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851  215859  215865  215869  215875  215877  215881  215887  215889  215895  215901  215905  215907  215911  215917  215919  215925  215929  215931  215935  215937  215941  215943  215945  215946  215947  215949  215950  215951  215953  215955  215959  215961  215965  215967  215971  215977  215979  215985  215989  215991  215995  216001  216007  216009  216015  216019  216021  216027  216031  216037  216045  447090 

1、 齐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手的语句。

试题详情

3、  了解本文结构。

A、(1)明写“许多手”,暗写“一双手”。手法:烘托

B、(2-19)具体描写“一双手”。

手法:

     a、抓住人物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

     b、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

C、(20)对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赞颂。

手法:想象

试题详情

2、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你读后的感受。

试题详情

1、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尽量放开声音)

①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包括不确定的)

②标好小节号。

试题详情

本单元介绍了动手读书的方法,今天就请大家拿好手中的笔,看好自己的书,勤动大脑,认真体会揣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

展示读书要求:

读书四到

眼到:自己看书。一览全文。

口到:出声读书,熟读成诵。

手到:圈点勾画,摘记评点。

心到:揣摩领会,认真思考。

试题详情

请同学们用一句饱含深情的话结束这堂课

让我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            

试题详情

张迎善的手是“丑”还是“美”?

目的引导学生在美和丑的辩论中认识张迎善不畏艰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一个劳动者形象(引导学生先去看培根的《论美》)

(结论:美和丑往往不能仅仅从外表去辨别,而且美的获得常常是以丑为代价的)

试题详情

3、 业局工会负责同志的介绍起什么作用?

通过间接采访,了解张迎善的贡献,点出他这双手不同寻常的价值。

试题详情

学生寻找问题(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1、课文为什么要《一双手》为题目?

本文别开生面,抓住一双最具特征的手表现一个人物。更重要的是,作者把握住了“一双手”与一个林业工人的关系:栽树是手活。看到一双手,就从一个典型的侧面认识了林业工人;抓住“一双手”进行描写,就获取了一个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

2、课文除了写了张迎善的手,还写到其他的手,有什么作用?

烘托、衬托

试题详情

提示:从修辞手法、感情色彩两方面入手,注意规范化的答题模式。

示例:

例如:句子①“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批注):用“铁铸”衬托“肉长的”,说明血肉胜过钢铁,充分地突出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亏得”一词,含有庆幸、赞叹之情,表现作者由衷的赞美。

句子②“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

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张迎善这双手所做的贡献之大。

③、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载一棵苗,手得往土里插三四次。

(批注):“苗苗”“送进”,在张迎善眼里,一棵树苗简直就是一个幼婴,必须百般呵护,精心照料。言为心声,从张迎善的话语中,我们看到到了一个造林工人无比热爱造林事业的赤诚之心。

④、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说明这双手是为祖国作出了巨大的奉献、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