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14694  214702  214708  214712  214718  214720  214724  214730  214732  214738  214744  214748  214750  214754  214760  214762  214768  214772  214774  214778  214780  214784  214786  214788  214789  214790  214792  214793  214794  214796  214798  214802  214804  214808  214810  214814  214820  214822  214828  214832  214834  214838  214844  214850  214852  214858  214862  214864  214870  214874  214880  214888  447090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俯瞰( ) 蕴藏( ) 诠释( ) 白垩( ) 涡流( )

试题详情

2、完成《掌握语文》。

试题详情

2、讲读第四段。

(1)理解重点词语、句子。

操:执持,拿。 已:停止。 告:上报。 于:对,给。 感:感动,这里的意思是为……感动。 诚:真诚。 负:背。 

厝:通“措”,安放。 朔:朔方。 雍:雍州。 

操蛇神、冀南、汉阴:的。 操蛇之神闻、告于帝:指代愚公开山平险之事。

(2)提问:本段有哪两处与前文照应?(本段与前文照应之一,“惧其不已”与前文愚公之言“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何苦而不平”照应;之二,“冀之南”与段首“本在冀州之南”照应。

(3)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这则寓言以神话作结。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一,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二,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三,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试题详情

1、  讲读第三段。

(1)解释重点词、句。

叟:老年人。 而:连词,并且。 止:阻止。甚:形容词,厉害。

惠:通“慧”,聪明。 以:凭。 残年:余年,指人的晚年。残:剩余,将尽。

毛:草。 其:表反诘,相当于“难道”。 如……何:对……怎么样。

固:鄙陋。 彻:通达。 若:如、及。 弱:年少。 虽:即使。 

焉:语气助词。 穷:终极。 匮:穷尽。 也:表示判断语气。

加:增加。 愁:苦恼。 应:应答,对答。

笑而止:代词,指愚公。  汝不惠:取消句子独立性。

一毛:的。 汝心固、虽我死:取消句子独立性。

山不加增:但是。 何苦不平:连词,还。

(2)提问:智叟先是言“甚矣,汝之不惠”,后则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用意是什么?(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后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却要挖山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的人。

(3)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斥其思想认识真是鄙陋到极点,笔直达到了不通事理的地步,比起孀妻弱子来也还差得远。接着,愚公驳斥了智叟的责难。愚公指出:虽然我完成不了开山平险之事,但我的子孙后代会接着继续干下去,我的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而山却再也不会增设加大,这样一代接一代地干下去,何愁山不平呢?愚公的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宏远,心愿的热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平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

试题详情

2、完成《掌握语文》中相应的练习。

第二课时

试题详情

2、讲读第二段。

(1)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

(2)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

(3)分析“家庭会议”。

A、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是“杂然相许”。

B、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C、意见一致,立即行动。

(4)提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五人)

(5)提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A、“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子都来了,说明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B、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6)总结:

问:第二段的内容包含哪两层意思?(A、“北山愚公者……隐土之北。”写老愚公决心铲平这两座大山,除去进出道上的阻碍,他的打算得到家人的赞同。B、“遂率子孙……始一返焉。”写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运土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

问:这一段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这一段写了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愚公要开山除障的打算是为了子孙后人着想,泽及后人,他的思想是崇高的;愚公要子孙们和他一起“毕力平险”,开出一条能豫南、达汉阴的道路,亲自领着子孙坚忍不拔地挖山运石,其志向之宏远、决心之坚强可知。)

试题详情

1、讲读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理解词语、句子。

方:方圆,指面积。 本:原来。 之:的。 河:黄河。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3)问:“方七百里,高万仞”,这两句写什么?其用意何在?(这两句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写此二句,用意在于说明要挖掉这两座山简直太难了,这件事非平常人所敢想、所敢为。这两句为后面写愚公作了铺垫。)

(4)问:“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去掉行不行?为何要有此字?(有此“本”字,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这就为山被移走打下伏笔。若无“本”字,这句就失去此意,无此作用。)

(5)问:从寓言故事这个角度看,先写这段有什么作用?(这段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前奏,先写这段是要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

试题详情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吗?听说过吗?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们国家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

试题详情

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激活学生良好的学习主体参与意识有很大帮助。当进入情境教学,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一座高山,提出本课主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问题有较清楚誝认识后,在用多媒体展示问题进行回收,这样在主动求知共同探究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