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4688  214696  214702  214706  214712  214714  214718  214724  214726  214732  214738  214742  214744  214748  214754  214756  214762  214766  214768  214772  214774  214778  214780  214782  214783  214784  214786  214787  214788  214790  214792  214796  214798  214802  214804  214808  214814  214816  214822  214826  214828  214832  214838  214844  214846  214852  214856  214858  214864  214868  214874  214882  447090 

7. 学法小结:①学习的知识点、能力点。②学生预习、发言情况。

          知识点:

           背诵:结构记忆法

                头文字记忆法

学生学习表现小结:

试题详情

6.第三段背诵指导

   智叟                 不惠             “无用”      “无奈”

(笑而止之)             (甚  汝)          (以   曾)      (其)

   愚公                  斥                 驳 …………  (收)

  (长息)                (汝固曾)        (虽有子孙子子)(子而何)

智叟

   (亡以应)

试题详情

5.学生提出自读过程中的疑问,老师归纳问题,供同学们共同研讨:(可能的问题附后)

(1)为什么只写小孩去帮助,而不写大人?

  小孩天真无邪,有着对新事物、对有意义的事业的热情,不像大人干什么都带有功利性,未受世俗观念的影响;小孩前往帮忙,也肯定得到了家人的同意。

(2)回答“妻”的疑问为什么只用一句话?

  与智叟的对话中有回答,避免重复。(写作材料安排的巧妙)

(3)移山面临哪些困难?

  山又高又大;人力少;工具简陋;运土路途遥远;受到舆论的压力。

(4).为什么“智者”反而叫愚,“愚者”反而叫智呢?

  所謂的智者在文中不過是急功好利之徒,而其言語的打擊,正對應了愚公脫俗超凡的若愚大智。颠倒的命名更加深了对比的色彩,达到更佳的讽刺效果。

(5)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愚公之妻、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极写山之高大,运土路途的遥远,是烘托。

试题详情

4.“自读理解评点”检查

①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找出关键性词语来说明。(分析愚公、遗男的有关语句--具体评点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板书)

②愚公之妻与智叟讲的话差不多,他们对移山的态度是否一样?(朗读文段-板书)

前者是献疑的角度,更多的关心;后者是挖苦的角度,更多的是反对。

③(愚公与智叟的对话)智叟的话有没有道理,愚公究竟笨不笨?

a.智叟以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

  量)愚公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挖一点少一点)

b.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知移山之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为子孙后代造福。

总结:愚公移山不是盲目的行动,他是考虑得很周到的。

④愚公最终还是靠神的力量搬走了这两座山,看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回扣问题③,归纳主题)。

学生争论→教师引导:神为什么会把山搬走呢?(关键在于一个“诚”字。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正是文章的主题。愚公移山感动了上帝,使操蛇之神害怕。)

(这些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精神的感人至深。衬托)

利用神话结尾,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希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良好愿望。

试题详情

3. 预习检查(配合幻灯展示)

文言虚词:之     而     以     焉    其

特殊句式:被动句:帝感其诚。

          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

                  何苦而不平?(宾语前置)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

          习惯句式:如太行、王屋何?

                   其如土石何?

试题详情

2. 朗读课文--正音--朗读--根据图片,复述故事

试题详情

1. 导入:由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引入新课。介绍作者列御寇、文章体裁“寓言”--明确学习目标

试题详情

3.自我评点课文,发现问题,自我解答。

试题详情

2. 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写了哪些人?对移山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找出关键性词语来说明。(具体评点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

试题详情

作为初二学生已积累了一些文言字词,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解决文言词语的理解。至于课文内容,可由学生先评点、讨论,老师引导、补正。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