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4739  214747  214753  214757  214763  214765  214769  214775  214777  214783  214789  214793  214795  214799  214805  214807  214813  214817  214819  214823  214825  214829  214831  214833  214834  214835  214837  214838  214839  214841  214843  214847  214849  214853  214855  214859  214865  214867  214873  214877  214879  214883  214889  214895  214897  214903  214907  214909  214915  214919  214925  214933  447090 

24、分析人物形象

(1)从全文看,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爱国、谨慎、具有远见卓识、深谋远虑、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

明确: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战胜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作战中正确地运用战术;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3)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

明确:战争开始之前把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护上;

战中的“将鼓之”“将驰之”;

战后“既克,公问其故”,胜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见他完全不懂军事。

(4)那么,鲁庄公是“昏君”吗?

明确:不是,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终于认识到国君必须忠实地为百姓办事,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在战争中得到人民的支持,这表明他与一般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试题详情

23、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

(3)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4)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试题详情

22、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起决定作用的是谁?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①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②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èng。课文从“乘”①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曹刿。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4)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追击 的时机又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在“彼竭我盈”“辙乱旗靡”之时。在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6)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7)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试题详情

21、 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战争的时间、国家?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国和鲁国。 

(2)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其中的“伐”是什么意思?

明确: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见历史背景简介)

(3)庄公对待这次战争的态度?“公将战” 

(4)曹刿的身分怎样?刿请见的原因?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

 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爱国,这样看来 曹刿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7)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8)“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10)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取信于民”

(11)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2)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试题详情

19、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答: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全用对比的写法:“将鼓”“将驰”表现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

 20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答: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试题详情

1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答::“肉食者”,吃肉的人。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1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17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8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答: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试题详情

14、提问:曹刿的身分怎样?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答: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试题详情

1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答: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试题详情

11、    曹刿、鲁庄公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答:“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试题详情

10、    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答: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