字词。戍:防守。新:最近。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请,请让我。应:应征。犹得:还能够。

试题详情

2.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同学们学过历史,请结合课下注释,谈谈这场战争。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Yè)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当时诗人任华州司功参军,管理地方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考课等文教工作),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他目睹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