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5921  215929  215935  215939  215945  215947  215951  215957  215959  215965  215971  215975  215977  215981  215987  215989  215995  215999  216001  216005  216007  216011  216013  216015  216016  216017  216019  216020  216021  216023  216025  216029  216031  216035  216037  216041  216047  216049  216055  216059  216061  216065  216071  216077  216079  216085  216089  216091  216097  216101  216107  216115  447090 

1.伟大2.腐烂3.满4.陌生5.宽广6.损7.骄横8.无忧无虑9.俭朴10.生气勃勃

试题详情

主题思想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写作特点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相反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用比较的方式加以描述和说明,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比如这首诗的开端,第一、三句,从人的自然生存现状写不同的两种人。至于这里的"活"是怎么个活法儿,这里的"死"又是怎样的一种死,并未标明,潜伏着疑问,

可谓"蓄势待发"。第二、四句,又说那明明活着的人却是"死了";这明明死了的人竟然还"活着",使上面的疑问又提高到更令人注目的程度。这是从人的精神因素即政治生命力这个角度,来分别喻指他们"生"与"死"的意义的,这是虚写。由这个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的开头,引出了下面的连续对比,层

层荡开,步步深入,把反动统治者的卑劣、丑恶、渺小揭露得淋漓尽致;又以此为反衬,把鲁迅及所有革命者的纯朴、善良、高尚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令人敬仰。特别应提到的是,为了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选用了两两相对的反义词,如:"骑"与"俯",写出了对待人民群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力地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的人生观,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到底

诗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要歌颂与鞭挞的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摆在读者面前,一种虽生若死,另一种虽死犹生,鲜明地构成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诗就顺着这对比一直写到底。如果说第一节是极概括的总的对比,那么后六节便是具体的、形象的对比。2-4节对比了他们与人民的关系。第2节从外在表现看:一种是昂头"骑在人民头上";另一种是俯首"给人民当牛马"。这后一种是从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衍化而来的。鲁迅原用来表示自己对人民与对反动派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此处发展为对人民两种态度的对比。第3节从内在思想看:一种想扬名传世;另一种想作无人知道的小草。这后一种也是从鲁迅《野草·题辞》的意思提炼而成的。鲁迅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此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攻",表现的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牺牲精神。第4节从生活目的看,一种是利己的;另一种是大公无私的。这三节诗人客观描述了两种人不同的形象,对比鲜明突出。5-7节又与前三节一一对应地对比了他们的不同下场。反动派是藐小的,名声是短暂的,下场是可卑的;给人民当牛马的是伟大的,名声是永恒的,前途是崇高的。在这三节中,诗人主观评价了两种人生追求所得到的两种人生结局。诗中的"有的人"是典型化了的,不是指具体的一个人,而是虚指一类人。因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有普遍的意义,给人启迪,促人取舍,或自勉,或儆戒。

先反后正对比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斗争的前列,他的伟大精神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赞颂他,非常符合斗争的现实,同时亦有较强的生活真实。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突出。

作业练习

试题详情

4.分角色(两个人或两组人均可)朗读课文,体会全诗主旨及感染力,力争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试题详情

3.再次朗读后,讨论全诗的写作特点。(参见“知识点落实规划”之2、3)

试题详情

2.教师或学生朗读全诗后,讨论“有的人”所指何人,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1)指鲁迅:全诗赞颂了鲁迅先生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战斗的伟大精神。

 (2)指鲁迅的对立面,即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全诗鞭挞了反动统治者,宣示了它们必将为人民所唾弃的真理。

试题详情

1.简介鲁迅生平,突出其在本诗中有所体现的内容。

试题详情

3.关于前后呼应的结构特点

 (1)弄清全诗哪些小节之间存在着呼应关系:

 ①第五小节呼应第二小节

 ②第六小节呼应第三小节

 ③第七小节呼应第四小节

 (2)体会这些呼应所起的作用:

 ①深化所表达的主旨。

 ②使全诗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试题详情

2.关于对比、反复的写法

 (1)对比

 全诗一“比”到底。所“比”的人物形象逐渐明朗化。教师宜逐句发掘,为两种人“画像”,使学生逐渐理解全诗的主旨。

 (2)反复

 在朗读中体会其作用。

试题详情

1.关于鲁迅生平在诗中的曲折表现

 全诗无一句言及“鲁迅”,而是通过鲁迅的名言、名作等使读者形象地感到全诗赞颂的对象就是鲁迅。因此,还须将有关语句结合鲁迅生平加以分析。

试题详情

2.难点

 (1)鲁迅生平在诗中的曲折表现。

 (2)诗中“有的人”具体指哪些人。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