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4782  214790  214796  214800  214806  214808  214812  214818  214820  214826  214832  214836  214838  214842  214848  214850  214856  214860  214862  214866  214868  214872  214874  214876  214877  214878  214880  214881  214882  214884  214886  214890  214892  214896  214898  214902  214908  214910  214916  214920  214922  214926  214932  214938  214940  214946  214950  214952  214958  214962  214968  214976  447090 

 词语:

 实词(见书下注解)

 虚词:

 以:①凭借,依靠。如:“何以战?”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凭借:“可以一战。”

 之:①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②的。“小大之狱”③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句式:

 判断句:①忠之属也。②夫战,勇气也。③夫大国,难测也。

 倒装句:何以战?即:以何战?

 省略句:①(曹刿)乃入见。②必以(之)分人。③可以(之)一战。④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试题详情

 刿(guì) 间(jiàn) 弗(fú) 徧(biàn)  帛(bó)

 孚(fú)  辙 (zhé)  轼(shì) 竭(jié) 靡(mǐ)

试题详情

 “长勺之战”的双方是齐国和鲁国,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这就是后来的齐桓公)。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及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十年(前684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课文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试题详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而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所叙史实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76年)。它比较忠实地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左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写出了当时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恶残暴和荒淫无耻,写出了当时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他们希望有安定和平的社会秩序以及重视人民生活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在写作技巧上,《左传》在记叙各个战场和复杂时间时井然有序,繁简适度,善于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其他细节中突出人物性格、值得后人学习。

 但是《左传》也反映了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试题详情

2. 鲁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首先要重视士气。另外,还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试题详情

1. 《曹刿论战》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本文紧扣“论战”,叙述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材料安排详略得宜,生动耐读。第一段略去曹刿去求见的详细情节,对曹刿和鲁庄公的论战作了详写。其中又着重于战前政治准备的论述,因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前提。第二段不作战争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文中只用四个短句直接写战斗场面:“战于长勺”,交代战斗地点,“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概括了鲁军防御、反击、追击三个阶段。写曹刿指挥作战,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第三段是论战的重点,详写曹刿论“何以胜”。“夫战,勇气也。”解释了击鼓一事,论战争中要养精蓄锐,激励士气,依靠勇气去压倒敌人。“夫大国,难测也。”解释了追击一事,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文章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是表现中心的需要。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意在说明取胜的道理,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当然要详写论战,略写作战。

试题详情

3. 从战争中可见鲁庄公怎样的性格?

 明确:从"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

 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说多少,不敢夸大数目,总是诚心诚意,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关系。而鲁庄公却津津乐道,足见其迷信、愚腐的特点。在战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气”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厌诈”的战术,而要盲目出击,其“肉食者鄙”的特点暴露无遗。

 另外,“长勺之战”的胜利没有曹刿不成,而曹刿能够参政、议政和鲁庄公的虚心纳谏不无关系。从文中不难看出,曹刿并非"肉食者",国家危难之时,他能挺身而出,固然可颂,但如果鲁庄公一意孤行,拒不接受意见,出战不带他去,战斗中也不听他的建议,那战斗的结果就会是另一样了。

 深入探究:

试题详情

2. 曹刿的战略思想和作战的战术是什么?

 明确: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中要注重实地观察,把握作战时机。

试题详情

1. 文章三个自然段,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突出曹刿的远谋。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具体经过。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斗取胜的原因。

试题详情

 词语:

 实词(见书下注解)

 虚词:

 以:①凭借,依靠。如:“何以战?”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凭借:“可以一战。”

 之:①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②的。“小大之狱”③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句式:

 判断句:①忠之属也。②夫战,勇气也。③夫大国,难测也。

 倒装句:何以战?即:以何战?

 省略句:①(曹刿)乃入见。②必以(之)分人。③可以(之)一战。④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