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958  215966  215972  215976  215982  215984  215988  215994  215996  216002  216008  216012  216014  216018  216024  216026  216032  216036  216038  216042  216044  216048  216050  216052  216053  216054  216056  216057  216058  216060  216062  216066  216068  216072  216074  216078  216084  216086  216092  216096  216098  216102  216108  216114  216116  216122  216126  216128  216134  216138  216144  216152  447090 

2、课程资源的重组: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在相关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为了加深对作者寄情山水一类诗文的印象,补充分析了陶渊明另一篇作品《饮洒之二》同时介绍到另一位田园诗人孟浩然及他的作品《过故人庄》。

试题详情

1、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依据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门课程都在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整体感知,把握课文 

         通过对桃花源“美”与“乐”的分析,领会本文的主题

(2)能力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生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创新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格

试题详情

2、教学背景分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陶渊明的名篇,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作者因不满现实的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景美人乐,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作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试题详情

(四)布置作业:

课下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作。

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最球,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好,这节课上到这里。

板书设计:

1、   初读课文,朗读指导

2、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3、   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

4、   4、四读课文,品位研读 、 主题探究

试题详情

(三)合作学文:

第一步、初读课文,朗读指导。完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  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读准每一个字音;2、注意正确断句;3、尽量读出感情。)

2、  学生初读,边读边用笔画出不能读准的字音、不能正确断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语句。并结合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解决。

3、  读给同桌听或在小组内交流,互相指证。

4、  将实在不能解决的读音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

5、  随机抽查学生以检查对目标的完成情况,全班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和是否读出感情作为标准。第二步再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完成教学目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1、  教师进行学法建议(1、字词句一一落实,尽量做到对译;

2、尽量翻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

3、  学生自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或者查资料书去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

4、  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举手问老师,全班同学一同解决。教师注意点拨。若无人会,则由教师解答。

4、  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翻译。

5、  让学生起来复述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以检查学生对目标2的完成情况。

第三步、三读课文,“时空连线”,深化理解。完成教学目标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师问:同学们,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 生:美,我没想去。师:那好。现在啊,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我对村民现场采访。

然后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访了以下问题:

1、  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正气,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正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2、  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逃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3、  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很好客。

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1、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2、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3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第四步、四读课文,品位研读 、 主题探究。完成

教学目标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讨论,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1):为什么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这样安排情节有什么好出?

总结: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

( 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

2, 思考: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若有若无,再一次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3、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

○4、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

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

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

第五步、拓展延伸:

品读《桃花源诗》 ○1朗读《桃花源诗》,感悟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桃花源诗》译文,思考分析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与《桃花源记》的内在联系。

第六步、当堂检测。

1、   解释下列词语:

要:( ) 咸(   ) 云( )   具( )语( ) 为( )

2、   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 绝境: 古义:( )今义:( )

无论: 古义:( )今义:( )

试题详情

(二)、确定目标。

充分调动学生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试题详情

(一)、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让学生读读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学生回答: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表达了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教师自然地导入新课。然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一起走近陶渊明,并板书课题及作者。并简介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试题详情

4、“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试题详情

3、  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